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萬蓮,余利斌
(黃岡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太極拳與陰陽學說新解
毛萬蓮,余利斌
(黃岡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太極拳是以陰陽學說為拳術理論基礎的,它所蘊含的陰陽說學內涵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解讀了太極拳的內在精神、外在形態(tài)、演練節(jié)奏、攻防技擊及習修健身等方面的陰陽學說含義,這對弘揚太極文化、提升太極拳的習修水平等有重要作用.
太極拳;陰陽學說;新解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種之一,它以獨特的健身價值和簡便易行的練習方法而曼聲海內外.陰陽學說與它的完美結合,不僅體現(xiàn)了深邃的人體文化,而且對太極拳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習修太極拳的方法有著深刻的影響.
關于太極拳的創(chuàng)立,各學派眾說紛紜,“概括起來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說,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說,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說等幾種不同的說法.[1]”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chuàng),當然也沒有證據(jù)證明不是他所創(chuàng).我們認為:太極拳并非一人所創(chuàng),而是古人在觀察自然的前提下,經(jīng)一代又一代前賢的不斷領悟、總結、整理、創(chuàng)新而發(fā)展起來的.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tǒng)一理論,是古人用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早在遠古時代,區(qū)分陰陽的觀念就產(chǎn)生了.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通過觀察自然和人的生理現(xiàn)象,總結出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的兩面和相關統(tǒng)一的二元關系,意識到人與自然是有聯(lián)系和差別的,如男女、雌雄等.這種觀念,對人們認識、改造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人們的生活與實踐活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2]
古人認為,萬物都可分陰陽,陰陽兩者相互不離,相互轉化,萬物中都包含此理.這在太極拳中,表現(xiàn)為動靜、剛柔、開合等的對立統(tǒng)一.太極拳是據(jù)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有相、由靜及動,以陰陽學說為靈魂的拳種,它的每個招式都妙含陰陽哲理,故它也被人們稱作陰陽拳.古語云:“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3].”因此,“每論太極,必說陰陽,太極不過陰陽之混淪耳”.太極拳不僅以陰陽之理立論,而且緊緊地依附于陰陽學說,并以陰陽學說為拳術的理論基礎和行拳的本根,正如拳彥曰“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陰陽學說深入地滲透于太極拳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2.1 太極拳的內在精神所蘊含的陰陽學說
內在精神是人由內而外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狀態(tài).太極拳的內在精神很豐富,其中較突出的是“內宜鼓蕩,外示安逸”.鼓蕩是對練拳時的內在精神所提出的要求,是精神振奮的意思,“內宜鼓蕩”是說內在的精神要振奮,但這種振奮是沉著的,“神宜內斂”的,不流于形色的,顯現(xiàn)于外是安逸的.按陰陽學說來分,鼓蕩為陽,安逸為陰;而人體又是外為陽,內為陰;鼓蕩(陽)在內(陰),安逸(陰)在外(陽),體現(xiàn)的是陰陽的和諧.太極拳的這種內在精神,蘊含著陰陽學說的陰陽對立統(tǒng)一和陰陽平衡等思想.
2.2 太極拳的外在形態(tài)所蘊含的陰陽學說
所謂“形“,就是姿勢.拳名太極,就是一舉動就有陰陽,舉動若無陰陽,便是姿勢不正確.太極拳的這種處處顯現(xiàn)一陰陽的特點,在拳形中有許多,如動作的開合、虛實、進退、升降、剛柔、呼吸、快慢等等都是.再則,太極拳體現(xiàn)于外的形態(tài)動作是“處處帶有一弧形”,弧外為陽,弧內為陰.因此,它的每一動作都是陰陽的統(tǒng)一.
2.2.1 虛與實
“虛”和“實”亦稱“陰”和“陽”,它是太極拳理論的重要概念.拳諺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謂“實”,意為運動部位或主要用力部位,或意欲向外用力之部位的狀態(tài)或感覺;“虛”則是從屬運動部位的狀態(tài)或感覺.練拳時,虛實要隨著拳式的變化而變換,要在意識指導下先內動而后外動,內外合一.具體而言,應先分清步法、手法和身體的虛實,再進而談及虛實的滲透及“忽現(xiàn)忽藏”的變換,以達到“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部站煞”的要求,故有“太極拳運動,就是虛實運動”之說.虛者為陰,實者為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太極拳的演練中,未動之時,陰陽未分,虛實未現(xiàn);一動陰陽即分,虛實立現(xiàn).如,從下肢來看,支撐重量的腿為實,輔助或移動換步的腿為虛;從上肢來看,進攻發(fā)力的上肢為實,輔助配合的上肢為虛;以勁力而言,身手運動的方向為實,其余為虛,發(fā)勁為實,化勁為虛,剛為實,柔為虛;以戰(zhàn)術而言,擊敵為實,誘敵為虛等.總而言之,太極拳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互轉化,密不可分,這體現(xiàn)了陰陽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和陰陽互根的思想.
