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康 ,王 晨
田徑運動員過度疲勞評價體系建立的初步探討
朱耀康1,王 晨2
通過一些最簡單、無創(chuàng)性的方法及時檢測田徑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及對訓練負荷的適應性,防止過度疲勞的發(fā)生是保證運動員訓練質(zhì)量提高的必要條件。本研究在冬訓期間(室內(nèi)田徑錦標賽前2個月)對4名400 m健將級運動員進行系統(tǒng)地機能監(jiān)控,監(jiān)控指標包括尿去甲腎上腺素、簡易問卷、腦電、定量負荷實驗、肌肉力量測試,意在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及心理的變化情況來綜合評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在平時訓練過程中的監(jiān)控盡量做到無創(chuàng)、簡單,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及時提出建議及解決方案。研究結(jié)果表明:對于田徑運動員:(1)去甲腎上腺素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適應性監(jiān)控指標,在恢復期去甲腎上腺素下降越多,說明運動員對前階段的訓練負荷適應越好,在隨后的訓練中可以提高訓練負荷;反之,在恢復期去甲腎上腺素升高的越多,說明運動員對前階段的訓練負荷沒有適應,在隨后的訓練中需要減少訓練負荷,增加恢復;(2)簡易問卷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心理狀態(tài)等幾方面來反應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其分值可以作為一較簡單的指標用于運動員的日常疲勞監(jiān)控。(3)尿去甲腎上腺素、簡易問卷分值、腦電、定量負荷試驗、肌肉力量測試結(jié)果的綜合評定能較好地、全面地反映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防止過度疲勞的發(fā)生。
田徑;過度疲勞;評價體系
在田徑訓練中,加強運動員機能監(jiān)控,了解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已成為科學化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田徑運動員必須處理好運動負荷與恢復的相互關系。尋找到最佳的負荷與恢復的平衡點是田徑訓練中的難點,不同項目、不同時期、不同運動員都有比較大的區(qū)別,田徑訓練中的主要問題通常不是訓練負荷不足,而往往是訓練負荷過大,沒有充足的恢復時間,導致了過度訓練的發(fā)生,這就需要一監(jiān)控系統(tǒng),幫助運動員在過度訓練的邊緣懸崖勒馬,一個好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能有效地防止運動員過度訓練和訓練負荷不足,是保證運動員訓練質(zhì)量提高的必要條件。
目前的國內(nèi)通用的機能評價系統(tǒng)指標繁多,而且經(jīng)常會存在評定結(jié)果的滯后性,如何在不干擾訓練的基礎上,注重機能評定的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盡量通過一些最簡單、無創(chuàng)性的方法及時檢測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及對訓練負荷的適應性,防止過度疲勞的發(fā)生,是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任務,也是本研究進行初步探討的主要目的。
1.1 研究對象
上海田徑隊400 m運動員4名,年齡均為22歲,體重(80.35±2.24) kg。
1.2 實驗儀器
血壓計、ACME9000 HPLC兒茶酚胺分析系統(tǒng)、腦電分析儀。
1.3 實驗方法
冬訓期間(室內(nèi)田徑錦標賽前2個月),從冬訓開始,每周一對4名400 m健將級運動員進行系統(tǒng)地機能監(jiān)控,監(jiān)控指標包括尿去甲腎上腺素、簡易問卷、肌肉力量測試;冬訓1個月后除上述指標測試以外,增加定量負荷試驗和腦電測試。各項測試均按照標準程序嚴格進行。
2.1 尿去甲腎上腺素、簡單問卷分值、力量測試結(jié)果(見表1)
表1 400m運動員尿兒茶酚胺、簡單問卷分值及力量測試結(jié)果TableⅠ Urinary Catecholamine, Simple Questionnaire Value and Strength Test Result of 400m Runners
2.2 腦電及定量負荷試驗測試結(jié)果(見表2、表3)
表2 各腦區(qū)神經(jīng)遞質(zhì)激活信息值(2009.1.12)Table Ⅱ Brain Neurotransmitter Activation Information Value
表3 定量負荷試驗測定值(2009.1.12)TableⅢ Value of the Quantitative Load Test
多年來,國內(nèi)外運動醫(yī)學學者對評定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指標和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推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生理生化指標和評定方法。目前,適用于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的生理生化指標涉及心血管、內(nèi)分泌、免疫、氧轉(zhuǎn)運及利用、骨骼肌及組織損傷、物質(zhì)能量代謝及代謝調(diào)節(jié)能力、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各個方面。評價指標有許多,如:血色素、血睪酮、皮質(zhì)醇、T/C、血尿素、晨脈、體重、一些免疫指標、主觀體力感覺、ACTH、DHEA、簡單問卷分值、心功能實驗、運動試驗等等。
我們國內(nèi)的日常機能監(jiān)控往往采用多指標、多因素的整體綜合評定。指標繁多、測試成本高,但從總體評定效果來說,在日常的實際監(jiān)控中,有時不能非常可靠的反映運動員的實際情況,有時即使能反映,但該運動員可能已經(jīng)處于過度訓練狀態(tài),不能起到早期預防的作用。另外,國內(nèi)的機能評定往往更重視一些生化指標的評定,而輕生理和運動學這些簡單易行、無創(chuàng)性的指標,這可能也就是造成機能評定滯后性的一個主要原因。
