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1520
本文就中醫(yī)對此病的認識與辨證做簡單闡述。
脂肪肝在中醫(yī)學中并無此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眾多學者認為其當歸屬于中醫(yī)學的“脅痛”、“肥氣”、“肝著”、“痰濁”、“積聚”等范疇[1]。
中醫(yī)認為,脂肪肝起因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過度肥胖,或飲酒過度,或感受濕熱疫毒,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以及食積、氣滯、疫氣等都可引發(fā)本病。其病變部位在肝,與膽、脾、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對其發(fā)病機理的認識,眾多學者均認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痰濁郁結,腎精虧損,痰濁不化,痰郁化熱,瘀血阻滯而最終形成濕痰瘀阻互結,痹阻肝臟脈絡而形成脂肪肝,除痰、濕、瘀這些病理產物外,也有人認為與機體氣血虧虛,肝失調養(yǎng)及腎精虧耗,水不涵木相關[2]。中醫(yī)治療脂肪肝,以化痰祛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健脾消導為主,也可根據病情,輔以清熱、解毒、利膽、化積、補腎、養(yǎng)肝等法。中醫(yī)辯證分型及方劑如下:
(1)氣滯型:脅肋脹痛、走竄不定、胸悶不舒、并隨情志變化而增減,肝臟可腫大,苔薄,脈弦細。治法疏肝解郁,行氣和中。方當以柴胡疏肝散與逍遙散和方。方劑特點:理氣為主,兼有行血,調肝為重,佐以健脾,柴胡為升,枳殼為降。
(2)痰濕型:體型肥胖、右肋脹滿、噯氣惡心、頭暈目眩、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厚白膩、脈濡緩。方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燥濕和胃、利水滲濕。
(3)血瘀型: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入夜更甚、脅肋下或見癥塊,舌紫暗或兼見瘀斑、瘀點,脈沉澀。此型的治療多以疏肝養(yǎng)血,活血化瘀為主,方藥在膈下逐瘀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方劑特點:氣血雙調,養(yǎng)血破瘀,以降為主,降中有升。
(4)濕熱型:形體偏胖、脅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欲吐、或身目黃染、舌紅苔黃、脈弦滑數。治療以清熱利濕、祛濕化濁為主。方藥在龍膽瀉肝湯的基礎上隨癥加減。
(5)痰瘀型:脘腹脹悶、肋間鈍痛或刺痛,患者面色晦暗,舌胖大邊有齒痕,或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滑或沉澀。治療以肝養(yǎng)血,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為主。方藥以膈下逐瘀湯合二陳湯隨癥加減。
運用西藥降脂治療本病時,療效并不滿意,而且藥物可造成或加重肝功能的損害。目前多數學者在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的辯證論治、綜合治療的優(yōu)勢,不斷提高脂肪肝的療效。同時,必須注意飲食結構要合理,限制脂肪、糖類攝入,攝入足量蛋白質,如魚、瘦肉、雞肉、去脂牛奶、蛋白、豆制品及足夠的維生素,各種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嚴格控制體重,戒煙,戒酒,積極控制高血壓病,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原發(fā)病,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防止肝纖維化。而中醫(yī)在臨床上應注意辯證分型治療,靈活變通,不必拘泥于一方一藥。
中醫(yī)講究‘治未病’,預防疾病是維護健康的關鍵。從情志,體質,飲食等誘發(fā)因素方面考慮。那么在中醫(yī)預防脂肪肝方面,人們應該少飲酒,更不要飲酒過度,適當運動、鍛煉,減少脂肪的堆積。脂肪肝跟吃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是否為脂肪肝患者,在飲食上要嚴格控制,盡可能少吃甜食、蛋黃、肥肉、動物內臟及魷魚等。多食蔬菜、水果、深海魚類等。加強鍛煉,常坐辦公室的人每小時應該站起來活動一下。脂肪肝雖然跟亞健康沒有必然的聯系,但不少疾病都是從亞健康狀態(tài)中發(fā)展起來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人類分成了三種:健康人、疾病人和亞健康人群,其實,這里疾病的人占20%,健康人占5%,其余75%的人都是亞健康人群[3]。輕度脂肪肝還是屬于亞健康的一種,到中度就屬于疾病。亞健康的人群生活沒有規(guī)律,沒有充足的睡眠,再加上社會、精神、生活等各種壓力大,要學會放松自己的心情。
脂肪肝多屬于濕熱病,讓人容易情緒激動,愛發(fā)怒,怒則傷肝。尤其是春季的時候,春天是脂肪肝高發(fā)季節(jié),也是情緒容易波動的季節(jié),所以中醫(yī)里講究春季養(yǎng)肝[4]。“人靜血歸于肝”,當人在睡眠狀態(tài)時,血液是流向肝臟的,這個時間是最好的養(yǎng)肝時間,亞健康人群沒有養(yǎng)肝的時間,因此火氣比較大,所以說亞健康和脂肪肝是有相互聯系的。
在中醫(yī)學里肝和膽是連在一起的,肝是五臟中的首位,而膽在六腑中排第一,有病的時候經常是相互影響[5]。膽結石患者也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不科學、偏食以及不愛喝水等引起的。只要有肝膽疾病傾向的人,在飲食方面都應該加以注意。秋冬是進補的季節(jié),也是養(yǎng)生最好的季節(jié),在生活、飲食、起居、運動各方面都配合好了,才是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從四季來說,冬季是避藏的季節(jié),也是修養(yǎng)的季節(jié),到了這時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調整好自己的亞健康狀態(tài)。
[1]王宗偉.脂肪肝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8,14(1):8-11.
[2]曾民德.脂肪肝[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120-122.
[3]劉燕玲.淺談脂肪肝中醫(yī)藥治療[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8(5):54-55.
[4]佘大德.脂肪肝的診斷與治療[J].新中醫(yī),1999,31(2):55-56.
[5]劉曉平.脂肪肝中醫(yī)辨治四法[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5,15(5):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