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長沙城市近代化的開端*

2010-08-15 00:46:21彭平一
長沙大學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長沙湖南

彭平一,陳 琳

(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論長沙城市近代化的開端*

彭平一,陳 琳

(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長沙近代化的開端首先表現(xiàn)在近代工商企業(yè)的產生、近代基礎設施建設和近代公用事業(yè)的興起。這些新的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fā)展,使長沙城市經濟結構、空間布局和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也促使長沙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管理方式出現(xiàn)了一些近代化的因素;同時,長沙城市文化教育、社會習俗和市民生活方式也出現(xiàn)近代化的趨勢。

長沙城市近代化;戌戊維新運動;近代因素

戊戌維新運動前,長沙還只是一個維持著傳統(tǒng)的城市運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消費性的商業(yè)城市。從 1895年到 1898年,發(fā)生在長沙的維新運動使長沙的城市結構、城市功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風俗和居民生活方式也開始發(fā)生變革,從而使長沙開始了從傳統(tǒng)城市向近代城市轉化的歷史進程。

長沙近代化的開端首先表現(xiàn)在近代經濟的產生。一系列近代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和城市公用事業(yè)的興辦既是長沙城市經濟結構近代化的標志,也是長沙城市近代化發(fā)展的動力。

長沙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就是陳寶箴委派士紳張祖同、劉國泰、楊鞏等籌辦的善記和豐火柴公司。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長沙地區(qū)遭受嚴重旱災,清政府特撥救災賑濟銀 1萬兩。長沙士紳劉國泰等提出以工代賑的想法,建議:“以此賑款創(chuàng)立洋火局,藉以收納貧民,以從事工作,庶民有常業(yè),不致流離;制造若能講求,更可挽回利權”[1]。這一建議得到了陳寶箴的肯首,他委任長沙士紳張祖同為總辦,劉國泰和楊鞏為幫辦,籌辦火柴廠。1896年,“善記和豐火柴股份公司”正式開工,公司設長沙北門外開福寺和迎恩寺之間,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名之“洋火局”(今長沙市工農街)。

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是維新運動中首先由長沙士紳集股創(chuàng)辦,后來改為官營的一家影響較大的近代民用企業(yè)。1896年,陳寶箴與長沙、善化諸紳議創(chuàng)機器制造公司。經王先謙與黃自元、張祖同等商議,創(chuàng)辦湖南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初時擬官商合辦,但因經費問題改為官督商辦王先謙本人出資1萬兩,由長沙商人陳文瑋集資 5000兩,計 15000兩,先行籌辦。后轉為官辦。

除官辦的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外,戊戌前后長沙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小規(guī)模的民營機器廠,如陳萬利機器廠、裕湘機器廠等。陳萬利機器廠初創(chuàng)于 1898年,廠址在府后街。以生產石印機為業(yè)[2],這應該是適應了維新運動期間報刊書籍大量印刷的需要。裕湘機器廠則由姜華林創(chuàng)辦于 1900年。這些工廠規(guī)模都很小,但作為民營的近代企業(yè),對長沙近代化的開端無疑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長沙維新運動中,舉辦近代新式企業(yè)方面最有成效的還是在礦冶業(yè)方面。1896年,陳寶箴在長沙設立湖南礦務總局。湖南礦務總局總攬了全省礦務,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丁文江認為:“官礦機構之最重要者,莫如湖南,其始為湖南官礦局 (即湖南礦務總局)?!盵3]

因為湖南各地銻礦大量開采,銻礦砂外銷“滯銷”,因有“設爐提煉”之議。1896年和 1897年,先后有從事銻礦提煉的湘裕煉礦公司和大成煉礦公司成立。湘裕煉礦公司是湖南士紳張祖同、朱恩紱、汪詒書、楊鞏于 1896年合資創(chuàng)辦的長沙最早的煉銻廠,廠址在長沙南門外靈官渡。大成公司是湖南礦務總局與廣東商人胡貞甫以官商合辦的形式創(chuàng)辦的,廠址也在靈官渡。其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明顯優(yōu)于湘裕公司。

