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武漢的老劇場之美成·美城

2010-09-16 01:46胡夢怡
戲劇之家 2010年8期
關鍵詞:漢劇戲迷戲院

□胡夢怡

武漢的老劇場之美成·美城

□胡夢怡

編者按 時間如梭,光陰荏苒。大武漢近百年來的變遷就像穿越其間的長江,奔騰不息。無論歷史怎樣地風云變幻,武漢人對于看戲的熱愛始終都像武漢夏天的陽光一樣熾烈。清道光年間,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就寫道:“各幫戲臺早標紅,探戲閑人信息通?!笨梢娔菚r看戲的熱鬧景象。

公元1900年的漢口,演出戲曲的場所并不像今天稱為劇場,也不像20年代前后稱為戲園、戲院或舞臺,當時稱為茶園。如武漢市第一家茶園——丹桂茶園、可容納觀眾2000人左右的滿春茶園、楚劇入城后的第一個演出場所——清正茶園等。這些茶園規(guī)模不大,設備簡陋。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專業(yè)唱戲的茶園,逐步改建、擴建,并改稱舞臺、戲院,如漢口大舞臺,怡園、長樂戲院等。1919年漢口新市場(后稱民眾樂園)建成后,年獲巨利,惹人注目,于是群起效法,各種戲院、舞臺及綜合性娛樂場所相繼建立,據(jù)1934年《漢口市政概況》統(tǒng)計,共有37家之多。當年那些為數(shù)不少的茶園,到了不足百年的今天,能夠找到故址的寥寥無幾,絕大多數(shù)已在歷史長河中淹沒。留下的,或改頭換面,或斷壁殘垣。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城市里搜尋一切關于這些歷史的記憶符號,記錄在紙上。

本期《戲劇之家》,帶您走進美成戲院。

記錄

某個周六的午后,我踏入一棟老戲院——美成戲院的大門,里面的景象讓我感覺仿佛進入了電影般的夢幻場景。

古色古香的紅木椅,坐在臺下閑聊的花發(fā)老人,穿梭于其間忙著斟茶遞水的工作人員,這些瞬間將我從快節(jié)奏的時空抽離出來。這般畫面,像一張濾紙,將一切喧囂與浮華都隔離在外。眼前一個半米高的戲臺,臺上的祥云鏤空木雕,把這個本來就夢境般的舞臺渲染得更加似夢似幻。帷幕尚未拉開,幕后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令人向往。稍稍坐下,舞臺一側的鑼鼓便響起了。大紅色的帷幕掀起,黃色背景簾被燈光照射得格外明亮,反射的燈光又將戲臺襯得金光四射。臺上一溜四張椅上,都搭著鑲金邊的鮮紅色椅披。強烈的視覺沖擊撲面而來。四方的舞臺,仿佛就是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這樣震撼的感受,絕不亞于3D《阿凡達》。

“開嗓了!”第一幕是《殺雄信》,開場第一句便讓我體會到漢劇唱腔的高亢激越,爽朗流暢。如果說京劇如涓涓的溪流,昆曲如靜謐的泉水,漢劇就是湍急渾濁的長江。她沒有溪流的純凈,也沒有泉水的清澈,但她蘊含著沙土,噴薄而出,令人為之振奮。

精美的服飾、渾厚的嗓音、舞臺上的一招一式,都使我感覺恍惚如隔世。那是一種時空的穿越,一種心靈的沉淀與凈化,凡世間的復雜都在這大悲大喜、大美大惡中消散了。小小的戲臺,沖破了時空的枷鎖,將戲迷們的心都帶入了神秘卻純潔的凈土。我想,這就是戲曲這項傳統(tǒng)藝術不朽的魅力吧。

“好!”老戲迷的叫好聲,將我從夢境中狠拽出來。忽然,一股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涌上心頭。這份感動,不是民族大義的感慨,不是受人恩惠的感恩。這份感動,簡單得不需要用語言描述,那就是一種臺上與臺下百年來從來不變的相互支持與信任。對于老戲迷來說,舞臺上演出的就是他們的人生;看戲,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歷史

清光緒末期,漢口六渡橋還是一片茅草地,斜對著土垱(即今長堤街下段口),是乘舟去黃(陂)、孝(感)的渡口,城鄉(xiāng)工農業(yè)產品在此中轉流通,舟楫如林,人流熙攘,盛極一時。同時,它也是人們逗步、觀賞漢江風貌的所在。