過度訓練的運動員的癥狀與抑郁癥患者很相似,都有運動能力下降、疲勞、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體重減輕、抑郁、過于敏感、興奮等癥狀。而且過度訓練比較復雜,有交感、副交感及不同的神經(jīng)傳遞素,如去甲腎上腺素、復合胺等相互作用導致過度疲勞。過度訓練時,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免疫等系統(tǒng)都會發(fā)生改變。所以在評價過度疲勞時一定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價,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結(jié)果的客觀性及準確性。該評價體系一定能對肌肉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以及心理的變化情況有所反應。通過這樣一個監(jiān)控系統(tǒng)使肌肉、神經(jīng)、心血管和內(nèi)分泌達到最佳適應,防止運動員在過度訓練的懸崖崩潰,為教練員及運動員提供恢復的相關信息。好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能幫助運動員避免過度或過少的艱苦訓練。同時也是保證高水平運動員提高訓練質(zhì)量的必要條件。
本研究在冬訓期間(室內(nèi)田徑錦標賽前2個月)對4名400 m健將級運動員進行系統(tǒng)地機能監(jiān)控,監(jiān)控指標包括尿去甲腎上腺素、簡易問卷、腦電、定量負荷實驗、肌肉力量測試,意在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及心理的變化情況來綜合評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在平時訓練過程中的監(jiān)控盡量做到無創(chuàng)、簡單,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及時提出建議及解決方案。
3.1 去甲腎上腺素在過度疲勞監(jiān)測中的應用
運動過程中,去甲腎上腺素是交感神經(jīng)細胞最先分泌的,能加快心率、促進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以提供運動所需能量,同時能促進心臟收縮,使每搏輸出量增加,以滿足運動的需要。
去甲腎上腺素的提高可以看做是對大運動負荷訓練的一個系統(tǒng)適應——機體努力嘗試適應大運動負荷的訓練。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通過組織循環(huán)、心率提高、能量代謝提高來適應訓練負荷。而去甲腎上腺素的逐漸減少可以被看做機體壓力減少的信號,可以認為機體適應了訓練,并且不需要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超速運轉(zhuǎn)來適應訓練負荷。所以,去甲腎上腺素是一個很好的監(jiān)控指標,在恢復期去甲腎上腺素下降越多,說明運動員對前階段的大運動量訓練越適應。而過度疲勞的運動員去甲腎上腺素往往持續(xù)表現(xiàn)出較高的水平。
從本研究的測試結(jié)果分析,冬訓初去甲腎上腺素(NE)處于一相對較低水平,隨著運動負荷的增加,NE值逐漸升高,以適應運動負荷的需要,2周后,隨著對運動負荷的逐漸適應,NE水平下降,這時提醒教練員在訓練負荷上更上一個臺階,于第三周開始加大訓練負荷,第五周周一測試NE水平仍處于較高水平,說明2周大負荷訓練后運動員還未完全適應,提醒教練員該訓練負荷仍需維持一段時間,由于春節(jié)等原因,在第五周后,沒有繼續(xù)進行NE值的連續(xù)監(jiān)控,僅在室內(nèi)錦標賽前進行了測試,從結(jié)果分析,NE值已明顯下降,說明調(diào)整適當,機體未出現(xiàn)疲勞現(xiàn)象。在本次室內(nèi)田徑錦標賽上,這4名運動員也跑出了本人最近較好成績,與測試結(jié)果分析基本吻合。
3.2 簡單問卷分值、力量測試在疲勞監(jiān)控中的應用
簡單問卷分值已經(jīng)用于疲勞監(jiān)控中,但它問題較多,回答時間長,不太適宜日常使用,Owen Anderson 提出了用一些簡單的問卷來監(jiān)控過度訓練和恢復情況,并將其應用于其訓練的運動員監(jiān)控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該問卷僅有6個問題,包括睡眠情況、肌肉反應、精神狀態(tài)、食欲等方面,非常容易回答,通過計算它們的分值,來評價訓練后的恢復程度,這些問題反應了運動員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的恢復情況及心理的變化情況。可每天早晨進行測試,20分或以上,恢復的非常好,已經(jīng)從昨天的大運動量訓練中充分恢復;如果在20分以下,最好休息或進行小量運動,直到恢復到20分以上;15~18分,表示已經(jīng)在過度訓練的邊緣了。在訓練的過程中,隨著對訓練的適應,分數(shù)應穩(wěn)固提高,到比賽前,應達到較高水平。力量測試是反應肌肉的恢復程度的指標,起床后,稍微活動一下,做一組快的10~15次深蹲,集中肌肉感覺,若感到軟弱和疼痛則是沒有恢復的表現(xiàn)。該結(jié)果可以對簡單問卷中的肌肉反應加以印證。
本研究在進行NE測試的同時,進行了簡單問卷的分值及力量的測試,從測試結(jié)果可以看出,4名運動員的分值基本均在20分以上,肌肉無明顯軟弱及酸痛的感覺,表明恢復較好,不存在過度疲勞的現(xiàn)象。從大部分測試數(shù)值可見,存在NE下降,簡單問卷分值升高的負相關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是否由于測試例數(shù)過少導致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在室內(nèi)田徑錦標賽賽前簡單問卷分值也基本為本階段較高分值,說明調(diào)整比較適當,與NE結(jié)果相符。說明簡單問卷分值可以應用于日常的簡單疲勞監(jiān)控中,基本可以反應運動員的疲勞情況。
3.3 腦電、定量負荷試驗在疲勞監(jiān)控中的應用
通過腦波超慢漲落圖來觀察各腦區(qū)神經(jīng)遞質(zhì)激活信息值,可以判斷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程度。定量負荷試驗通過血壓與心率的變化可以反應心血管的疲勞程度。
本研究在冬訓4周后,進行了腦電及定量負荷的測試,腦電圖檢測提示這4名運動員安靜時均正常腦電圖,調(diào)節(jié)佳,左右對稱性好;注意力集中程度較好;無明顯疲勞;各腦區(qū)的神經(jīng)遞質(zhì)的激活程度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說明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疲勞的現(xiàn)象。定量負荷試驗提示,這4名運動員心血管功能基本良好,無疲勞現(xiàn)象,但郭某存在心血管恢復偏慢的問題。
上述結(jié)果再結(jié)合NE、簡單問卷分值及力量測試結(jié)果進行綜合分析,盡管在第四周大負荷訓練后,這4名運動員還未完全適應訓練負荷,但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及心理反應來分析,這4名運動員均未出現(xiàn)過度疲勞現(xiàn)象,提醒教練員可繼續(xù)維持該訓練負荷。
4.1 去甲腎上腺素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適應性監(jiān)控指標,在恢復期去甲腎上腺素下降越多,說明運動員對前階段的訓練負荷適應越好,在隨后的訓練中可以提高訓練負荷;反之,在恢復期去甲腎上腺素升高的越多,說明運動員對前階段的訓練負荷沒有適應,在隨后的訓練中需要減少訓練負荷,增加恢復。