戊戌維新運動期間,長沙還出現(xiàn)了為農業(yè)和礦業(yè)服務的新式企業(yè)——水利公司。1898年 5月,士紳梁肇榮等稟請創(chuàng)立水利公司,并在長沙和衡陽申請十年“專利”。其業(yè)務是“集股購置汲水,專為旱潦救護田禾,及包汲長、衡兩府屬一帶煤窿、灰洞積水”[4]。湖南撫院批準立案,并給予十年專利。經過數月籌備,“長衡福湘水利公司”成立。公司原設長沙福星街,后遷至紫荊街。這種運用近代機器提供農田灌溉排澇和礦山突水救護服務的新式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本身就說明了長沙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新因素,是值得注意的。

長沙的近代交通業(yè)也是在維新運動時期發(fā)端的。1898年 3月,湖南和湖北兩省合辦的湘鄂善后輪船公司創(chuàng)辦,并開始營運湘鄂、長岳、長常、長潭等航線。標志著近代內河輪船航運業(yè)在長沙的誕生。1898年 7月,湖南士紳龍璋又邀集商股,成立了民營的鄂湘溥利輪船有限公司。湖南鐵路的籌辦也是始于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擬議修筑粵漢鐵路 (廣州至武昌),以與籌辦中的蘆漢鐵路 (北京蘆溝橋到漢口)相銜接。按照原來的計劃,粵漢鐵路由武昌經江西至廣州。湖南士紳得知這一消息后,極力爭取粵漢鐵路經過湖南。最終促使清朝廷于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五 (1898年 1月 26日)批準了粵漢鐵路經由湖南的方案[5]。雖然由于修建粵漢鐵路的巨款久籌未果,直到維新運動失敗,粵漢鐵路也沒有動工。不過湖南維新派爭取粵漢鐵路經由湖南,對于長沙的近代化發(fā)展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隨著近代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長沙城市開始出現(xiàn)了近代基礎設施建設和近代公用事業(yè)。當時,湖南的官商士紳為發(fā)展近代工礦交通的需要,曾在長沙修筑碼頭、駁岸,以??枯喆?897年,朱昌琳主持疏浚北門外新河港口,使新河沿岸出現(xiàn)了碼頭、街市和行棧,成為長沙北門的繁華之區(qū)。次年,寶善成公司仿日本式樣制造人力車。寶善成機器公司的發(fā)電廠使長沙用上了電燈,南北廠總裝燈 800余盞,還供不應求。1987年,皮錫瑞從江西回到長沙時,看到“水風井電氣燈爛爛然”,感到既新奇,又高興[6]。1897年 4月,湘鄂之間電報干線全線竣工。5月,長沙電報分局成立。近代郵政也開始在長沙醞釀,到1899年成立了長沙郵局。長沙電報分局的設立,使湖南終于與各省有了電訊聯(lián)系。當時,滿懷激情的維新志士還曾設想,在長沙開辟市場、設勸工博覽場、修筑道路、疏浚溝洫,以進一步促進長沙近代經濟的發(fā)展。

在維新運動期間,傳統(tǒng)的長沙商業(yè)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因素。隨著維新思潮的傳播和西學的傳播,西方生活方式也開始對長沙市民產生影響,從而導致一些經營西方商品和西式服務的新式商鋪的產生。1895年,在長沙藥市集中的坡子街,出現(xiàn)了長沙,也是湖南第一家經營西藥的藥房——中西藥房[7]。該藥房雖然中西藥兼營,但因長沙以前沒有西藥房,因此,中西藥房的開張引起了時人的注意。1898年,湖北人范錦堂在長沙吉祥巷租借了湘軍舊將、提督熊鐵生的公館,開設了長沙第一家西式旅館,以其所在地名為其旅館名稱,稱為大吉祥旅館。他帶來了武漢的經驗,用高薪聘請了了兩名湖北籍的茶房,并仿上海式樣,置辦了床帳被褥、什物器皿,使大吉祥旅館成為“當時長沙的第一家高級西式旅館”[8]。該旅館為方便旅客,還附設有澡堂,每人每次收制錢 20文,“首開長沙沐浴業(yè)之先例”[9]。西餐消費也開始在長沙出現(xiàn)。皮錫瑞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的日記中記載:“赴公度廉訪席……席屬番菜,無大味,洋酒亦不醉人”[10]。這說明,至少在 1898年,長沙城內已經有了經營西餐的餐館。

