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琦
美國印第安文學衰落與復興之探析
張斯琦
涉及美國文學起源的印第安文學為美國文學作為世界性的“大熔爐”注入了屬于自己的成份。印第安因素使得美國文學作品更加多樣、作家更加多類以及文化背景更加多元化。試通過對印第安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分析其三個文學歷史階段形成的原因,探討印第安人、印第安文學對美利堅民族及美國文學尤其是美國小說本土化和獨立性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美國文學;印第安文學;發(fā)展歷程
印第安小說家司各特·莫曼迪(Scott Momaday)的小說《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出版發(fā)行于1968年并于翌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許多印第安小說家在此之后紛紛發(fā)表作品,主要作家有:萊斯利·馬蒙·西爾克(Leslie Marmon Silko)、琳達·霍根(Linda Hogen)、杰拉德·維澤納(Gerald Vizenor)、路易斯·厄德里奇(Louise Erdrich)等。莫曼迪的《黎明小屋》被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文學界產生了很大的轟動,因為莫曼迪印第安人的身份使他的這部小說具有了里程碑的意義,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莫曼迪是美國印第安裔作家中的第一位普利策獎得主,這部作品的成功是美國印第安文學的轉折點。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空前高漲,許多相關組織開始支持原住民文化,其中的“美洲原住民作家協(xié)會”(the Native Writers’Circle of the Americas)的成立,對美國印第安文學的空前繁榮和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全面掀起了美國印第安文學新的復興運動,本土印第安人的文學進入空前發(fā)展的時期。印第安作家與白人作家相比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使作品散發(fā)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促進了美國的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然而印第安文學并非一直如此興盛,我們將印第安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即印第安主流文學,印第安過渡文學和印第安復興文學。印第安文學興盛之前經歷了非常嚴重的瓶頸時期,也是印第安文學的過渡階段。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1607年英國在現(xiàn)今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頓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定居點,標志了北美殖民時期的開始,絕大多數印第安傳統(tǒng)文學由于內外因素遭到毀滅。在與白人爭斗和妥協(xié)的過程中,美國印第安文學進入了過渡文學階段?!半S著白人對印第安土地的侵占和隨后印第安子女在白人開辦的學校里接受教育,美國印第安土著作家也隨之產生”。印第安人用外來文字(主要是英語)來傳承他們的傳統(tǒng)口頭文學,創(chuàng)造了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但是此時的印第安英語文學作品的明顯特征是隱匿印第安身份,拋棄印第安意識,認同白人社會的價值觀念,同時表現(xiàn)出具有印第安血統(tǒng)的人在白人主流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苦楚和迷惘。其中《日落》(Sundown,1934)以描寫美國西南部印第安部落生活為內容,其作者出生并成長于印第安部落,但卻署上一個典型的白人姓名“約翰·約瑟夫·馬修斯(John Joseph Mathews)”。此外,封面內容提要標明這是“一部有關美國西南部的小說”,卻不敢提及印第安主題。印第安作家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之下并沒有把握住印第安傳統(tǒng)的靈魂和精髓,但是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我,審視印第安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社會,這是印第安過渡文學的意義所在。這些作品為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印第安文學的復興即印第安人自覺時期的到來鋪平了道路,為印第安作家更好地表達自我做了一定程度的嘗試和探索。如小說《喬基姆·謬里塔生活歷險記》(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Joaquim Murieta)被認為是印第安人創(chuàng)作的最早一部小說。
在美國印第安文學艱難行進的過渡階段之前,印第安文學在北美大陸上是“主流文學”也是“唯一文學”。印第安人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之前在那里已經居住、生活了幾百個世紀,他們創(chuàng)造了印第安人文明。在沒有“文字”的口語社會中,“文學是指任何值得反復吟唱,最終能夠被廣泛記憶和流傳的語言”。印第安人早期文學的形式雖然是口頭傳誦的民間故事,但在文學界看來,“文學”的含義遠比“文字”的含義更廣。因此,故事的口頭傳誦也是眾多的文學形式之一,也應當屬于文學的范疇。這些口頭文學主要包括部落神話、民間故事以及典儀、祝詞和勞動歌唱等。詩歌是北美大陸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形式,由于書寫文字系統(tǒng)的缺失,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以口頭傳誦為主。典儀是印第安各民族人民最為重要的一種文化活動,是在部落舉行重大儀式時用于祈福、消災或為亡者哀悼的傳統(tǒng)活動。由于典儀包含很多朗誦、舞蹈、演唱等表演形式,因此這種活動又被稱為典儀戲劇(ritual drama)。他們帶有很多的宗教元素,具有顯著的社會功用性。印第安人通過歷久傳唱的神話傳說再現(xiàn)了人類走過的道路,并且給后人提供了可以借鑒與參考的寶貴經驗。這正是文學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同時又指導生活的真實寫照。研究印第安文學的美國學者惠勒-沃格林(Wheeler-Voegelin)和穆爾(Moore)通過研究強調了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與農業(yè)生產之間的關系,印第安傳說中人們往往把“谷類之母”與“大地之母”視為一體說明了印第安人在特有的時代、地域的滋養(yǎng)和培育下形成了與其特定時代、地域協(xié)調一致的“多部落多語言文學”的印第安口頭傳統(tǒng)文學。