漢劇的前身——漢調,當時為人們文娛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昔日漢調躲在各行幫會館戲樓、公所、茶園及富紳大戶宅院演唱。武昌起義后,武漢百業(yè)復蘇,唯獨文娛場所尚難滿足人們的需求。此時,又有漢劇愛好者張鑒堂深諳六渡橋這塊草地乃“聚寶盆”,便四處集資,八方求援,買下了這塊草地修建戲園,于1913年落成,取名“丹桂舞臺”,以演漢劇為主,與早期修建的滿春茶園倚角相望。這就是“美成戲院”的前身。當時,漢劇名伶余洪元、余洪奎、周小桂、張花子、李彩云、李春森、陳旺喜、黃雙喜、牡丹花、小翠喜、董燮堂等經常輪換在此演出。1915年,張鑒堂鑒于漢劇后繼乏人,便同陳國新、周炳臣等人集資創(chuàng)辦漢劇“天、春、長”科班,培養(yǎng)出許多漢劇名伶。30年代初,改名美成戲院,楚劇名角陶古鵬、黃漢翔、江南蓉、嚴楠芳、黃楚材等皆在此獻藝。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成戲院一度成為楚劇的演出場地。經歷過八年的動蕩后,1947年,著名演員周天棟、徐繼聲、劉金屏、袁雙林等組成“棟聯(lián)漢劇團”,進入美成戲院演出。戲院仿效上海,設有布景房,上演了機關布景連臺本戲,《岳飛》、《張汶祥刺馬》、《血滴子》、《火燒紅蓮寺》等劇,觀眾如潮,場場爆滿。家住武勝路的張爹爹回憶道,那時最高興的事就是趕到清芬路來看漢戲,從天字輩、春字輩,到現(xiàn)在的第四代漢劇名伶。老戲迷們的腳步,從武漢三鎮(zhèn)踏來,伴隨著這些名伶的成長,更見證了漢劇的發(fā)展。

1951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接管了美成戲院,更名為“新生劇場”。因劇場年久失修,設備陳舊落后,衛(wèi)生條件極差,遂于1952年改建,建筑面積為1197平方米,設靠背木翻椅觀眾席1467個,后因擴建音樂廳及拆除視線較差的座椅,實有觀眾席1351個,舞臺仍為鏡框式,場內設置大為改觀。1953年6月,武漢市漢劇工作第一團、新生漢劇團、民眾樂園漢劇團散團合并成立武漢市漢劇團,劇場隸屬劇團,建團大會就在此召開。從此劇場隨著漢劇的發(fā)展,同步地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此時劇場已具備有舞臺高空護欄吊景裝置、大幕開合自動化、照臺照明燈及空中追光等幻燈設備,后臺為兩層結構,辟有化妝室和物品儲存室,一切設置都有利于演出。

為了繁榮創(chuàng)作,開拓、豐富演出劇目,使人民群眾文娛生活豐富多彩,1961年4月,劇團組織3名老藝人在此作挖掘傳統(tǒng)劇目內部觀摩演出,使一些輟演多年、瀕臨失傳的劇目,得以重現(xiàn)藝術形象,這對漢劇后進演員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建國后,黨和政府就十分關懷和重視古老漢劇的成長與發(fā)揚。1961年,經中央首長指示建立武漢漢劇院,列入全國八大劇院之一。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為此親書五律詩祝賀,詩曰:“各地名劇種,傳人需養(yǎng)成。京昆登大雅,秦越奏清平。尊重吳陳派,宏宣江漢聲。根深入群眾,生命力蕃榮?!?962年元旦正式建院,建院大會就在此舉行,接待了中央文化部、省市委、中共中南局宣傳部領導,全國各地漢劇團(院)的代表歡聚一堂,共敘漢劇建設及史論研究等重大課題。會議期間,由武漢漢劇院老藝人及優(yōu)秀青年演員,作了為期十天的建院演出,盛況空前。從此,美成戲院成為武漢漢劇院的指定演出地點。