長沙書業(yè)是受維新運動影響最大的一個行業(yè)。由于維新運動中維新派以學西學、開民智為號召,以開學會、設報館、興學校等形式促進文化建設,這無疑對傳統(tǒng)的書業(y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書局大量涌現(xiàn),而且許多新開書局的名稱帶有明顯的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如新學書局、經濟書局、實學書局、維新書局等。其次,書局刻印或銷售的書籍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從各書局在廣告推銷的書籍除傳統(tǒng)書目和湘籍名人的文集外,大量是與西學或新學有關的書籍。再次,這些書局的經營方式呈現(xiàn)出不同于傳統(tǒng)書局的特征。在報刊上發(fā)布廣告,這本身就反映了近代的特征。這些書局還大量運用了所謂“招股”刻印新書的運作方式。一些書局或報館刻印大型叢書前用廣告“招股”,實際上是一種預售的方式,即有意購買此書的顧客向書局預交一部分書款,書局向顧客發(fā)放“股票”以示憑證,待書籍刻印完成后,再憑“股票”交完余款,領取書籍。這種方式既使書局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困難,規(guī)避了書籍積壓的風險,同時顧客也能得到一定的優(yōu)惠。這種“股票”實際上是以書局的信譽作為擔保,實際上是一種近代的“商業(yè)信用融資”方式。

長沙近代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使長沙的經濟社會結構發(fā)生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

首先,長沙城市的經濟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其經濟功能逐步加強。甲午戰(zhàn)爭前,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其行政中心的政治功能是其主要的功能;作為一個消費性的商業(yè)城市,其商業(yè)、手工業(yè)、典當業(yè)、傳統(tǒng)運輸業(yè)等,主要是為龐大的統(tǒng)治階級及其統(tǒng)治機構的消費服務。長沙境內的商品除輸出的茶葉和大米以及輸入的食鹽外,其余商品基本上與外部沒有太多聯(lián)系。其經濟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的特點非常明顯。維新運動期間,長沙興起的近代工礦業(yè)和輪船運輸業(yè),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交通工具和技術,按照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組織生產和經營。如湖南寶善成機器公司購置了蒸汽機、刨床、車床、發(fā)電機等機器設備。輪船局開辦時就集有商股銀 5萬兩。和豐火柴公司,官、商投資共 3萬兩。湘裕煉礦公司和大成煉礦公司的開辦資本都在 3萬兩以上。這都是傳統(tǒng)的一家一戶的商店、作坊和船戶不可企及的。同時,由于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這些企業(yè)與外部的聯(lián)系也十分密切。礦務總局分別在湘陰、漢口設立轉運局,以轉運銷往漢、滬等地的礦砂,其礦砂還大量運銷歐美和日本。由長沙開出的輪船,行駛于漢口和省內各重要口岸。和豐公司年產火柴 1萬余箱,分銷省內外。大成煉礦公司是湖南礦務總局與廣東商人胡貞甫合作創(chuàng)辦,為引進合作資本,主持礦務公司的提調鄒代鈞與上海方面的代理汪康年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協(xié)調工作,胡貞甫為更好地合作,還專門派人到日本去學習新的煉銻技術[11]。而《湘報》館印刷廠開辦前,熊希齡也多次派人或委托人到上海購買印刷機器和鉛字等。這些都表明,長沙城市的經濟結構已經發(fā)生變化,在傳統(tǒng)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的同時,近代經濟已經開始顯現(xiàn)出其生命力。同時也表明,長沙城市的經濟功能也增強了,并與外部發(fā)生了密切聯(lián)系,長沙開始成為輻射全省的經濟中心。

