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崇敏
教育的育人屬性和特質,決定了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特殊重要性和深遠影響性。如何把握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直面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現實和危機,化解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風險和挑戰(zhàn),不僅關系著教育精神重塑和教育價值回歸,而且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
一、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特性
(一)多元性
1文化多元性。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靈魂,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核心。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如果一種文化價值觀改變了,這種文化就被顛覆了,這個民族就衰落和消亡了。我國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堅卓的文化價值觀,這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我國多民族的特性構成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教育是多元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體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多種文化相互激蕩,民族主體文化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特別是由于資產階級價值觀念沖擊、封建腐朽思想侵蝕和自身教育失誤等原因,致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貪褻文化,以發(fā)展多元文化的名義,未加過濾地登堂人室,并對我國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沖擊。而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作為文化的產出源和輻射源,未能全面擔負起弘揚優(yōu)良民族文化的使命,未能切實履行借鑒國外優(yōu)秀文化的職責,未能充分發(fā)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功能,這也是教育系統(tǒng)貪褻文化流行和腐敗現象滋生的深層次原因。
2主體多元性。辦學主體多元化是指國民教育涵蓋公辦教育、民辦教育、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國有民辦、公民聯(lián)辦、股份合作制辦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等各種形式的辦學主體,辦學主體多元化實質是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多元化,這使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面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挑戰(zhàn);辦學層次多元化是指國民教育體系包括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基礎教育、繼續(xù)教育、民族教育等各類教育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等辦學層次,而不同教育層次的政府職能與市場調節(jié)邊界又不盡相同,這使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面臨辦學層次多元化的考驗;辦學服務多元化指國民教育體系包含政府管理官員和學校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教輔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服務主體,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教育需求上升和辦學規(guī)模擴大,服務于教育教學等工作的教職工隊伍仍在發(fā)展壯大,這使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面臨服務主體多元化的檢驗。
3客體多元性。國家、社會、民族是教育的最大客體或最大受益者,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增強政府對教育反哺意識,強化財政對教育投入力度,減輕群眾教育負擔,落實平民教育和大眾教育,讓教育品質回歸公益和高尚。如何增加政府財政教育投入、如何完善教育成本分攤機制、如何強化教育工作者的行業(yè)自律,都會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家庭是教育的間接客體,但凡有子女的家庭,無論擔任什么職務、從事什么職業(yè),都會與教育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育政策的任何改變、教育收費的任何調整,都會觸及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數以億計的學生是教育的直接客體。其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接受的教育質量、支付的教育成本,都會牽動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tǒng)。這也是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動態(tài)和走勢,備受社會各界注目的緣由所在。我國在辦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教育,教育資源總量大,結構復雜,投資項目繁多,監(jiān)督難度大,滋生腐敗的機會條件也就增加。
