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好利 西安同濟醫(yī)院(西安 710061)
自 2006年 05月至 2009年 06月,筆者采用補腎 活血湯配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合并腎病 60例,并與對照組觀察,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 120例均為住院病例,且為糖尿病腎?、蟆舻幕颊?。其中治療組男 35例,女 25例,年齡 45~82歲,病程 5~22年。對照組男 32例,女 28例,年齡 46~80歲,病程 6~21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0例患者的診斷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采用國際通用的 Mogensen腎病分期標準[1]。有持續(xù)性蛋白尿,尿微量蛋白≥30mg/L,并排除原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病及其他腎臟病所致蛋白尿。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糖適平 30mg,每日 3次口服;鹽酸貝那普利 10mg,每日 1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中藥補腎活血湯治療。補腎活血湯的方藥組成:黃芪 30g,山藥、菟絲子、茯苓、枸杞子各15g,丹參、紅花、川芎各 12g,水蛭 6g。每日 1劑水煎 2次,共取汁 300mL.分 2次服。6周為 1療程。觀察 2個療程,判定療效。2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腎病知識教育和飲食指導。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 2h血糖(SBG)、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血肌酐(CR)、膽固醇(TC)、甘油三酯 (TG)。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尿微量蛋白下降70%者;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尿微量蛋白下降 30%~7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尿微量蛋白下降<30%。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t檢驗和χ2檢驗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治療結果 治療組 60例,顯效 18例,有效 34例,無效 8例,總有效率 86.67%;對照組 60例,顯效 10例,有效 30例,無效 20例,總有效率 66.6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前后有關指標比較見下表。
附表 2組治療前后有關指標比較()
附表 2組治療前后有關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P<0.001;△與對照組比較,△ P<0.01
討 論 糖尿病腎病屬于中醫(yī)學的“消渴"、“水腫”等范疇。消渴病的主要病機是腎陰虧虛、陰虛燥熱。腎陰即元陰,陰虛內(nèi)熱,熱灼津液,脾腎虛損,運化失司致水濕停留,痰濁內(nèi)生而痹阻經(jīng)脈,使脈絡不暢,瘀血乃生。瘀血又可阻滯氣機使氣失調(diào)達,水濕代謝紊亂致痰濁加重,病情可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遷延日久,則發(fā)展為“水腫”、“關格”、“隆閉”、“虛勞”等病。此時虛、痰、瘀并存,使臟腑氣機失調(diào),脾、胃、腎、肺等多臟器功能失調(diào)?!毒霸廊珪?卷三十一》中云:“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則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彼蕴?、痰、瘀是糖尿病腎病貫穿始終的病理基礎?,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血糖、血脂、蛋白等代謝紊亂,使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均增高,血流緩慢,導致腎血管管腔狹窄,腎基地膜增厚,腎循環(huán)障礙,最后使腎濾過功能失調(diào)而出現(xiàn)持續(xù)蛋白尿,機體免疫功能失調(diào)、高脂血癥和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是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這與中醫(yī)糖尿病腎病的致病因素:虛、痰、瘀是相符合的。所以本方用黃芪、茯苓、白術益氣健脾,以助脾胃的運化和輸布五谷精微的功能;菟絲子、枸杞子、山藥、杜仲補腎之陰陽以固攝精微,脾腎雙補;丹參、紅花、川芎活血通脈,改善腎血循環(huán);水蛭祛痰化瘀。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除,上藥共奏益氣祛痰化瘀之效?,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水蛭具有容栓,溶解纖維蛋白和抑制纖維蛋白酶源活性,解除血小版聚集的作用[3],為中藥祛瘀之王。黃芪能提高人體抵抗力,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腎病患者尿中蛋白的排出[4]。故全方以益氣健脾,補益脾腎,活血化瘀為治法,虛、痰、瘀同治,標本兼治,有的放矢,臨床效果顯著。通過多年臨床觀察全方可降低血糖和尿蛋白排出量,調(diào)節(jié)血脂,改善腎功能等療效,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本方治療,能大大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是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方案。
[1]Mogensen CE Management of early nephropathy in diabetic patients.Annu Rev Med,1995:46,7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崔 健,李淑華.地龍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長春中醫(yī)學報.1996,12(3):61-62.
[4]張惠芬.實用糖尿病學 [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