其次,長沙近代經濟的興起,使長沙城市的空間布局也發(fā)生了變化。清前中期的長沙城,位于湘江東岸,東南地勢較高,西部沿江一帶低平潮濕。省、道、府、縣各級官署、富商巨室的公館邸宅、書院、會館和祠堂廟宇為城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官署、貢院和公館、園林主要分布于東、南部的高敞之地。又一村一帶湖南巡撫衙門所在地為城市中心區(qū)。沿江一帶是貧民居住地。商店行棧主要集中于潮宗門內和小西門內太平街至坡子街、藥王街一帶。城垣之外,主要為貧民和農民居住之區(qū)。長沙城市的這一空間布局,強烈地反映出城市的政治功能在支配著這里的一切。維新時期,這一狀況開始有了改變。當時,長沙新辦的企業(yè),如湘裕煉礦公司、大成煉礦公司、寶善成公司發(fā)電廠 (南廠)等都設在長沙城區(qū)之外的南門外臨江一帶,南門外的靈官渡則成為裝卸礦砂的碼頭。于是在長沙南門外開始形成長沙最早的工業(yè)區(qū)。小西門內外原就是商號薈萃之所。維新時期,臨江建造了輪船碼頭,商業(yè)更為興旺,并沿著坡子街、藥王街逐漸擴展到司門口、八角亭一帶,開始形成長沙城市商業(yè)區(qū)的雛形。而長沙城市中心,也隨之開始由行政首腦機關駐地向繁華熱鬧的商業(yè)區(qū)轉移。這也表明長沙城市的經濟功能在不斷加強。這些都為 20世紀 20年代,長沙工業(yè)區(qū)和商業(yè)區(qū)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12]。

再次,近代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又導致了社會階級和階層結構的變化。隨著近代經濟的產生,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積極投資創(chuàng)辦新式企業(yè)。曾任礦務總局提調的張通典談到:“湘省風氣大開,火柴、煤油、輪船、制造,皆紳士稟請……礦務局之開,通省歡躍,紳商集貲具稟,請開者八十余起,計礦山百六七十處”;又,“集貨開設民廠、創(chuàng)立制造公司之舉,與湘省諸大紳言之,皆極踴躍,今冬可集十萬金,至明春當可收齊三十萬”[13]。這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資于近代企業(yè),表明他們至少是部分地從封建剝削轉向了資本主義剝削,開始了從封建階級向資產階級的轉化過程。長沙早期著名的資本家朱昌琳、龍璋、陳文瑋等,就是他們的代表。隨著資本主義企業(yè)的興起,長沙的早期工人階級也應運而生。一部分城市貧民和流入城市的破產農民,被招進近代企業(yè),從而轉變?yōu)楣蛡蚬と?。如湖南礦務總局與廣東商人胡貞甫合辦的大成煉礦公司,使用外國先進煉爐和日本技術進行生產。工廠總有 8個煉爐,每個煉爐每班需要 6個人,每天分 4班進行生產[14],因此該公司的第一線冶煉工人就有將近 200人,如果算上其他工序和工種的工人,該廠應該至少有 300工人。而善記和豐火柴股份公司更是一個勞動密集的企業(yè)。該公司剛開工時就有工人 800人左右。其中女工就有六七百人,工人最多時達 1000多人[15];而其制盒的工作全部外包至廠外,公司附近貧民賴此為生者達數千人。特別是這個企業(yè)是一個以工代賑的項目,被招進廠的工人大都是農村涌入城市的災民和破產農民。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統(tǒng)農民向近代工人轉化的歷史趨勢。