(二)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教育作為社會文化系統(tǒng),肩負著文明傳承、人倫教化和道德養(yǎng)成的基本功能。無論經濟如何發(fā)展、社會如何進步、環(huán)境如何變遷,教育之所以稱為教育.必有其須臾不可遺棄的核心精神元素,即教育精神和教育價值。這就要求教育系統(tǒng)必須具有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更加自覺的自律精神、更加理性的價值選擇,教育必須義不容辭地擔當起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后備人才的特殊使命,即通過學校培養(yǎng)和個人努力,為受教育者贏得生存與發(fā)展、成才與成功、尊重與尊嚴的公平機會,進而為社會注入積極、健康、強勁的發(fā)展動力。正因為如此,人們通常將潔身自好的學校視為引領社會風氣的殿堂、將為人師表的教師視為社會文明的標志、將充當社會良心的學者視為社會道德的楷模。如果教育精神和價值日益功利化、世俗化、商品化,教育源頭活水遭到污染,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狀況如何將不言而喻。這也是教育腐敗區(qū)別于其他行業(yè)腐敗的顯著標志和危害程度。
(三)戰(zhàn)略性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行各業(yè)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但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是通過人才培養(yǎng)和智力支持方式,這是其他行業(yè)不可比擬或不能代替的。人們常說“技術沒備可以引進、國民素質不能引進”,闡發(fā)的正是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僅表現為現實性和階段性,而且突出體現為長期性和戰(zhàn)略性,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的正是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和全局意義。正是因為如此,當代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制勝因素,不是物質資源,而是人力資源即勞動者的現代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這就要求教育系統(tǒng)始終堅持以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和現代化建設為己任,努力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高端創(chuàng)新人才。而教育系統(tǒng)要真正擔當起為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增強戰(zhàn)略意識以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就必須弘揚廉潔文化以凈化校園環(huán)境,就必須強化行業(yè)自律以維護教育品質。
二、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挑戰(zhàn)
(一)教育價值缺失
教育的根本價值是“教真育愛”,是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成為有價值的人,成為幸福的人。也就是說教育是以人為主體的、追求真理的、培育愛心的社會活動,是培育大愛之心、忠誠之志、智慧之能的實踐過程,學校也就自然成為真理的殿堂、至愛的磁場、求知的搖籃。令人憂患、焦慮和擔憂的是,由于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深刻變化,教育精神出現退化、教育觀念產生變異、教育價值正在流失。
一是學校官場化。學校管理泛行政化傾向日益突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缺乏權威而明確的界定,行政權力越來越大,學術權力越來越小,學術空間越來越多地被行政權力所占據,一方面為行政權力“尋租”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抑制了學術的生機與活力;面對日益濃重而又無力改變的學校官場化習氣,一些老師和教授不得不默認“學而優(yōu)則仕”、“官大學問大”等錯位評價方法和衡量標
準,信奉行政權力是“硬通貨”,教授稱號是“軟實力”,并相信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煥發(fā)出超乎尋常的力量,一方面為官學勾結、權學交易開辟了“綠色通道”,另一方面使學術自由、學術尊嚴難以維系;學校官場化同樣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一些學生志向不在求學、心思不在學業(yè)、精力不在學習,而是忙于社會活動、接觸領導、請客送禮,一方面使書香墨寶之地不再圣潔,另一方面使廉潔文化教育顯得蒼白無力。
二是學術市場化。在學術功利化、市場化和商品化的驅使下,學術的自由探索精神逐漸被浮躁的功利心態(tài)所遮蔽,一些學者以什么有市場就研究什么、什么有利可圖就研究什么、什么能賺錢就研究什么為準則,一方面使學術本真精神和創(chuàng)新動力流失,另一方面使學術研究陷于盲目和媚俗;在“知識”變“經濟”的利益驅動下,一些教授不愿再坐“冷板凳”、“硬板凳”,四處講學、八方賣書,一方面使學術研究演化為謀求私利的錢學交易,另一方面為學術腐敗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學術的多重功用驅遣下,一些教師和學生抄襲他人論文、篡改他人成果、偽造實驗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一方面使學術誠信陷入危機,另一方面使學術創(chuàng)新受到抑制。
三是學習情場化。情場化主要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態(tài)度情緒化、功利化。主要表現為治學粗放,理性缺失,對知識、對事物、對人的評價充滿情緒和功利。教育者缺失愛心、缺失恒心、缺失信心,一些教師不是理性地、自覺地、主動地去教學,而是帶著功利之心去教學,重教書輕育人、重理論輕實踐、重繼承輕創(chuàng)新,“教師謀兩職”即教師不能潛心于業(yè)務,而把心思用于謀取專業(yè)技術職稱和行政職務,一方面使學生主體地位難以體現,另一方面使教育價值嚴重流失;受教育者缺乏關愛、缺乏動力、缺乏追求,一些學生不是理性地、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而是帶著功利之心去學習,“學生奔兩業(yè)”即學生不能專注于學業(yè),而把精力投入謀求畢業(yè)文憑和賺錢職業(yè),一方面使教育品格異化,另一方面使學生成才概率降低。
(二)貪褻文化滋生
