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兢輝 春蕪 ■http://www.wxrb.com/xwzx/xwzx_ds/201008/t20100831_822188.html
蛟龍入海3700米我們在海底插上五星紅旗
■文/徐兢輝 春蕪 ■http://www.wxrb.com/xwzx/xwzx_ds/201008/t20100831_822188.html
深海探訪“蛟龍?zhí)枴鄙詈]d人潛水器于今年7月在中國南海執(zhí)行下潛后成功出水。
深海3700米處有什么?龍宮?蝦兵蟹將?還是神龜?請跟我來。
>> 新聞提示
8月26日,科技部、國家海洋局在北京聯(lián)合宣布,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試取得成功?!膀札?zhí)枴弊畲笙聺撋疃冗_到3759米,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還有大量沒有被人類探索和開采的處女地。在這片浩瀚無邊的水域中,隱藏著多少人類還沒有探知的秘密?神秘的海底還有多少陌生“朋友”?不入“龍宮”,又怎能窺得真顏?近日,我采訪了凱旋不久的“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主駕駛、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科研人員葉聰,且聽他細述潛入深海探“龍宮”的奇妙經歷。
神秘的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薄@個凝聚著中國科學家心血的深潛功臣,現在靜靜地安放在702所里。
“這是觀測窗,這是采樣籃……”站在“蛟龍?zhí)枴鼻?,葉聰如數家珍般介紹起他的戰(zhàn)友“蛟龍”。眼前的“蛟龍?zhí)枴?,就像一尾大鯊魚,額頭高高突起,額下正中是一個直徑半米左右的觀測窗,左右各有一個略小的舷窗,觀測窗前有兩個如蟹螯般的機械手。葉聰介紹,這兩只“手”,左手力量大,適合干粗重的活計,而右手則更靈巧,適合干些“細活”,這次在海底進行的插國旗和放置模型“龍宮”的操作就是由右面一只機械手完成的。我很關注當時“國旗”是怎樣帶到海底并安插的。葉聰介紹,那面紅色的國旗不是布的,而是由鈦金屬制成,再涂上紅黃兩種顏色,而“龍宮”標志物也是由鈦金屬制成。擺放兩種標志物的過程,測試了機械臂的靈活程度。
雖然“蛟龍?zhí)枴笨瓷先ズ艽?,但是其中真正的座艙只是一個小圓球,內徑只有2.1米,包括駕駛員在內僅可乘坐3人,而且基本上沒有多余的活動空間,乘員只能保持固定坐姿,想要將腿伸直都有些困難。除此之外,與平常的環(huán)境沒有多大差別。葉聰說,載人艙除了采用耐壓設計,還設置有生命支持系統(tǒng),所以艙內始終是常壓狀態(tài),人在其間就和在地面上一樣。
在“蛟龍?zhí)枴鄙瞎ぷ鲿r間很長,吃飯都是根據各人需要攜帶,但是菜單都必須讓葉聰過目。每次下水前,下水人員都不能吃有刺激性味道和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的食品。“其實,我們中有人就帶些能量棒之類的東西。當然,一般在水下工作興奮起來,忘記吃飯是經常的事情?!?/p>
至于船員需要大小便時,都有特殊的設備,由于艙內有視頻監(jiān)控,有的船員一開始不習慣,后來還是慢慢適應了?!坝腥诵枰?,我們就會給他騰出點空間,讓他可以轉身站著方便?!比~聰說。
下潛的準備工作一般從早晨8時左右開始,工作人員先要在甲板上對潛水器的各項性能進行初步測試,在將一份長長的表格都打滿鉤后,用吊臂將潛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再次進行水面測試,然后又是一份長長的檢測表格。與此同時,葉聰他們要忍受船艙中的高溫和海面的搖晃顛簸。
“真正到了深海,得添一件厚點的工作服,就像平時穿的夾克衫,因為畢竟在3000米的深海,艙外海水溫度只有2攝氏度,而艙內溫度也就10多攝氏度?!比~聰介紹說,每次下潛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在海底工作約四五個小時。
“就像乘電梯一樣,只有深度顯示表上跳動的數字告訴我們:正在下潛?!比~聰說,通過觀察窗往外看,艙外面是漆黑一片,惟有水聲電話的信號聲,一直在“嘟嘟”作響。
每隔20分鐘,潛水器駕駛員和水面支持母船進行一次通話,而船上的儀器更是會不時向母船發(fā)送相應數據。剛開始時,略帶新鮮感的船員要么拿出數碼相機互相拍照,或是再次熟悉水下作業(yè)內容,除此以外,就是默默等待。
當然,在水下,還有一種地面上看不到的“奇觀”:一般出現在300米至2000米深度之間,漆黑一片的“夜空”中會出現點點繁星,一閃一閃的,像是螢火蟲在飛舞。這其實是深海中水母等生物,自身可以發(fā)光。這“星星點燈”,為水下枯燥的旅程平添了幾分樂趣。
當潛水器距海底還有一定距離時,駕駛員開始“拋載”減重,也就是將載人艙外用來調節(jié)潛水器浮力的壓載鐵塊拋棄一部分,以使?jié)撍魈幱趹腋顟B(tài),然后靠自身動力在水下進行巡航和作業(yè),等需要潛水器上升時,其余鐵塊也將被拋棄。上升過程中,由于作業(yè)都已完成,要輕松好多。這時,為了排遣寂寞,船員大都會用隨身攜帶的MP4或是電腦放些自己喜歡的音樂來打發(fā)時間,而葉聰就比較喜歡聽“縱貫線”或是陳奕迅的歌曲。
此前有媒體報道說,葉聰給自己起了個“深海的哥”的外號,因為自己的工作更像出租車司機,將各個學科的科學家送到海底深處。其實,這只是葉聰的自謙,他不僅是一個通過論證的潛航員,更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目前我國通過論證的潛航員只有三個,比航天員還少。
葉聰告訴我,他這個“深海的哥”責任重大。一般潛水器入海都有三名乘客,其中一名潛航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駕駛員,另有兩位科學家,負責監(jiān)控儀器和進行科學實驗,而從下潛開始后的絕大多數操作,包括機械手深海作業(yè)、海底巡航等都是由潛航員操作完成,不僅如此,所有海底作業(yè)的安全性全部由他來進行評估,只有他有權力對相對危險的操作進行叫停。
1979年出生的葉聰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畢業(yè)后,就進入702所工作,從方案論證到海上試驗,他全程參與了載人潛水器的研制。作為我國最年輕的載人潛水器主任設計師,多年來葉聰始終奮戰(zhàn)在載人深潛的第一線。2005年,中美開展聯(lián)合深潛活動,葉聰利用美國的載人潛水器Alvin完成了兩次2200米深度的下潛,并隨之成為參與Alvin工程下潛和駕駛員培訓下潛的第一個中國人。
聯(lián)系編輯:luanhui@blog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