長沙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化還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士紳階層的分化和近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形成。在新的因素和政治變革的刺激下,傳統(tǒng)的士紳階層不可能再原封不動地維持現(xiàn)狀。即使如葉德輝這樣比較保守的士紳,也開始有保留地接受新式企業(yè)和新式教育的出現(xiàn)。在維新運動的高潮中,長沙士紳階層的分化表現(xiàn)出兩種傾向:一種由紳而商,一種是由紳而學。前者以王先謙、張祖同、黃自元等為代表,他們屬于上層士紳階層,本來就有較高的聲望,又有投資于近代企業(yè)的資本,因而在維新運動中他們踴躍投資于新式企業(yè),成為了紳商階層。如王先謙、張祖同、黃自元創(chuàng)辦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張祖同還與劉國泰、楊鞏等創(chuàng)辦了善記和豐火柴公司。后者以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畢永年等為代表。所謂由紳而學的學,并不是指原來的傳統(tǒng)教育,而是指維新運動中興起的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包括學堂、學會、報紙等。這部分士紳一般都是年輕的下層士紳,也沒有能力投資和經營近代企業(yè)。譚嗣同和唐才常也曾在家鄉(xiāng)瀏陽籌辦過礦務,熊希齡更是長沙維新運動的初期參與內河輪船航運和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的創(chuàng)辦,但他們只是代表官府參與其中,并不是自己投資和經營。他們熱衷于興民權,而興民權必須開民智,因此,他們致力于舉辦學堂、開設學會、刊發(fā)報紙來達到開民智、興民權的目的。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報》是他們熱心新政的成果。這部分士紳已經開始從舊的士紳營壘中分化出來,再加上他們通過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培養(yǎng)出來的一群沒有傳統(tǒng)功名的學子,如林圭、李炳寰、田邦璿、蔡鐘浩、蔡鍔、楊昌濟等,從而在長沙形成了一個近代的新式知識分子群體,這也是長沙能夠成為維新運動中全國最活躍的省份,并成為 20世紀初立憲運動的重要基地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策源地之一的重要原因。

近代經濟的興起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演變必然也要在城市的政治功能、城市的管理方式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

維新運動中長沙城市政治功能的變化主要不是表現(xiàn)在政治機構的變革,而在于市民政治參與意識的萌發(fā)和政治參與途徑的初現(xiàn)。南學會是湖南維新運動中最重要的政治團體。維新派在創(chuàng)辦南學會的過程中有著非常明顯的政治目的。譚嗣同設想使南學會總會和各級分會成為一種類似于西方議會的權力機構,擁有參政、議政、選官、訂法、理財等權[16]。他在給陳寶箴的信中對于這一想法表達得更加明確:“湘省請立南學會,既蒙公優(yōu)許矣,國會即于是植基,而議院亦且隱寓焉?!盵17]梁啟超也把南學會當成一個開啟紳智、培養(yǎng)合格議員的場所。他主張在各州縣選舉士紳進入南學會總會,“學習議事”,“日日讀書,日日治事,一年之后,會中人可任為議員者過半矣。此等會友,亦一年后,除酌留為總會議員外,即可分別遣散,歸為各州、縣分會之議員,復另選新班在總會學習?!盵18]按照他的設想,南學會將最終演變?yōu)樽h會。黃遵憲也主張將南學會辦成實現(xiàn)他地方自治理想的地方議會。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將南學會辦成議院的構想是沒有也無法實現(xiàn)的。維新派的“政治構想”與南學會的現(xiàn)實“功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19]。從南學會的現(xiàn)實功能來看,它不僅沒有“兼地方議會之規(guī)模”,甚至連對地方事務的干預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設想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一種近代城市市民政治參與的意愿,而且這種意愿與當時維新派所津津樂道的地方自治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更具有近代色彩。維新派的政治設想是想通過南學會參與到地方政治決策中來?!赌蠈W會總會章程》中規(guī)定:“各會友于地方風俗利病、兵馬、錢糧、厘金、礦務、法律、刑獄等事,如有考查確鑿,有裨治理者,許達本會轉咨課吏館衡定,察請撫憲核奪施行。”[20]盡管這一規(guī)定并沒有實現(xiàn),但其政治參與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所表達的政治參與的愿望也是非常強烈的。而且,在南學會的講論和問難中,演講者和提問者所涉及的問題也明顯表現(xiàn)出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其實,維新運動時期,長沙成立的各種學會都或多或少表達了維新派希望參與政治的愿望,維新派也正是試圖通過學會這種組織形式提供一些政治參與的途徑。