2.2.2 剛與柔
剛柔相濟、剛柔互補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剛屬陽,柔屬陰,剛柔相濟體現(xiàn)了陰陽相互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太極拳的動作,無論是勁力還是動作的快慢,都是“陰陽相濟”的.“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等特點,體現(xiàn)了太極拳動作的剛柔并濟,所謂“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門稱妙手”.如,太極拳的“掤”勁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特點.所謂“掤”,就是指向外支撐、膨脹.陳鑫云:“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于無跡之謂也.[4]”所以“剛柔相濟”凸顯的是“陰陽相濟”的原理,是太極拳對陰陽學說的詮釋.
2.2.3 開與合
太極拳的開合從其內在來看,是指整個陰陽虛實轉換的分化和統(tǒng)一.太極拳作為一種身體活動,軀體就必須能屈能伸,內氣能收能放,呼吸能呼能吸.它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離開自己的對立面而孤立存在,任何一個方面都要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所謂“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開合”這對范疇與“太極”模型中的陰陽相推、剛柔相蕩等運動模式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它概括了“太極”中的陰陽開合、循環(huán)往復的基本狀態(tài),是太極拳的顯著特征之一.如,從呼吸上講,“開”就是內氣從丹田向肢體梢節(jié)呼出的過程,而“合”則是內氣向丹田吸入的過程,一開一合,就是一吸一呼,呼為開,吸為合;從肢體的屈伸上講,即屈為合,伸為開;從勁力的蓄發(fā)上講,是蓄勁為合,發(fā)勁為開;從進退、攻防上講,進、攻為開,退、防為合;從剛柔、虛實上講,剛、實為開,柔、虛為合;從動靜上講,動為開,靜為合等等.如太極拳的起勢,兩臂緩緩抬起時,胸廓逐漸上下展開增大,則要吸氣,稱為合;收勢時,兩臂再慢慢下落時,胸廓漸漸上下回縮變小,故要呼氣,謂之開等.太極拳的這種開合特點,與陰陽學說的內涵一脈相承.
2.3 太極拳的節(jié)奏所蘊含的陰陽學說
太極拳的節(jié)奏主要體現(xiàn)在“快慢相間、動靜結合“的過程中.
2.3.1 快慢相間
快慢相間是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點.練習太極拳時,速度要有快有慢,忽快忽慢.這不僅僅是要求練習太極拳的速度有快有慢,而且要求演練的每一個拳勢,甚至每一個動作,都要有快有慢.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是起點慢,終點快.快慢的具體要求是:快不可錯亂,慢不能癡呆;快而不失沉著,慢而不可間斷.拳論中說“習太極拳之程序,須先慢后快,快后復慢.”這是因為太極拳動作難度高,故練拳初期,為求得動作的正確性,必須采取慢練的方式,以便發(fā)現(xiàn)錯誤并改正錯誤,以后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加快速度,功夫精進以后,拳勢由開展逐漸緊湊,速度又逐漸變慢.太極拳在行功走架時也要求快慢相間.轉關摺迭處宣慢,過了轉關處要逐漸加快,過了力點再轉慢,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這樣的“快慢相間運動,正是運動速度貫徹陰陽之理的表現(xiàn)[5].”另外,太極拳講究緩慢柔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與“快慢相間”的特征不謀而合,其實緩慢柔和是“快慢相間”的細致化,也是“快慢相間”的表現(xiàn)方法.
2.3.2 動靜結合
太極拳講究“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即肢體運轉時,內意要專著守一,內氣要平緩如一,出現(xiàn)相對的內靜;“靜中求動”即身體處于相對靜止,要求意氣周流,精神意識高度集中,即所謂“外示安逸,內宜鼓蕩”,呈現(xiàn)外靜內動之象.從太極拳動作的整體上來看,它要求“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動靜結合是貫穿太極拳動作始終的表現(xiàn).“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前者是指陰陽變化之動,后者是指陰陽變化之靜.動屬陽,靜屬陰,動靜結合即陰陽結合,這體現(xiàn)了陰陽相互對立和統(tǒng)一.太極拳以動求靜,是從表向里發(fā)展,這與拳理中所說的“靜中觸動動猶靜”是一致的.從這之中,我們不難看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學說觀念.
