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 靜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投壺是古代宴會禮儀的一種,正如鄭玄云:“投壺者,以其記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盵1,P1565]投壺由射禮演變而來,屬吉禮。《左傳·昭公十二年》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2,P1295]的記載,可證明投壺在此時已成為正式禮儀。但專門記敘禮序、儀節(jié)的《儀禮》中并沒有有關投壺的記載。現(xiàn)根據(jù)《禮記》投壺、少儀篇,《大戴禮記》投壺篇以及其它相關文獻,將投壺儀節(jié)、步驟整理如下:
矢:所投之物。因投壺屬射事,所以稱矢,又稱“籌”。據(jù)《禮記·投壺》記載:“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1,P1573]即矢是用柘木或棘木制成,制矢時不剝去樹皮,為的是讓矢“堅且重”。根據(jù)投壺處所的不同,矢有二尺、二尺八寸、三尺六寸三種?!洞蟠鞫Y記》載“矢八分,”[3,P449]應指的是矢的圓周。
壺:投矢之的。投壺在燕飲間進行,所用之壺就是席間的承酒器。《禮記·投壺》載“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頸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1,P1573]壺內裝有小豆,是為了防止投入的矢反彈出來。
筭:計算投中次數(shù)的籌碼。木制,長一尺二寸。
中:盛筭器。木刻而成,狀如伏兕,或伏鹿,背上鑿孔,立有圓圈以盛筭。據(jù)《儀禮·鄉(xiāng)射禮》載“大夫兕中……士鹿中?!盵4,P247]而孔穎達《禮記正義》疏曰:“以經(jīng)云主人請賓,是平敵之辭,與《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同,故知是大夫、士也。若諸侯,則《燕禮》、《大射》每事‘請于公’,不得云主人請賓也。”[1,P1566]由此可知,《禮記》與《大戴禮記》所記投壺禮是士禮,所以用鹿中。
馬:勝筭。投壺禮三番而止,每勝一輪則立一馬,用來表示所勝次數(shù),木制,刻作馬形。鄭玄曰:“馬,勝筭也。謂之馬者,若云技藝如此,任為將帥乘馬。”[1,P1568]因投壺由射而來,故將勝者比為將帥,所以刻作馬形。
觴:飲酒器。因投壺常與飲酒相伴隨。
瑟:樂器。投壺同射禮一樣,投時以樂為節(jié),故有此物。
鼓:樂器。
鼙:樂器。
主:參與投壺者。
賓:參與投壺者。
司射:主持投壺禮的人,一般由主人的屬吏充任。
司正:見于《大戴禮記》?!八菊?‘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3,P445]鄉(xiāng)射禮時主人以輔助自己進行大祭祀和饗宴賓客時迎賓的相(主人屬吏)擔任司正,投壺亦然。掌正賓主之禮。
酌者:為負方酌酒,由勝方子弟充任。
弦者:鄭注曰:“鼓瑟者也”。實際上弦者應指全部樂工,《禮記正義》曰:“案下有魯鼓、薛鼓,節(jié)亦有鼓,以弦為重,故特云‘命弦者’?!盵1,P1569]
大師:樂工首領,掌協(xié)調音律。
除此之外,《大戴禮記·投壺》中還記載有主黨、賓黨若干人:
樂人:國子中能奏樂的人,屬主黨。
使者:執(zhí)事之人,屬主黨。
童子:鄉(xiāng)人中來觀禮的未成年人,屬主黨。
庭長:眾賓之長。鄉(xiāng)飲酒禮有眾賓之長一人,投壺有時在庭,則眾賓之長為庭長,為賓黨。
冠士立者:鄉(xiāng)人來觀禮中的成人,屬賓黨。
關于主黨、賓黨的劃分,宋太常博士陳祥道《禮書》云:“主人以仁接賓,則樂人,樂賓者也;使者及童子,事人者也;故屬主黨。司射,作人者也;庭長,正人者也;故屬賓黨?!盵5,P109]可見,主賓黨的劃分是遵循著以賓為尊的原則的。
即主人邀請賓投壺。《禮記·投壺》載:“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zhí)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1,P1565]“枉”、“哨”皆是曲而不正之義,這是主人的謙遜之詞。
投壺之前必先行燕禮,賓主已脫履升堂,可知此時主人在阼階之上,面向西邊的賓。而由《鄉(xiāng)射禮》將射之時,司射升自西階,面向北告于賓,故知司射奉中在西階面向北,執(zhí)壺之人賤于司射,在司射之西。
賓推辭兩次后,在主人的“固請”之下答應,說“敢不敬從”,就是恭敬的遵從主人的建議。
即主人引導賓就投壺之筵。因投壺處所在兩楹之間,賓同意投壺后,行再拜之禮,兩拜之后接過主人捧著的矢,主人行禮拜送,因主人授矢時手中有物不便拜,故先授而后拜。然后主人由使者手中接過矢。這時主人要獨自到兩楹之間投壺的處所,《禮記正義》云:“言將有事于此也,”[1,1567]即為賓指示投壺之位。主人退反,西向揖賓,請賓就投壺之筵,賓主各就其筵。
賓主席位的設置正如《禮記正義》云:“賓席、主人席皆南鄉(xiāng),間相去如射物?!盵1,P1567]物是射禮舉行時表示射者位置的符號。即是說投壺時賓主席位面向南,其間距離和射禮時兩物的距離一樣。由《儀禮·鄉(xiāng)射禮》“物長如笥,其間容弓”[4,P236]可知,投壺賓主席間有一張弓的距離。又據(jù)《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盵6,P1183]可知,賓主席的距離在六尺六寸至六尺之間。