腐敗行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萌發(fā)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人性等多種角度進行探究,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都與文化腐化息息相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痹谕獠坎涣硷L氣影響和內部利益訴求的雙重作用下,作為文化孵化器的教育系統(tǒng),也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貪褻文化,并成為腐敗問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思想文化根源。
在自由主義思潮的蠱惑下,少數教職工未能肩負起民族文化守護者、外來文化鑒別者的使命,背離了“按什么方向辦教育、朝什么方向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的人跟誰走”的原則,甚至在課堂等公共場所宣揚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模糊了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在拜金主義思想的侵蝕下.少數教職工未能擔負起維護教育價值、科學精神、學術尊嚴的責任,政治覺悟、思想水平、職業(yè)道德滑坡,最終淪為金錢的崇拜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資源、知識、技能謀取個人利益,有的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投機鉆營、貪污腐敗,損壞了教師的公眾形象,損害了教育的社會聲譽。
在享樂主義觀念的影響下,少數教育系統(tǒng)領導干部未能繼承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光榮傳統(tǒng),不顧學校的經濟承受能力和職工的收入福利狀況,在職務消費上大手大腳、揮霍浪費,在公務用車、接待應酬、公款出國、辦公條件上盲目攀比、爭相競逐,助長了奢靡浮華之風,引起了師生員工的憤慨。
(三)腐敗案件增多
教育肩負著傳承文明、引領文化、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科技、支撐發(fā)展和服務社會的崇高使命,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教育系統(tǒng)都應當成為反腐倡廉建設的首善之區(qū)。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辦學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辦學自主權的逐步擴大、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空前緊密,教育系統(tǒng)違規(guī)概率有所上升、違紀風險有所加大。近3年來,全省高校系統(tǒng)共受理信訪舉報434件,共有30人因職務犯罪受到懲處,共查處各種亂收費1203.8萬元,共清退違規(guī)資金1067.3萬元。其中2006年的“5.21”教材圖書采購商業(yè)賄賂案件,涉及我省高校20多所近100人,引發(fā)了社會的關注和譴責,損害了教育的形象和聲譽。
三、教育系統(tǒng)反腐倡廉建設的對策
(一)公正信念教育
按照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的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教育廣大師生著力增強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與捍衛(wèi)者;深入開展公正信念教育,教育廣大師生確立公正信念、公平理念、公開觀念,以教育公信引領社會公信,以教育公平推進社會公平,以教育正義促進社會正義;深人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教育廣大師生員工明辨是非、區(qū)分善惡、分清美丑,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揚奮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使學校成為反腐倡廉的楷模、教師成為廉潔自律的表率、學生成為崇儉戒奢的新人。
(二)清廉文化培育
圍繞實現“以廉為美、以貪為惡,以廉為樂、以貪為悲,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廉潔文化建設目標,堅持把廉潔文化教育放在反腐倡廉教育的突出位置,持續(xù)開展廉潔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師生自尊、自強、自律,使教育系統(tǒng)成為宣傳廉潔文化、傳播廉潔知識、弘揚廉潔傳統(tǒng)的主要陣地,在提升自身廉潔文化品位的同時,感化社會公眾;圍繞增強廉潔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持續(xù)開展干部廉政、教師廉教、學生廉學“三廉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領導干部以廉政為榮、教師以廉教為喜、學生以廉學為樂,使領導干部成為廉潔的模范,使教師成為廉潔的師表,使學生成為廉潔的公民,在凈化內部環(huán)境的同時,引領社會風氣;圍繞落實“廉潔教育從校園開始、廉潔人生從校園起步”的廉潔教育要求,持續(xù)開展“三生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像崇尚科學一樣崇尚廉潔文化,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廉潔聲譽,像追求生活一樣塑造廉潔人生,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崇廉、敬廉、愛廉的優(yōu)秀品質,在教真育愛的同時,培育一代新人。
(三)懲防體系建設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結合教育系統(tǒng)實際,加快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把握體系構架的系統(tǒng)性、體系要素的互補性、體系運行的針對性、體系實施的實效性,整體推進源頭防治腐敗工作;堅持以制度體系建設為重點,圍繞強化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監(jiān)督制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