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波,朱永淡,鄭稼祥
(1.浦江縣巖頭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浙江 浦江 322200;2.浦江縣林業(yè)局,浙江 浦江 322200;3.浦江縣長豐果園,浙江 浦江 322200)
浦江桃形李果型奇特、色澤艷麗、甜酸可口,果肉細膩、松脆、芳香誘人。老、幼、病、婦皆宜。據測定:每100g果肉含汁48g,含量維生素C5.65mg,維生素丙22.43mg,含糖量為8.4%,含脂肪0.2%,并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清熱、利尿、消食、開胃健脾等功效,除鮮食外,還可制成密餞、果醬等,為浦江縣名特優(yōu)產品。然而桃形李掛果后期,正值臺風伴隨多雨季節(jié),形成大量裂果,極大影響果農的經濟效益。從2008年始,浦江長豐果園在果實成熟后期應用避雨栽培技術探索控制裂果,現(xiàn)將試驗情況作一總結。
長豐果園座落于浦江城郊浦南街道橫塘村,位于南山腳下,離縣城3km,離義烏城區(qū)20km。年均溫17.1℃,年降雨量 1364mm,≥10℃的積溫5971℃,無霜期241d[1]。果園周圍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經林業(yè)、農業(yè)檢測部門檢測,土壤、空氣、水質均符合森林食品、有機食品認定標準。果園現(xiàn)有面積50hm2,形成以桃形李、冰糖棗為主的多品種林業(yè)示范基地,建有肥水共用灌溉系統(tǒng)、設施栽培和保鮮冷庫設備。
2.2.1 避雨棚架
避雨棚架采用鋼架結構,每條種植床搭建一個避雨棚,床間以30cm寬的水溝相隔,溝深以便于排水或灌水為度。頂高點架柱地面高2.6~2.8m,架柱間距15m,邊柱高 2.0~2.2m,邊柱間距20~30m。用4mm粗的鋼絲每隔50~70cm設置1條,中心點固定在中間頂絲上,兩邊固定在邊絲上,形成架面。用0.08mm厚的塑料薄膜蓋在遮雨棚的鋼絲上,用壓膜帶壓住塑料薄膜[2]。
2.2.2 避雨時間和試驗面積
避雨時間在7月中旬中至采摘結束。試驗面積2008年為0.03hm2,2009年為0.33hm2。
2.2.3 調查方法
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立地條件相同,經營措施除避雨外,完全一致。在試驗區(qū)內,對植株進行編號,隨機抽取10株全樹調查。對照區(qū)采用相同方法抽取5株。
2.3.1 試驗結果抽查情況
現(xiàn)將2008~2009年2年的避雨栽培結果抽查情況制作成表1。
表1 避雨栽培抽查結果
從2年的試驗結果來看,避雨栽培的效果是明顯的,果實采摘數(shù)相對提高52.93%。現(xiàn)對表1中的“采果率”進行方差分析,見表2。
表2 數(shù)據采果率方差分析
表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際間差異不顯著,同年內避雨栽培與對照的結果情況差異顯著。
2.3.2 避雨栽培的產出情況
2009年基地采果情況見表3。
表3 2009年基地產值收入情況
2009年桃形李收購價為12元/kg,裂果的為1元/kg,由表3可知,避雨栽培的均產值為對照的2.3倍,提高113683元。
2.3.3 避雨栽培的投入產出比
現(xiàn)2009年立棚的投資情況見表4。
表4 2009年大棚畝投資情況
從表3和表4分析,避雨栽培的投資效益是明顯的,投入與產出比為1∶2.99。
2.3.4 避雨栽培果實品質變化
2008年10月8日農業(yè)部農產品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的測定情況見表5。
表5 避雨栽培果實品質變化情況
從表5可知,避雨栽培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酸率略有提高,糖分度有所下降,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基本穩(wěn)定,避雨栽培能保持桃形李的原有風味。
2.3.5 避雨栽培的伴隨現(xiàn)象
避雨棚內空氣流通相對不暢、棚內濕度相對較高,易引發(fā)果實煤污,調查情況見表6。
表6 果實煤污發(fā)生變化情況
從表6可知,2008年因小面積試驗,棚內外空氣流通基本相同,故煤污發(fā)生率差異不大;2009年成片避雨,棚間只有30cm的空隙,棚內外的空氣流通和濕度狀況差異較大,這是棚內煤污發(fā)生較重的主因。
桃形李的樹形控制是避雨栽培措施中的重要一環(huán),樹高應控制在2.2~2.5m,主要通過整形與修剪,增強樹勢、控制樹高、調節(jié)生長和結果的平衡關系。修剪包括夏季修剪和冬季修剪。夏季修剪以拉枝、拿枝、圈枝為主。冬季修剪多采用疏刪回縮修剪,達到輪換結果的目的,以保持樹冠內部枝條生長整齊、層次分明,便于采收和管理。
頂高點架柱地面高3.1~3.3m,邊柱高2.6~2.8m。要求樹高離棚頂之間至少要有50cm的距離,棚間留足>50cm的空隙,確保棚內空氣流通。
在果皮由青綠色轉黃綠色之前,即在果實成熟后期臺風和雨季來臨之前,覆蓋時間以短為好,一般在7月中旬中后期至采摘結束。
桃形李生長前期一般不缺水份,后半期(6~8月)果實細胞膨大,又是花芽分化期,需一定水份,尤其是7月份氣溫高,必須注意基地灌溉。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用滴灌解決基地用水,從而控制棚內濕度,防止煤污的發(fā)生與蔓延。
在避雨塑料薄膜的上方再覆蓋遮蔭網,從而降低棚內溫度,防止高溫灼傷。
基地株行距4.5m×5.5m,即栽種床(避雨棚)間的距離留足60cm以上,擴大通風空間。
[1]陳鴻才,周 泰,錢東南.桃形李高接換種技術[J].現(xiàn)代園藝,2010(6):17~18.
[2]羅永松,闕龍善.造林綠化應用農林保水劑效果分析[J].綠色科技,2010(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