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廢名早期作品《竹林的故事》是一篇需細細品讀方能體悟其精妙與綿長的詩化小說。本文從標題、結尾、敘述視角、內涵意蘊等多層面解讀小說文本,涉及廢名風、詩化小說、京派、第一人稱限制敘述、“三”之內涵、鄂東方言等內容。
關鍵詞:廢名 《竹林的故事》 “三”
廢名,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黃梅為禪宗圣地,有四祖寺、五祖寺。茅屋修竹是廢名對家鄉(xiāng)的純美記憶?!吨窳值墓适隆芬灾窳譃楸尘?,描述農家女孩三姑娘從童年到成婚的幾個生活片段,塑造了一個純凈乖巧、恬淡自守的女性形象?!吨窳值墓适隆窞槎唐≌f,篇幅不長,人物省凈,情節(jié)單純,但其田園牧歌式意境和淡淡憂傷的情緒卻深深地感染著萬千讀者,令人難以忘懷。
有一種人需慢慢處,慢慢處才能體會其可愛和可親;有一類文需細細品,細細品方能領悟其精妙與綿長。廢名的《竹林的故事》就是這樣一篇需細細品讀方能體悟其精妙與綿長的美文。每讀之,都不忍掩卷,都會被其美美的意境和澀澀的韻味所吸引。個中滋味,實值一探究竟。
一.“廢名風”
廢名作品具有較強識別性,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廢名小說融西方現(xiàn)代小說技法和中國古典詩文筆調于一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樸訥和生辣奇僻之美,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被譽為“廢名風”[1]。廢名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竹林的故事》中已初具規(guī)模。
1.西方現(xiàn)代小說技法——多次變換敘述視角,引入第一人稱限制敘述手法[2]。其一,小說多次變換敘述視角。敘述三姑娘童年及少女時光,以無焦點式視角為主,充分展示三姑娘生活境遇;敘述婚后三姑娘的情形,則采用內在焦點式視角,只交代“我”之所見所聞,留有空白和謎團,待讀者探尋和揣度。其二,引入第一人稱限制敘述手法?!拔摇笔窃谥窳诌呾籼美镒x書六年之久的年青人,是小說參與者、見證人和敘述者。老程家的彎近“我”問簽、三姑娘賣辣椒、“我”與三姑娘清明祭掃偶遇等情節(jié)片段,均采用第一人稱限制敘述。第一人稱限制敘述在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并不常見,只是偶爾有之,尚處自發(fā)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小說敘述手法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是第三人稱全知全能敘述。但西方現(xiàn)代小說中,第一人稱限制敘述為自覺而經(jīng)常之手法。隨著近代中國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此敘述技巧大興于中國現(xiàn)代白話小說之中,如魯迅先生《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店小二。無論是《孔乙己》中的店小二還是《竹林的故事》中的“我”,拘于敘述者的有限視閾,使得很多信息并未充分展開,留給讀者更多推想和品鑒之空間,因此,更具先鋒性和吸引力。
2.中國古典詩文筆調——采用唐人寫絕句的手法寫小說,善于留白和造境。廢名承認他在寫作表現(xiàn)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不肯浪費語言”。(《廢名小說選·序》)其一,留白?!吨窳值墓适隆繁M管講述了三姑娘從童年到少婦十多年的人生時長的經(jīng)歷,但小說僅僅截取了幾個生活片段。三姑娘的生命歷程呈跳躍狀,中間多有空白。其二,造境。營造意境是該小說最出彩之處,其所造之境多勾勒、點染,通過寥寥數(shù)語,就能抓住其神韻。譬如,“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焙恿?、堤壩、修竹、茅屋點染出寧靜的山村景致。再比如,“最多的還要算鄰近各村上的女人,她們像一陣旋風,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毙L、一串、沖,風趣形象地勾畫出女人們趕集看龍燈興奮喧囂的情形。
3.文辭簡約幽深——使用鄂東方言。語言不是冰冷的表意符號,而是有溫度和文化色彩的意義單元。廢名的鄂東山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都是自足的詩意化的夢幻鄉(xiāng)村。廢名的鄂東山野必然離不了其獨特的民風民俗,獨特的民風民俗必然離不開特有的方言鄉(xiāng)音。小到方言詞匯,如彎近、蕩里、頭毛、腦殼、一飧飯、雞娃、雀子、歡喜、合式等;大到富有民俗內涵的俗語,如“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貓?zhí)?!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意思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我內心坦蕩蕩,你用不著這么守著我。正是這些獨特的原汁原味的鄂東方言,很好地契合了山野里的茂林修竹,映襯出竹林里生生不息的人生故事。
二.標題之意
