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市主要的旱糧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很大,生長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們根據(jù)玉米植株高大、遮光遮蔭的特點,探索出在玉米地里種植黑木耳的種植技術,效果很好?,F(xiàn)將其技術要點介紹如下,供廣大黑木耳種植戶參考。
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生產原種和栽培種;3月上旬生產菌袋,經45~50天發(fā)菌,4月下旬氣溫穩(wěn)定在13℃時,開口下地,采取增溫、保濕措施。
1.木屑、玉米芯栽培料 木屑48.7%,玉米芯50%,石膏0.5%,白灰0.8%。
2.玉米芯(玉米棒粉碎)栽培料 玉米芯 88.7,麥麩 10%,石膏 0.5%,白灰0.8%。
3.玉米秸(粉碎)鋸沫培養(yǎng)料 玉米秸48.7%,鋸沫40%,麥麩10%,石膏0.5%,白灰0.8%。
玉米芯經曬干粉碎成黃豆大小的顆粒,玉米秸稈經曬干粉碎成屑狀。再與其它干燥、無霉爛的原料混拌均勻,調 pH值至5.0~6.0,含水量60%左右,以手握料用力擠,指間縫隙有水滲出而不下滴為宜。
用17cm×45cm×0.04cm的聚乙烯菌種袋,每袋裝1kg左右濕料。松緊要適度,培養(yǎng)料裝得過松,雖然菌絲生長快,但細長無力、稀疏,長滿袋后常常造成菌絲與袋脫離,開口出耳容易長雜菌;裝料過緊則通氣不良(特別是培養(yǎng)料水分過大時),菌絲生長緩慢。以袋壁光滑、緊貼培養(yǎng)料、手握料袋不留指頭窩為宜。裝袋時要注意輕拿輕放,以免扎破袋。裝滿料后,用特制的扎孔器在料的中央扎一個接種孔(最好扎兩遍),最后套上頸圈,打好棉塞。然后將栽培袋壓成橢圓形疊放在常壓滅菌鍋內,鍋內要保持一定的空間,用強火將水煮開,當溫度達100℃時,保持8~10小時,保溫時間到達后?;?,再用灶內余火燜6個小時,過夜起鍋。為防鍋水燒干,滅菌時要注意及時補水(最好是熱水)。
料袋起鍋時要迅速移入接種室,待溫度冷卻至28℃以下時接種。接種后的菌袋要移到黑暗的房間內養(yǎng)菌。培養(yǎng)初期(前10天),室溫應控制在26~28℃,利于栽培袋吸收熱量升溫和菌種萌發(fā),并向四周蔓延;培養(yǎng)中期(上架10~15天),溫度控制在23℃較合適;培養(yǎng)后期(菌絲生長2/3栽培袋),室溫控制在20℃以下。每天通風2~3次,每次5~8分鐘。培養(yǎng)室地面要經常灑水,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60%左右。
耳場選擇要避開風口和低濕地,選靠近水源、作業(yè)方便的玉米地塊。地塊選好后,適當清理場地,將地面整平,挖好排水溝,然后在玉米寬行間搭耳架。方法是:在地里打木樁,用竹竿架于上面,建成高約30cm、寬約30cm的耳架,長度以玉米地行間長度而定,順玉米行搭架,搭兩行空1行,便于田間管理。最后在地面撒石灰粉消毒和噴灑殺蟲劑。
接種發(fā)菌45~50天后,菌絲長到袋底即可上耳架。上架前將菌袋放入0.5%高錳酸鉀溶液或l%石灰水溶液中消毒半分鐘后取出,待干燥后去掉棉塞和頸圈,用繩子扎住袋口,并在袋壁上下割出耳口,用刀片在菌袋上割10個V字形或X字形的口,長度均為2cm左右,深約0.5cm。劃口不宜過大,以免耳芽長得過密,耳片分化慢,大小不整齊。然后,再將菌袋均勻平鋪于耳架,割出的耳口朝上下,便于采摘。
1.控制濕度 保持棚內的溫度在15~25℃左右,蓋上白薄膜,白天要增加光照,提高溫度,拉大晝夜溫差,刺激原基形成。高溫期要通過空間噴霧、地上灑水等措施降低溫度。
2.保持濕度 地栽初期要控制空氣相對濕度在60%~80%,出耳旺期空氣濕度提高到90%~95%以上,平時可于早、晚向空間噴水。
3.勤檢查 發(fā)現(xiàn)菌袋有污染塊應立即用小刀剔除,如菌袋污染面較大,應立即將整袋拿出處理。
黑木耳在展片期表現(xiàn)為耳狀、碗狀,隨著生長向外延伸,逐漸平展,當耳片展為平面,長度在5~6cm時,表明達到生理成熟,即可采收。采摘時輕拿輕放,用刀片連根割掉,2~3天采收1次。采耳后應停止或減少噴水,要加大通風,清除遺留的爛耳基。如發(fā)現(xiàn)割口有霉菌污染時,可用刀片挖除干凈,促使子實體原基再次形成,待耳芽長出后,再正常噴水管理,最后一潮耳不論大小應全部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