美國印第安文學雖然經歷了主流文學階段、過渡文學階段和復興文學階段,但十分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的文學傳統(tǒng)并未間斷過,在美國現(xiàn)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史上仍具有重要位置。因此逆印第安文學發(fā)展史我們可以推斷出美國文學的起始點是印第安文學。我國學者劉海平和王守仁等人對美國文學的分類法把印第安人文學算作美國文學的起點,其重要意義在于充分肯定了美國文學的起始期是美國印第安人文學。
無論是印第安文學的衰落還是復興都有內在和外在兩個因素。在歐洲殖民主義者到達北美之前,印第安人文學傳統(tǒng)是北美最早的文學存在形式,是北美殖民地時期以前的唯一文學形式,因此印第安人民族的存在就決定了印第安人文學傳統(tǒng)的“主流性”,或曰“唯一性”。印第安人文學傳統(tǒng)在美國文學發(fā)展史中衰落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內部因素也就是印第安人民族自身的因素:印第安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是最為重要的,它制約了印第安人文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印第安人當時處于氏族社會階段,受到生產力發(fā)展和組織①的限制,完全依賴于大自然而生活。印第安人也沒有強大的政治主權實體來統(tǒng)一整個民族,而只能散居于整個美洲大陸上,各自為政。所以印第安人由于無法在社會交往中實現(xiàn)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他們思維的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根本無法與世界文明接軌,印第安文學只能形成與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呈同一水平的文學傳統(tǒng)。因此印第安文學根本無法抵御強大的歐洲文明的入侵,經受不起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沖擊。印第安人語言的發(fā)展水平是印第安文學傳統(tǒng)演變的另一條內在因素。語言在一個民族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語言的發(fā)展也同樣受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語言的落后狀態(tài)所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也必然是脆弱的。印第安人缺乏文字語言,那么,這種語言所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也僅能停留在口頭文學的發(fā)展水平上,給傳承帶來很大的難度。
然而,隨著印第安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進步以及印第安人生產力的提高,美國現(xiàn)代的商業(yè)文明雖然浸入到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印第安文化卻一直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印第安人進入白人舉辦的學堂學習英語后,擁有了文字語言,給印第安文學的傳承和復興提供了必要條件,促進了印第安人思維的發(fā)展。堅實的民族文化基礎,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都給印第安文學的再次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印第安作家從印第安各部落的歷史和口頭傳說中汲取大量素材,同時印第安民族文化也給他們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想象,他們把古老的印第安傳統(tǒng)與當代美國文化聯(lián)系起來,在創(chuàng)作中尋求印第安人在當代社會的出路,從“尋求個人身份認同”轉變?yōu)殛P心族群同胞、維護民族主權、正視民族歷史以及肯定和發(fā)揚民族文化遺產。深入探索如何通過在當代社會中堅持印第安價值取向和信仰,擺脫印第安人無歸屬狀態(tài),把握住自己的印第安身份回歸印第安意識。印第安作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作品中添加碎片化、意識流等現(xiàn)代小說的元素,
另外,印第安文學的復興也有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社會的逐漸發(fā)展,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況日益受到關注,他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升,這些變化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xiàn)。隨著20世紀民權運動的開展,典儀戲劇這一歷史悠久的文化活動受到重視,在現(xiàn)代文化氛圍中獲得了新的活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政治、文化發(fā)生劇烈變化,多元文化觀為世人普遍接受,美國少數族裔文學才得以受到關注,得以繁榮興旺。1993年是聯(lián)合國“世界原住居民年”,在全球范圍的后殖民主義研究影響下,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情況受到了學界前所未有的關注,而原住民文學則是當地歷史、文化等情況最直接的反映。對原住民文學的研究使人們增加了對于人類自身發(fā)展情況的認識,有助于消除文化研究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對整個人類社會意義深遠。因此,作為北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受到關注的同時印第安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印第安文學被納入了美國文學的必修課。除美國以外,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開始研究印第安文學。
印第安傳統(tǒng)口頭文學對美國小說走向獨立起到了推動作用?;仡櫭绹膶W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作家一直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美國特色的文學,小說尤其明顯。在這一方面,印第安文化作為美國本土異于歐洲大陸的特色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印第安人在時間上的循環(huán)理解也為主流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新的觀念,在敘述角度和時間框架上進行了實驗與革新,有些印第安小說表面看似荒誕不經,但實質上卻包含了作者對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雙重思考。使他們在美國社會得到了廣泛的承認,對美國文學的獨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印第安口頭文學傳統(tǒng)對美國文學語言有一定影響,美國英語吸收了很多土著印第安詞匯,如tomato西紅柿,potato馬鈴薯,canoe獨木舟等。