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雷春
(四川省西充蠶種場,四川 西充 637200)
由于農業(yè)比較效益下降,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在家務農的均為老弱病殘。自有桑園集中養(yǎng)蠶,就非常缺乏勞動力,特別是五齡大蠶階段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很難滿足。為了解決大蠶期勞動力緊缺的予盾,減輕養(yǎng)蠶人員的勞動強度,我們在生產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現(xiàn)將兩班制和一班制在原種飼養(yǎng)中的相關情況比較分析,現(xiàn)狀結果報告如下:
2004年春季我們場還在沿襲以前的做法,實行兩班制喂蠶,日喂葉 4次;2003年蠶三組進行了一班制養(yǎng)蠶,日喂葉 3次的探索試驗,結果很成功,養(yǎng)蠶制種成績與兩班制相比無明顯差異。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的緊缺,也解決了兩班之間工作銜接、扯皮等問題。減人所節(jié)約的臨工工資加入臨工的日工資,臨工收入基本上增加了一倍,臨工的養(yǎng)蠶積極性大大提高。從 2004年秋季起全場 4個養(yǎng)蠶制種組全部行一班三回育養(yǎng)蠶。
從表 1和表 2中可以看出,在整個養(yǎng)蠶期中一班制比兩班制少使用 415個工;在 5齡大蠶期中,一班制比兩班制每天少使用 24個勞動力,這對養(yǎng)蠶組來說,極大地減輕了尋找勞動力的壓力,保證了生產任務的完成。
表1 兩班制養(yǎng)蠶期用工情況 (5000張任務)
表2 一班制養(yǎng)蠶期用工情況 (5000張任務)
表3 2004年春季蠶二組兩班四回育與一班三回育養(yǎng)蠶制種比較
從表 3可以看出,兩班制和一班制的養(yǎng)蠶制種成績均沒有顯著差異。從千克繭制種量來看兩種養(yǎng)蠶形式只相差 0.05張,從克蟻制種量來看一班制比兩班制還增加了 0.96張。說明了一班制確實可行,從 2004年秋季到現(xiàn)在均實行了一班制,制種情況良好。
2009年秋季,從收蟻到 5齡初,實行一班三回育。大眠起來后,由于用桑量劇增,加之勞動力緊缺且采葉人員大多是老弱病殘人員,桑園無力采回計劃用葉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采取每日喂葉兩次,即上午 9:00、晚上 20:00各喂葉一次,直到上蔟。
表4 2009年春秋季用葉及制種成績比較
從表 4可以看出,春秋兩季任務較為接近,秋季蟻量比春秋多 28g,蟻量相差不大,秋季 1~4齡用葉比春季多用 1246kg,5齡用葉比春季少用葉 4640kg,全齡用葉比春秋少用 3394kg,克蟻用桑量秋季比春季少 10kg。秋季千克繭制種量略高于春季,任務完成率秋季也高于春季。
我場另一個蠶房蠶一組秋季與蠶二組情況類似,大蠶期每天也只能喂葉兩次,制種成績仍然比較好,見表 5。
表5 2009年秋季蠶一組用葉及制種成績
原蠶飼養(yǎng)由兩班四回育到一班三回育,再到一班二回育,是適應社會發(fā)展,減輕勞動強度的產物。但是,絕不能減少蠶兒的食下量,也就是次數可以減少,桑葉量不能減少,在每一次的喂葉量上下功夫,延長蠶兒的吃桑時間,所以應想辦法在早晚喂葉,特別是在氣溫高的情況下,減慢桑葉的萎調速度,保持桑葉新鮮,達到良桑飽食的目的,才能制造出量多質優(yōu)的合格蠶種。
秋季超前分箔、稀喂,保證蠶兒總的食下量不變,特別是 1~4齡期間和大眠起來的 1~3天的桑葉攝入量,而且當天采回的桑葉當天全部淘洗消毒,當天全部喂完,保證了桑葉的新鮮和桑葉的營養(yǎng)。對于種繭育的蠶兒,這一階段必須達到良桑飽食,這關系到造卵的數量和單卵的重量,提高千克繭的制種量。
從 2009年秋季的實踐來看,原蠶在大蠶期飼養(yǎng)實行一日二回育是切實可行的,在生產上可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