讀罷小說的人,頭腦中大約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整篇小說都是圍繞三姑娘的故事展開的,為什么不直接命名為“三姑娘”呢?選用“竹林的故事”為標題,究竟有何用意?要弄清此問題,必須對廢名早期的文學觀念和風格有所了解。
1.詩化小說理念更注重意境營造。廢名具有厚重的古典文化底蘊,創(chuàng)作中自覺追求意境、神韻,他一再申明自己是用唐絕句的手法創(chuàng)作小說。唐絕句遺形取神,言近意遠,強調含蓄雋永?!俺龀且粭l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為小說開頭?!爸窳帧奔仁菍嵕?,也是意境,具有象征性和典型性。竹子最能體現(xiàn)生活在這一方水土上人的精神內核——恬淡、守節(jié)、富于生機,無論是老程、老程家的,還是三姑娘。由此可見,“竹林的故事”較之“三姑娘”更具典型性,所含意蘊更廣。
2.夢幻鄉(xiāng)土情結更關注典型環(huán)境。廢名作為京派小說的鼻祖,有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情結。故鄉(xiāng)、故土是京派作家所一再表現(xiàn)的如夢如幻之文學理想。廢名的鄂東山野(竹林)、沈從文的湘西世界、蘆焚的河南果園城、汪曾祺的蘇北鄉(xiāng)鎮(zhèn),都是他們永遠的伊甸園,都是令他們神傷的幻夢。
3.京派中堅沈從文代表作《邊城》亦然。沈從文作為京派小說中堅,受到過廢名影響,其代表作命名為“邊城”而非“翠翠”,亦出于同樣情理。
三.“三”之內涵
小說多處包含“三”這一數(shù)字:小說的核心人物是三姑娘,三姑娘一家是三口人,小說斷章式介紹了三姑娘人生三時期(童年、少女、人婦)。這僅僅是巧合嗎?不盡然。這應該是一種有意味的精心設計,蘊含哲思。三是概數(shù),指多數(shù)。譬如,三思而后行、吾日三省吾身、三番五次等。三又是變數(shù),有無窮、輪回之意。《道德經(jīng)》:“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比媚锏娜松仁莻€案又具共性,三姑娘與其母親老程家的人生有某種相似性,是一種復制和輪回。endprint
童年時期的三姑娘無憂無慮,害羞愛笑。深得父母寵愛,尤其是父親。“‘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鄙倥畷r期的三姑娘有了牽掛,寡言淑靜,父親亡故,心思全在母親身上,乖巧地陪伴,默默地分擔。不穿新衣,不戴花,不出去玩耍,只是守在家里幫媽媽操持家務和謀劃生計。嫁作人婦的三姑娘小說中盡管沒有正面展開,但結尾處自可推測,一定是更加地勤敏和操勞,為了孩子,為了夫婿,為了自己小小的家,越發(fā)地忘了自己。三姑娘、老程家的,還有鄂東山野竹林里的很多很多的女性,都是淑靜的、順從的,為著至親至愛的人,堅韌地、淡然地接受一切生活的變故和滄桑。
小說中,老程的亡故,對老程家的和三姑娘該是如何沉痛地打擊,她們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消極沉淪,有的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順變和堅韌。這是一種生命哲學,這是對至親的逝者最厚重的祭奠,也是鄉(xiāng)土中國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品質,隨遇而安、隨緣自適。
四.結尾之謎
小說結尾是個啞謎,讓人有些難以捉摸。一方面是廢名借鑒唐絕句寫小說的效果,喜留白,少交代,惜墨如金;另一面大概是對于廢名故鄉(xiāng)黃梅方言和風俗的不甚了解。
首先我們來梳理下婦人喊話所含信息。1.“我的三姐?!闭咀×羧媚锏膵D人究竟是誰呢?不會是其母親,其爸媽都喚她“阿三”。那誰會呼她為“三姐”呢?小說中正月里城里賽龍燈那節(jié),壩西頭堂嫂們邀她同去時曾如此稱呼過她??赏浦?,站住喊話留三姑娘吃飯的婦人是其堂嫂。2.“端午中秋接不來?!币勒斩鯑|農村風俗,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中秋回娘家并探望父母。此言可知,三姑娘已出嫁;另外,其母也已亡故,否則,輪不到堂嫂邀她回娘家。3.“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先人”為鄂東方言,指死去的親族長輩。這句話包含著不解和埋怨,大意是,留你吃飯總不肯,太不近人情了吧。三姑娘為什么不肯吃飯急急忙忙趕著回呢?推想之,是夫家束縛得厲害,她若晚歸會有不好地對待?抑或是自尊心在作祟,沒了父母,孤苦一人,不想惹人憐憫、傷感?再可能是三姑娘一貫的“癡”性情,既已嫁作人婦,就一門心事放在夫婿、孩子身上,不肯在外多半刻逗留和耽擱?……不得而知。
結尾處含蓄交代了三姑娘一家的結局。清明時節(jié),三姑娘前來祭掃,其父亡故多年,其母亦亡,三姑娘嫁為人婦(從婦人喊話推之)。竹林茅屋里的三個人,老程、老程家的、三姑娘,死的死,嫁的嫁,總之都已離開。竹林、茅屋、菜地,隨著主人的流散而不復存在。竹林的故事在此處暫告一段,竹林的故事又隨著三姑娘在他處繼續(xù)上演。三姑娘一如既往地乖巧、懂事和安分。三姑娘的且走且應,正是彎進看簽老程家的再現(xiàn)。正是這樣一群人尤其是如修竹般堅韌的眾多女性譜寫了一曲令人憂傷的悠揚牧歌。
參考文獻
[1]錢理群等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介紹:楊春艷,湖北財稅職業(yè)學院公共課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