“文革”其間,漢劇傳統(tǒng)劇目遭禁錮,多名老藝人受迫害,70余人下放“五七”干校和工廠勞動。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劇院根據(jù)“三并舉”的原則,積極集聚力量繁榮創(chuàng)作,并團結外界作家編寫劇本,劇院又呈現(xiàn)一派盎然生機,曾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和13個省作巡回演出,并晉京參加全國性的戲劇會演;1982年又赴香港演出。1988年11月,劇院青年實驗團排演了日本古典名劇《曾根崎殉情》,赴日本大阪市演出,轟動了大阪市,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同時,劇院青年實驗團的邱玲(旦)、鄧敏(文武花衫)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分別獲得1988年湖北省青年戲曲會演一、二等獎及全國新聞金、銀獎。同年,鄧敏參加北京京劇院演出,一人串演《八大錘》、《叢臺別》、《挑滑車》三劇,一個坤伶能勝任兩出武戲、一出文戲的同時演出,首都文藝界亦為之折服。她獲得了全國戲曲表演的梅花獎。

總之,美成戲院與漢劇之間,親密無間。戲院地處武漢鬧市區(qū),每天行人流量大,觀眾面廣,恰似肥沃的土壤滋潤了漢劇。漢劇則在近半個世紀里扎根于此,賴以不斷地發(fā)展壯大,生根開花,弘揚了祖國的民族文化。它們相輔相存,互為依托。正如董老詩云:“根深入群眾,生命力蕃榮?!?/p>

現(xiàn)狀

如今的美成戲院,坐落于漢口前進四路。2005年,湖北省地方戲代表劇種楚劇和漢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漢市政府加大保護力度,投資200萬元,于2007年5月建成新的美成戲院,陳伯華親自為其揭幕。自此,武漢漢劇院終結了無固定演出場所的“游擊流浪史”。戲院開業(yè)兩年多來,散住武漢三鎮(zhèn)的戲迷們,又老燕歸巢,重回老戲窩溫其舊夢。這里是武漢最繁華的電子市場和電腦城,每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從堆滿最新電子科技產品的柜臺間走過的人,往往都忽略了潛藏于鬧市中街角的這棟戲院。一樓的大廳干凈而整潔,幾張紅木桌椅靠邊擺放,正對門的售票處后的墻上,掛著董必武的題字。進門右手邊,便是通往二樓戲場的樓梯。沿著樓梯,掛滿了漢劇大師們演出的劇照,這些剪影一下子將人帶入到漢劇曼妙的藝術世界。

二樓戲院的裝修一新,但也頗具老戲園子的風味,四百張古色古香的紅木椅子整齊地擺放在劇場中間,最遠處的戲臺散發(fā)著戲曲誘人的魅力,讓人不知不覺便想要靠近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臺下早已坐得滿滿當當,老戲迷們一如既往地支持使不大的戲院顯得格外熱鬧。年近70的呂爹爹看了一輩子漢劇,每個周末,只要有戲就會來看:“我出生就在清芬劇場(美成戲院的原址),從小看著漢劇長大?!边@里有許多這樣的老人,都懷著一顆對漢劇癡迷的心。演出時,臺上的一點兒小瑕疵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椅子還不搬過來?。ㄅ_上演員挪動椅子后)誒!這樣才對啊!”這也是看戲的一種樂趣吧。他們的快樂,就是泡一杯茶,在二黃、鼓板聲里度過一個懷舊的下午。

在記者采訪期間,美成戲院突然搬至人民劇院二樓,更名為美成茶苑。唯一不變的,還是這些老戲迷?,F(xiàn)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搬了地方,每逢周末,這些老戲迷風雨無阻地來看戲,每場都要加票加凳。一位退休老教師是從清芬劇場一路追隨漢劇的腳步,來到美成茶苑的老戲迷。“看戲,真的會上癮。”他說,“我們這些老戲迷,從幾歲就開始看戲,如今幾十年了,舞臺上的演員都看過一批又一批了,還是覺得看不夠?!?/p>

武漢這座城,注定離不開戲曲的陪伴;武漢老戲迷,注定可以沉浸在戲曲的美麗之中。

曾經的戲園子、茶館、漢劇、相聲、瓜子、花生、茶……這些代表了武漢特色的印記符號,標注了老武漢的獨特魅力。

一個小小的戲院也許無法支起一片戲曲的天空,

卻是武漢這座城市的藝術天空里閃耀的一顆流星。

猜你喜歡
漢劇戲迷戲院
荊風楚韻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劇
我家的戲迷外公
像素下的微觀世界——MCL數(shù)碼港戲院
武漢市漢劇劇場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小戲迷登臺
1949年以來漢劇表演藝術資料述論
梁素珍廣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特色簡析
戲迷的舞臺 歡樂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