4.2 簡易問卷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心理狀態(tài)等幾方面來反應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其分值可以作為一較簡單的指標用于運動員的日常疲勞監(jiān)控中。
5.3 尿去甲腎上腺素、簡易問卷分值、腦電、定量負荷試驗、肌肉力量測試結(jié)果的綜合評定能較好地、全面地反映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
[1]何全玲等.對近五年國內(nèi)運動疲勞中有關機能監(jiān)控研究方法的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
[2]王安利等.過度訓練的研究與進展(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22(4)
[3]MA Qian,et al.(2008). Alterations in rat hippocampal norepinephrine and serotonin levels under 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vsiology,24(8):1549-1555
[4]馮煒權.運動疲勞及過度訓練的生化診斷——運動生物化學動態(tài)之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4)
[5]楚英蘭.運動員過度訓練監(jiān)測研究進展[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5,26(9)
(責任編輯:何聰)
Establishment of Overfatigue Evaluation System of Athletes
ZHU Yao-kang1, WANG Chen2
(Shanghai Institute of P.E., Shanghai 200438, China)
Some simple and non-invasive methods are applied to test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athletes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raining load.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overfatigu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thletes. The experiment took place during a winter training period (two months before the Indoor Athletics Championships). Four 400m elite runners were subject to systematic functional monitoring.The indices of the monitoring include urinary norepinephrine, simple questionnaire, EEG, quantitative load test and muscle strength test. The authors try to evaluate athletes' functional conditions comprehensively through the changes of nervous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muscle system and psychology. The monitoring in daily training should be non-invasive and simple. The problems should be found out in time. The information should be fed back timely. And the suggestion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nd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esult proves the following: 1. Urinary norepinephrine is a good monitoring index for training adaptation. The more decrease of norepinephrine in recovery period, the better of the athlete's adaptation to the training load in previous stage. So the training load might be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training. On the other hand, athlete is not adaptable to the previous training load if the norepinephrine increases obviously. Therefore the training load should be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training and the recovery period should be prolonged. 2. The simple questionnaire reflects athlete's functional state from the aspects of nervous system, muscle system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Its value can be used as a simple index for monitoring athlete's daily fatigue. 3.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inary norepinephrine, simple questionnaire value, EEG, quantitative load test and muscle strength test may better reflect athlete's functional state all-sidedly and help prevent overfatigue.
athletics; overfatigue; evaluation system
G804.5
A
1006-1207(2010)01-0052-03
2009-12-24
上海市科委科研計劃項目重點課題(072712023)
朱耀康,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田徑訓練.
1.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2.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上海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