即設置壺、中等器具。賓主就位后,司射于西階之上由執(zhí)壺人手中接過壺,向東進于兩楹間測量距離,擺放壺。壺在賓主席前,即在賓主席南,壺距賓主之席各二矢半。
根據(jù)孔穎達《禮記正義》,投壺的處所有三處:室中、堂中及庭中?!叭罩袆t于室,日晚則于堂,太晚則于庭,是各隨光明處也。矢有長短,亦隨地廣狹。室中狹,矢長五扶;堂上稍廣,矢長七扶;庭中大廣,矢長九扶?!盵1,P1568]扶就是四指并攏的長度。五扶為二尺,七扶長二尺八寸,九扶長三尺六寸。不論在室中、堂中或是庭中投壺,壺都擺放在距賓主之席二矢半的位置,也就是說,室中投壺時,壺距席五尺,堂上則為七尺,庭中則為九尺。
司射設壺完畢,返回西階之上取中,“稍進東而設中”,[1,P1568]并將中里放入八支筭,而后向東,手中另拿八支筭,站起來。其余的筭橫放在中的西面?!抖Y記正義》曰:“此約《鄉(xiāng)射》文,實八筭于中,今此投壺,射之類。故云:‘亦實八筭于中’”。[1,P1568]一筭對應一矢,投壺每人四矢,所以筭的數(shù)量應為人數(shù)的四倍。
壺、中都設置妥當,之后司射先后走至賓主席前宣布規(guī)則:“順投為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盵1,P1568]
投壺時,以矢頭入壺為中,即“順投”。賓主更替而投,連續(xù)投的,即使投中,也不計分。四矢投完為一局,勝者酌酒飲于不勝者,喝酒完畢后司射取一馬插于勝方筭前地面,此即所謂“立馬”。“禮以三馬為成,若專三馬,則為一成”。[1,P1569]三局終了,只設一馬的就拿過來并設在二馬這邊,以表示對勝方的慶賀。
隨后,司射又命令樂工“奏《貍首》,間若一?!盵1,P1569]即每次演奏節(jié)奏的快慢要一致。古代禮儀活動都必須配樂,正所謂“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盵7,P625]《貍首》與《騶虞》、《采蘋》、《采繁》皆為《毛詩》篇名,原詩失傳,《大戴禮記·投壺》有曾孫之詩,孔穎達認為是《貍首》之詩,其詩如下:“今日泰射,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大小莫處,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質參既設,執(zhí)旌既載。大侯既亢,中獲既置?!薄肮绕綇垼暮钋伊?。決拾有常,既順乃讓。乃揖乃讓,乃隮其堂,乃節(jié)其行,既志乃張,射夫命射,射者之聲,獲者之旌,既獲卒莫。”[3,P450]
據(jù)《禮記·射義》舉行射禮時,“天子以《騶虞》為節(jié),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卿大夫以《采蘋》為節(jié),士以《采繁》為節(jié)?!盵1,P1641]而此士投壺奏《貍首》的原因,孔穎達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即非諸侯投壺而奏《貍首》者,義取燕飲之儀,猶如鄉(xiāng)射奏《騶虞》,不計人之尊卑。”[1,P1569]
至此,投壺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
繁瑣的準備程序之后,投壺開始。司射分別向賓主報告矢以齊備,請他們輪流投壺。《禮記·少儀》篇記投壺之禮,《禮記正義》疏曰:“投壺禮,亦賓主四矢,從委于身前坐,一一取之?!盵1,P1021]即投壺時將矢放于身前地上,一一取之而投。有投中者,司射就坐下由中取出一筭置于地面,以此計分,稱為“釋筭”?!百e黨于左,主黨于右”。[1,P1569]
一局投壺結束,司射為賓主雙方數(shù)筭。數(shù)筭時,司射以兩支為單位(稱為一純),用右手從地上將筭拾起放入左手,滿十純則將其豎放于面前地上,每十純都相互隔開,剩下不滿十純的橫放于下,如果剩下一筭則稱為奇,豎放于余純下。接著就拿著勝方多出的純數(shù)宣布說:“某賢于某若干純”。如果筭有奇數(shù)就把奇數(shù)說出來,如果雙方得筭相同就說賓主均等。
隨后進入罰酒的環(huán)節(jié)。即由勝方弟子為負方酌酒。此一部分《禮記》略寫,由《儀禮》中可見梗概。《儀禮·鄉(xiāng)射禮》云“弟子奉豐升,設于西楹之西,乃降。勝者之弟子洗觶,升酌,南面坐奠于豐上。”[4,P211]負方都跪著捧起酒杯說:“承蒙賜歡”。勝者也跪著說“請敬養(yǎng)貴體”。
因投壺與射一類,也是三番而止。三局結束之后,為勝方慶賀,即為慶禮。第三局數(shù)筭立馬之后,司射命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盵1,P1571]此時則由賓主中勝利一方親自為另一方酌酒。然后,司射命使者撤去壺、馬等物。至此投壺結束。
由其禮節(jié)、步驟可以看出,投壺古禮是非常莊嚴肅穆的。投壺作為射禮的替代,同樣具有正己觀德的內涵,所以此時的投壺準備過程繁瑣,而投法簡單。此后,投壺不斷演變,投法日趨多樣,而正己觀德的內涵則逐漸淡化。
[1]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高明.大戴禮記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六十六年.
[4]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清]林昌彝.三禮通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6]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宋]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