維新運動期間,長沙城市近代化還突出表現(xiàn)在城市管理機構的創(chuàng)設,這就是湖南保衛(wèi)局。湖南保衛(wèi)局是在陳寶箴的支持下,由黃遵憲為主創(chuàng)辦,于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初九 (1898年 7月 27日)正式開辦的新政機構,是中國仿辦警政之嚆矢[21]。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湖南保衛(wèi)局的近代化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地方自治的城市管理思想。黃遵憲在后面回憶他創(chuàng)辦保衛(wèi)局的初衷時說:“既而念警察一局,為萬政萬事根本。誠使官民合力,聽民之籌費,許民之襄辦,則地方自治之規(guī)模,隱寓于其中,而民智從此而開,民權亦從此而伸?!盵22]按照他的設想,保衛(wèi)局的最高議事機構為“由本城各紳戶公舉”產生的紳商董事會議。“凡議事均以人數多寡定事之從違。議定必須遵行章程,茍有不善可以隨時商請再議”[23]。這種基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學說的地方自治思想,無疑具有非常明顯的近代意義。盡管,保衛(wèi)局于存在的時間內是否完全按照黃遵憲的設想在運作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但將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地方自治思想自覺地運用于城市管理,這本身就是維新運動中長沙城市近代化進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點。

第二,分層分區(qū)的城市管理模式。清代城市,“省會及府屬地均隸州縣管理”。但該州縣主要只負責城市的治安,其他城市公共事務如市場、道路、消防等則由行會和城廂街團管理。當時的長沙府城內有長沙和善化兩縣,在城市管理方面,兩縣職責不分的問題突出。而一些公共事務則由行會或由上層士紳把持的集團所控制,隨意性很大,不可能形成規(guī)范的層級管理。湖南保衛(wèi)局成立后,將整個長沙府城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設立一個總局;以下按照地段、街道分為 6個分局和 32個小分局;每個分局和小分局都有明確和固定的管理范圍[24]。這種分層分區(qū)的城市管理模式改變了以前職責范圍模糊,管理隨意性大的弊端,適應了維新運動后長沙城市近代化發(fā)展的需要。

第三,明確規(guī)范的城市管理職責。湖南保衛(wèi)局的職責主要有清查戶籍、巡查街巷、偵查探案、清疏交通、處理偶發(fā)事件、調解糾紛等,這些職責基本上就是近代警察承擔的職責,其中如清疏交通、監(jiān)督衛(wèi)生、維護市容等職責則適應了城市近代化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保衛(wèi)局這些職責的履行都有嚴格而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如統(tǒng)一著裝,統(tǒng)一配發(fā)警棍和警笛,巡查必須配有“憑單”等。另外,保衛(wèi)局的有關章程規(guī)定,巡查沒有“局票”不能擅入民戶,非現(xiàn)行案犯需持票往捕,偵探不得“抉發(fā)人家隱事,播揚人家小過”等[25]。這些規(guī)定都體現(xiàn)著近代人權精神和法制原則。

戊戌維新運動期間,長沙城市近代化進程的開啟還表現(xiàn)在文化教育、社會習俗和社會生活方式等方面。

維新運動中,長沙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近代學堂、學會和報刊。這些近代學堂、學會和報刊一方面是維新派宣傳民主思想和維新變法思想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時務學堂、南學會和《湘學報》、《湘報》具有明顯的近代文化教育和新聞機構的屬性,是維新運動中文化教育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表現(xiàn)。特別是南學會附設的藏書樓,“凡古今中外有用之書,陸續(xù)購置,其尤要者多置數本,以便有志向學者恣觀各書”[26];該藏書樓通過購置和會友捐獻的方式,收藏了大量中外圖書,其中大量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同時,藏書樓還訂購了大量時務報刊,供讀者閱覽;藏書樓規(guī)定了詳細的書報購置、登記、分類、入藏、保管、借閱的制度,允許社會各界人士“領取閱書憑單入內瀏覽”。開放一月以來,前往閱覽者“計每日有數十人之多”[27]。因此,南學會藏書樓已經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藏書樓,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公共圖書館的要素,被認為是“近代公共圖書館的先聲 ”[28]。

