■劉建明
廣招人才,目的還是為了使用。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能,用其所長,給人才提供一個最大限度發(fā)揮才能的環(huán)境和平臺,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應,這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作為開國皇帝,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廣泛的改革,結束了藩鎮(zhèn)割據(jù)、長年混戰(zhàn)的歷史局面,為兩宋320年江山打下了堅實基礎。宋太祖治軍理國成功的原因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藝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諸葛亮的至理名言,也是一直為高明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趙匡胤在用人上能夠做到用賢德之人,不用奸佞之人,是非??少F的。
曹彬,比趙匡胤小四歲。曹彬的姐姐為皇妃,因而貴為皇親國戚。后周世宗時,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柴榮的飲食茶酒之用。當時趙匡胤為后周大將,喜歡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后來才知道他所得到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買來的,于是問曹彬:“我正因為你常管酒,所以才來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到街市為我沽酒呢?”曹彬說道:“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動用呢?”對于這件事,趙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后,在與臣僚說起后周世宗舊臣時,他深有感觸地稱贊道:“不敢負其主者,獨尊彬耳?!辈鼙蛞贿厼楣?,一邊為仁義,賢德如此,自然得到了趙匡胤的贊賞,后為趙匡胤所倚重。
對于賢德之人,宋太祖是重用有加,而對那些奸佞小人,他卻是明察事理,不徇私情,棄之不用。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返京以后,在眾大臣的擁戴下,要舉行禪讓大禮。因為事發(fā)倉促,后周恭帝柴宗訓的禪位詔書尚未起草,而這禪位詔書是萬不能少的。在這緊迫的關鍵時刻,翰林學士陶谷卻不慌不忙地從衣袖里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進獻給趙匡胤說:“詔書已經(jīng)寫好了。”非但如此,其禪位詔書更是引經(jīng)據(jù)典,妙筆生花,把逼宮篡位述說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順天意、識大賢、法堯舜的竭誠之舉。其中,對趙匡胤的歌功頌德,可謂極盡阿諛之能事,讓人肉麻。于是,趙匡胤隨即被人扶上寶座,正式即皇帝位。正是因為有了陶谷的雪中送炭,才使得趙匡胤的禪讓大禮沒有出現(xiàn)尷尬局面。
按理說,陶谷在趙匡胤開創(chuàng)帝業(yè)的道路上是建立了奇功一件,理應有功封賞,但趙匡胤卻很是鄙薄他。通過這件事,他也認清了陶谷善于溜須拍馬、見風使舵、阿諛逢迎、諂媚取寵的小人本質(zhì),因此,他對陶谷是既感激他,又從內(nèi)心鄙視他。
為什么呢?中國古代歷來提倡“忠孝治天下”。陶谷身為后周的翰林學士承旨,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起草禪位詔書,對于后周皇帝來說,可謂大逆。此人雖然有才,但德行太差,今天看到趙匡胤權勢中天,他就見風使舵,對他百般諂媚,對周恭帝落井下石,明天他是否也會對別人見風使舵,對他落井下石呢?對這種人又怎么能放心重用呢?最后在關鍵時刻,趙匡胤還是理智戰(zhàn)勝了情感,并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趙匡胤陳橋兵變后,揮師征殺,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嚇得盤踞在東南方的南唐俯首稱臣,歲歲納貢。有一年,南唐納貢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當時,江南有三個名士——徐鉉、徐鍇和徐熙,號稱“三徐”。三人均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鉉名聲最大。
南唐來朝貢,宋廷照例要選派官員做押伴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都知道徐鉉博古通今,都怕因為自己學識不及而丟面子,所以深怕被選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選誰最好,就向宋太祖請示,太祖說:“暫且退下,讓我親自來選?!?/p>
宋太祖讓宦官傳旨,要殿前官寫出十個不識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報上來。名單寫好,太祖御筆一揮,點了其中一個人的名字,并說“就讓這個人去吧?!睗M朝文武見了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明其意,只得遵旨照辦,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人趕快動身。
