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珍稀食、藥兼用菌大孔菌在河南省湯陰縣食用菌研究所馴化栽培成功。該品種源自該所科研人員于2008年7月26日從野外枯死的楊樹墩上采到的一株野生菌 (圖1),經(jīng)過組織、孢子分離,菌絲體純化培養(yǎng),模擬野生配方篩選等一系列馴化研究程序后,栽培得以成功 (圖2)。
該菌經(jīng)著名菌物學家卯曉嵐先生鑒定,系大孔菌(Favolus alveolarius(DC.)Quél.),又名棱孔菌,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大孔菌屬,是一種分布廣泛的木腐菌。野生大孔菌多腐生于闊葉樹枯死的樹墩、樹枝或活樹的枯死部分。子實體大小中等,疊生或單生,幼時土黃色或污白色,后期污白色、肉質(zhì)韌。菌蓋側(cè)生或偏生,表面平滑,有細小鱗片,腎形至半圓形,扁平,中部下凹呈淺漏斗狀,稍有環(huán)紋,邊緣薄、內(nèi)卷,直徑5~13厘米,菌肉白色,厚0.2~0.8厘米。菌管棱形,長0.1~0.6厘米,寬0.05~0.25厘米,管壁薄,常呈鋸齒狀,乳白色至淺黃色,呈輻射狀排列。孢子圓球形、無色,孢子印白色。
大孔菌幼時可食,且肉質(zhì)脆嫩,味道鮮美,真菌多糖、氨基酸含量豐富。據(jù)記載,大孔菌子實體的乙醇加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抵抗作用達71.9%,抑制率為70%,對艾氏癌抑制率為60%,是一種極具開發(fā)價值的珍稀食、藥兼用菌。
圖2 人工栽培的大孔菌
圖1 野生大孔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