更具重要意義的是,這些學堂、學會和報刊的創(chuàng)辦為長沙市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往方式和聚會場所。除南學會藏書樓允許一般民眾“領取閱書憑單入內瀏覽”外;南學會還定期放映幻燈片,“愿來聽者,須先一日領取憑單”即可觀看,因而前往觀看者甚眾,“多擁擠向前,人氣殊不可當”[29]。時務學堂也經常向民眾開放其“各種圖器”,如“大天文鏡”(望遠鏡)、大顯微鏡等。而南學會每次集會講論,除講論會友外,“其余諸友可于開會之日齊集會講”,而且“無論官紳士庶,既登會籍,俱作為會友,一切平等,略貴賤之分”[30]。因此,南學會成為長沙城內官紳士庶進行交往的一個重要場所。除了集會講論外,皮錫瑞等士紳也經常利用南學會進行一些聚會,交流討論時局和新政事務?!断鎴蟆芬苍噲D盡量貼近一般民眾。為擴大讀者面,《湘報》“取值極廉,僅收工本紙張之費,無論貴賤貧富士農工商皆可閱報”[31];《湘報》還進行過一次改版,主要是“論說文字”,“用俗語編成”,“其詞雖淺,其理卻精,俾士農工商皆可購讀”[32]。這種辦報思路不僅使《湘報》贏得了大量讀者,而且為一般市民通過《湘報》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條件?!断鎴蟆房堑奈恼鲁攫^撰稿人所撰和報館特聘的“報友”投稿外,還有大量一般市民的投稿?!断鎴蟆愤€專門將一般市民投稿而暫時不能刊登的文章列名公布并致謝。同時,《湘報》還以“照錄來函”的形式刊登讀者來信,以溝通編者、作者與讀者的聯(lián)系。以上說明,維新運動中的學堂、學會、藏書樓和報刊已經具備了近代市民社會“公共空間”的因素。

長沙維新派士紳還大力提倡移風易俗、革除傳統(tǒng)陋習,使長沙城市的社會風俗和生活方式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們發(fā)起成立“不纏足會”、“延年會”,反對婦女纏足的惡習和奢侈浪費、因循茍玩的舊生活方式。甚至有激進者還提出剪辮易服、廢跪拜禮和婚姻陋俗的主張。在他們的倡導下,新的文明風氣和生活方式開始在長沙出現(xiàn)。湖南不纏足會成立后,參加和捐助者踴躍,更有不少婦女響應號召,放綁松足。如長沙縣清泰都和尊陽都婦女百數十人在許黃萱祐等的帶領下于 1897年“聯(lián)為此會”,還“選刻歌詞,相為勸勉”,“幼者、弱者、壯且老者,一律放足,今逾一載,居然健步如釋重囚”[33]。“瀏陽湯茂才、紀彝等設立分會,入籍者已數百家”[34]。譚嗣同還為湖南不纏足會起草了《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十條》,除規(guī)定不纏足會會員不得與纏足者通婚外,還提倡破除舊的婚嫁禮俗,建立新的婚嫁時尚。如“破除不肯遠嫁之俗見”,“女家不得絲毫需索聘禮”,“男家尤不得以嫁妝不厚存非薄之意”;主張婚禮從簡,倡立女學堂,提倡資助女子入學[35]。延年會則要求會員免除一些不必要的請客、拜客和與賓客無聊閑談等習俗;請客也不要奢侈浪費;凡辦公地點均不得飲酒會客,非休息日不得博弈、聽戲、撞詩鐘,虛文酬謝答之信函也皆免絕,居處不凈、衣服不潔皆在禁例,還要求會員學做體操,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與此同時,西方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也開始在長沙城內悄然出現(xiàn)。黃遵憲曾向陳寶箴建議采用西方作息時間,“用禮拜日休息”[36]。其實,《湘報》就是按照西方作息時間,每周禮拜日休息,不出報。西醫(yī)西藥也開始在長沙得到認同?!断鎴蟆返?39號刊登了《湖南宜開醫(yī)院說》,認為“近二十年來西醫(yī)之游中國者,如天津有北洋醫(yī)院,廣東有博濟醫(yī)院,香港等處有華英醫(yī)院,華人之就醫(yī)全愈者,歲以千計。利誠溥矣,法誠備矣?!币虼?該文提議,“先于省城拓一廣廈,購置化學器機,精選西醫(yī),聘為院長”,并“撥時務學堂聰穎子弟,中文通達,西文說明者數人,入院學習,考驗有成”,以期三年內培養(yǎng)出一批西醫(yī)醫(yī)師[37]。長沙街頭也出現(xiàn)了西藥店。另外,如上所述,西餐洋酒、西式旅館和公共澡堂等西式生活服務也在長沙出現(xiàn),反映了長沙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細微變化。