有些白人作家認識到了印第安口頭傳統(tǒng)文學的偉大,想將它的特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庫柏就是受口頭傳統(tǒng)文學影響的白人小說家之一。他雖然在學校里接受的是英語古典文學的熏陶,但是他還接受了來自土著印第安人的口頭素材。這些素材的使用“有時候會給過于浪漫的作品加入一絲現(xiàn)實;有時候會帶來喜劇的效果;但有時使用只是主題上的需要而已”。庫柏在小說中用了很多形象生動的的口語,如給人物起外號“Cunning fox(狡猾的狐貍)”、“Weasel(馬屁精)”“Swooping Eagle(猛撲直下的雄鷹)”等,這些都再現(xiàn)了口語的偉大力量,而這種口語用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使得作品生動起來,產生了強大的生活感染力,增強了可讀性和生命力,口語的使用從語言形式上對美國文學的獨立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另外,印第安口頭文學傳統(tǒng)在美國文學文體結構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莫曼迪用口語化的敘述模式講述了《黎明之屋》,充分利用了典儀歌唱等口頭文學形式。他利用講故事者使用的不同手勢、聲調以及歌唱來增強故事角色的鮮活性,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學所具有的美學特點。對印第安文學感興趣的學者除了關注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對作品情節(jié)、主題、人物等因素也作了一定的考察。很多美國作家尤其是本土小說家受印第安文學影響的是對“惡作劇者”的引入。如杰拉爾德.維茲諾(Gerald Vizenor)的作品《圣路易斯熊內心的陰影》(Darkness in Saint Louis Bearheart)就是一部人物以印第安部落傳統(tǒng)的惡作劇者為原型的小說。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自1984年連續(xù)發(fā)表了《愛之藥》《甜菜女王》《軌跡》《燃情故事集》《羚羊妻》等多部小說,“她的小說不僅符合現(xiàn)當代印第安書面小說的傳統(tǒng),而且也符合在這片土地上一直沿襲下來的口頭文學的傳統(tǒng)”。她充分利用了印第安口頭傳統(tǒng)文學中多敘述者多角度的敘述手法這一典型的本土敘述模式。印第安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對美國文學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印第安民族偉大的口頭文學傳統(tǒng)包含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等,而且這些世界觀、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觀念等與歐洲裔美國白人的觀念大相徑庭?!巴林t色人種既是美洲大陸的特征,也是與土地建立和諧關系的新美國人的象征”。在土著印第安人眼中,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他們與這一切事物始終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印第安人崇拜自然,熱愛環(huán)境及一切自然生靈。在美國文學追求自我獨立的早期,美國作家從土著印第安人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那里得到了眾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得到快速發(fā)展,這種浪漫主義的文學思潮同印第安文化價值觀部分相吻合。作為美國浪漫主義時期東部定居地與西部邊疆之間文學素材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的媒介,印第安人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印第安傳統(tǒng)詩歌對現(xiàn)代原住民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現(xiàn)代作品中隨處可見傳統(tǒng)口頭文學的印記。在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史上偉大的印第安口頭文學給美國文學尤其是美國小說的發(fā)展帶來了動力,為美國小說的獨立之路鋪平了道路。
美國印第安文學作為美洲大地上一種古老文學的延續(xù),已被公認為美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印第安文學就沒有美國文學,印第安文學是美國文學本土化的重要體現(xiàn)。
1.An,drew Wiget,ed.Dictionar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2.Warren S.Walker,Cooper’s Fictional Use of the O-ral Tradition,P 23
3.Paula Gunn Allen,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Critical Essays and Course Designs,p.149.
4.朱振武: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5.董衡巽:美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On Declin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Indian Literature
Zhang Siqi
As for 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dian literature featured by its own characteristics,has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 global"melting pot".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dian literature,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three stages of Indian literature come into being.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Indian literature on the localiz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Indian literature;development history
I712
A
1672-6758(2010)03-0127-2
張斯琦,在讀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郵政編碼:130012
Class No.:I71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