2.4 太極拳的技擊所蘊含的陰陽學說
技擊的實質就是攻防,即攻守.吳殳在《手臂錄?附卷上?攻守篇》中說:“攻為陽,守為陰.”[6]實戰(zhàn)中攻防的變化,就是陰陽的轉化,即攻防的雙方在轉換的過程中,都體現(xiàn)著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對方轉化的陰陽學說思想.這種轉化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xiàn),彼一時的攻方,可能變?yōu)榇艘粫r的守方;彼一時的守方,也可能變?yōu)榇艘粫r的攻方.甚至在進攻的同時含有防守的因素,同樣防守中也寓含著進攻的跡象.太極拳的這種生克制化,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如,兩人交手,敵以剛來者,屬陽;我以柔化勁克之,屬陰.陽當以陰克,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就是火屬陽,水屬陰,火當以水克之,此當然之理.太極拳的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而不追求動作快速有力.如,“引進落空”就是太極拳的技擊功夫之一.所謂“引進落空”,是指以柔勁,引導對方攻來的勁力進入我方的力學結構之中,以分散或徹底瓦解其威脅,并進而造成對方的失勢,形成“自己打自己”的局面,或給我方的反攻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它是太極拳鮮明的技術特色.太極拳的這種技術特色,就是利用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使其中一方的力量消長變化,以便帶來事物狀態(tài)及發(fā)展趨勢的變化,進而形成“借力打力”的態(tài)勢,它飽含著陰陽學說的精髓.
2.5 習修太極拳以健身所蘊含的陰陽學說
利用太極拳健身,主要是注重練與養(yǎng)的結合.練,就是練形,是在保持拳架規(guī)矩法度的基礎上,通過拳架的反復練習,使遍體松柔,達到體格強健的目的;養(yǎng),就是養(yǎng)神,是在拳架精熟,身體松柔靈巧之后,逐漸向靜境深入,達到“精熟內斂”的高級習修階段.這種“動以練形”的練,屬陽;“靜以養(yǎng)神”的養(yǎng),屬陰;練養(yǎng)結合,就是陰陽合一,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體現(xiàn)了陰陽學說的理念.《黃帝內經(jīng)》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熟內守,病安從來”;“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練形與養(yǎng)神結合的重要.雖然練習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和“體松”相結合,即養(yǎng)神與練形相結合,但它們之間并沒有嚴格的階段性,只是在練習太極拳的前期偏重于練形,使全身肌肉、關節(jié)韌帶等處于自然舒展放松狀態(tài)而達到“體松”;練到較高水平后,則偏重于養(yǎng)神,以意識引導動作,“重意不重力”、“意到身隨”,如行云流水般進行柔圓、渾圓一體的運動,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從習修太極拳以健養(yǎng)身心的這一整體過程來看,也體現(xiàn)了陰陽學說的觀點.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陰陽學說廣泛地浸潤其中,對習修太極拳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富涵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太極拳,無論是從內在精神、外在形態(tài)、演練節(jié)奏、攻防技擊及習修健身上,始終貫穿著陰陽學說的精神,時時體現(xiàn)著陰陽轉化和平衡等規(guī)律.我們研究太極拳與陰陽學說的關系,旨在解讀其中蘊含的深厚內涵,這不僅對弘揚太極文化有重要意義,對傳承太極拳也有重要影響.
〔1〕潘白云.論太極拳的起源及發(fā)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3):105.
〔2〕解光宇.陰陽學說與《皇帝內經(jīng)》:古代哲學實踐的典范 [J].安徽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3(6):77.
〔3〕劉化冬.陳摶與無極圖[J].武當,1992(5):25-26.
〔4〕姜守峰.論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7,4.
〔5〕蔣東升.陰陽學說理論寓太極拳健身的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21(2):118.
〔6〕張楚全.楊式秘傳29式太極長拳[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8.
G85
A
1673-260X(2010)03-00101-03
湖北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B200527003;黃岡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06CE10
余利斌(1967.8),男,副教授.黃岡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郵編: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