[1]佚名.湖南和豐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之調查[J].湖南實業(yè)雜志.

[2]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南省志·工業(yè)礦產志·機械工業(yè)[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3]丁文江.中國官辦礦業(yè)史略[M].北平:地質調查所,1928.

[4]湘報 (第 176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密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 (第 2冊)[G].北京:中華書局,1963.

[6]皮錫瑞.師伏堂未刊日記 (1897-1898)[J].湖南歷史資料,1958,(4).

[7]長沙市志編纂委員會.長沙市志 (第 2卷)[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8][9]長沙市政協(xié)文史委,長沙市二商業(yè)局.長沙名老字號 (上編)[G].北京:國際展望出版社,1993.

[10]皮錫瑞.師伏堂未刊日記 (1898.6.11-10.14)[J].湖南歷史資料,1959,(2).

[11]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 (第 3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梁小進,鄭兆欣.湖南維新運動和長沙城市近代化[A].譚嗣同與湖南戊戌維新[C].長沙:岳麓書社,1999.

[13]上海圖書館.汪康年師友書札 (第 2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 (第二輯下)[G].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15]陳先樞,黃其昌.長沙經貿史記 [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16][17]譚嗣同.譚嗣同全集 (增訂本)[G].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之三)[G].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彭平一.戊戌地方制度改革與維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J].中南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9,(3).

[20]湘報 (第 35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1]彭平一.戊戌維新時期的湖南保衛(wèi)局[J].求索,1993,(4).

[22]黃遵憲.黃遵憲集 (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3]湘報 (第 7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4]湘報 (第 31-34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5]湘報 (下)(第 126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6]湘報 (第 44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7]湘報 (第 75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28]李龍如.我國第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何誕生于湖南[J].圖書館,2004,(5).

[29]皮錫瑞.師伏堂未刊日記[J].湖南歷史資料,1959,(1).

[30]湘報 (第 34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1]湘報 (第 27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2]湘報 (第 84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3]湘報 (第 43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4]湘報 (第 39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5]湘報 (第 53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36]王闿運.湘綺樓日記 (第四卷)[M].長沙:岳麓書社,1997.

[37]湘報 (第 39號)(影印本)[G].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責任編校:譚緯緯)

K256.5

A

1008-4681(2010)04-0001-07

2010-06-1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8WK10。

彭平一 (1953-),男,湖南 長沙 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猜你喜歡
長沙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國共產黨在湖南境內有幾次重大轉兵?
湖南最早的農工會組織在哪里成立?
長沙之旅
三線建設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我眼中的長沙
多姿多彩的“長沙窯”
大眾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4
歲月
海峽影藝(2012年1期)2012-11-30 08:16:56
辛卯考聯(lián)靚長沙
對聯(lián)(2011年12期)2011-09-18 02:43:44
墨玉县| 清水县| 马山县| 淳化县| 名山县| 吴川市| 乌兰察布市| 沙湾县| 越西县| 同江市| 石屏县| 漳浦县| 松潘县| 宁河县| 通榆县| 南康市| 湘潭县| 临夏市| 安国市| 浙江省| 锦州市| 永吉县| 汾阳市| 麦盖提县| 勃利县| 崇文区| 普宁市| 定兴县| 长沙县| 新绛县| 永寿县| 神农架林区| 利辛县| 昌平区| 滨州市| 同心县| 龙泉市| 大姚县| 册亨县| 贡嘎县| 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