那個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做,又不敢問,只好執(zhí)行任務。他一到船上,徐鉉就滔滔不絕地和他談論起來,說古道今,詞鋒如云,周圍的人都對徐鉉的能言善辯驚嘆不已,夸他不愧為江南名士??墒陶吒韭牪欢煦C談的是什么,當然無言以對,只是一個勁地點頭稱是。徐鉉不了解他學問的深淺,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丟臉,于是,越發(fā)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已經(jīng)口干舌燥,疲憊不堪,能說的都說了,侍者始終未與他論辯,徐鉉也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宋太祖選愚對智,反其道而行之。正因為有宋太祖因勢而用、不拘一格的明智之舉,打破了用人常規(guī),從而沒讓宋廷在南唐使者面前失掉顏面。
宋太祖對待那些曾經(jīng)拒絕接納自己甚至辱罵過自己的人也同樣是不計前嫌舊怨,只要他是個人才,就延攬過來,不拘一格地為其所用,充分展示了其曠達的胸襟。他在沒有發(fā)跡時,曾經(jīng)去投靠王彥超、董尊誨。但是王彥超卻將其拒之門外,董尊誨甚至還當著眾人的面辱罵他。自古“士可殺不可辱”,這對趙匡胤來說是個極其掉面子的事。但是,趙匡胤卻不計前嫌,在奪取皇位后照舊錄用和重用他們。曾經(jīng)辱罵過趙匡胤的董尊誨在趙匡胤即位后,自認得罪非輕,所以伏地請死。趙匡胤不僅沒有怪罪,還誠懇地對他說:“現(xiàn)在我正在用人之際,難道還計較舊怨不成嗎?你不必擔心,我將繼續(xù)錄用你?!壁w匡胤說到做到,不但仍然委任他為軍事指揮官,而且還把他提拔到羅州當刺史。同時,還設法把他的母親從遼國統(tǒng)治下的幽州接到汴京,使之母子團聚,令董尊誨感激不已,遂效命太祖,屢立戰(zhàn)功。
對于一個領導者來說,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廣招人才,目的還是為了使用,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能,用其所長,給人才提供一個最大限度發(fā)揮才能的環(huán)境和平臺,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應,這才是最重要的。宋太祖在用人上就善于做到這一點。
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后,發(fā)現(xiàn)了潘美的軍事才能,先是任命他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擔任征討南漢的主將。潘美不負皇上之命,統(tǒng)三州兵馬,連下賀、昭、桂、連四州,直逼韶州。
韶州一失,廣州便無險可守。潘美率兵一鼓作氣,揮師直搗廣州,宋朝遂統(tǒng)一了南漢。后來,趙匡胤統(tǒng)一南唐時,又命潘美為都監(jiān),配合主帥曹彬完成了以不殺而使南唐歸順的使命??梢哉f,正是趙匡胤的發(fā)現(xiàn),使潘美這塊埋在土中的金子發(fā)出了奪目的光彩,這無疑是建立在“知人”基礎之上的。
宋太祖對陳承昭的任用也同樣如此。陳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將,官至南唐保義節(jié)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顯赫。在當時,趙匡胤統(tǒng)率后周的先鋒部隊,與南唐陳承昭統(tǒng)領的軍隊遭遇于淮河。兩軍交戰(zhàn),趙匡胤用兵有方,指揮得力,而陳承昭作戰(zhàn)無能,敗逃之中為趙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陳承昭身敗名裂,投降在后周得了個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的小官。
宋朝初建,趙匡胤打算興修水利,開漕運以通四域。然而趙匡胤手下有勇將三千、謀士八百,卻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處求賢,物色治水能人。陳承昭雖然打仗不行,但對水卻很有研究。他受命后察看水勢,見惠民河水太小,雖疏浚也未必能通航運,于是遍尋水源以補惠民河之水。不久,引水后的惠民河水大增,水貫連汴京,南歷陳州、潁州,直入淮河,溝通了京城與江淮的漕運。
趙匡胤見他治水確實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國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陳承昭。
趙匡胤欲平南唐,卻忌江南水軍之利。正沒有辦法時,陳承昭便建議宋朝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師。于是在京城朱明門外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練水軍。宋朝既有水軍,水又能通匯江淮,使得南唐很容易被平定。這都是緣于趙匡胤用人之功。
陳承昭用于南唐為庸才,用于北宋即為干才,這就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長的奧妙。由此可見,在歷史上,宋太祖確實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對人才的鑒別及使用,至今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很值得從政者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