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音頻(荊楚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莎士比亞具有超群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他的戲劇情節(jié)大多出自他人之手,卻能跨越時代,超越國界,成為不朽的藝術(shù)珍品。這一成就正是緣于莎劇語言的精湛與廣博。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的《哈姆萊特》,幾百年來一直受到評論界的關(guān)注和贊譽及讀者的青睞,與其豐富完美、雅俗共賞的語言不無關(guān)系。該劇大多采用五步抑揚格的無韻詩,適當?shù)剡\用散文,大量使用比喻、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和各類典故,使劇本的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達到天然而完美的統(tǒng)一,其語言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本文就《哈姆萊特》語言的精練美、形象美、含蓄美和音韻美等方面對《哈姆萊特》語言的藝術(shù)美作一初步的探討。
戲劇語言的精練美是指用經(jīng)濟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最廣博和最深刻的內(nèi)容,做到語精意邃、言簡意賅?!豆啡R特》以詩歌和散文語言的獨特形式和魅力,展示了這部偉大悲劇語言的簡潔美和精練美,使得劇中許多語句成為警句、格言和諺語而流傳至今,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妙語,正如劇中人物波洛涅斯(雖然他本人是個嘮嘮叨叨的嗦鬼)所言: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and tediousness thel limbs and outward flourishes“.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p>
老哈姆萊特王的鬼魂出現(xiàn)使兩個哨兵驚恐萬狀,霍雷肖認為是:A mote it is to trouble the mind’s eye“.那是擾亂我們心靈之眼的一點微塵?!逼渲械膍ind’s ey“e心靈之眼”受到了如華茲華斯等在內(nèi)的著名詩人的好評和青睞,已經(jīng)成為不朽的名言。
哈姆萊特使用瘋癲的話語諷刺波洛涅斯(說他還在襁褓之中)時,他的朋友語言簡練地道出了有關(guān)老年人的經(jīng)驗之談:they say an old man is twice a child“.人家說,預感老年人是第二次做嬰兒?!边@樸素的話語表達了深刻的哲理。
此外,還有決斗前哈姆萊特的名言:The cat will mew,and dog will have his day“.貓總是要叫,狗總是要鬧的”,意為:一個人總有他得意之時;The readiness.Is all“.有準備就是一切”,以及哈姆萊特臨終前的警句:The rest is silence“.其余的是沉默”,等等。劇中各類人物臺詞中眾多的警句妙語都成為點綴戲劇語言的諺語和箴言,詞約意深,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底蘊,充分顯示了莎劇語言簡潔精練的豐富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
然而,戲劇語言的精練美不僅體現(xiàn)于詩性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而且還見之于劇作家有意使用重復、繁雜,甚至略顯嗦的長段獨白之中。這種用墨如潑的長篇大論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樣能夠取得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具有獨到的形象美。
戲劇語言的形象美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豆啡R特》中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正是莎士比亞語言形象美的具體體現(xiàn)。
該劇語言的形象美主要反映在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中。如哈姆萊特郁悒的幾段獨白中,哈姆萊特內(nèi)心進行了深深的自責和悲憤欲絕的情緒宣泄;他對人類偉大的贊嘆及對愛情的執(zhí)著正是他人文主義新思想的體現(xiàn);在與霍雷肖等人講話時顯示了其民主思想;與國王、大臣周旋,和掘墓人調(diào)侃時又充分表現(xiàn)了他過人的才智和幽默的特質(zhì)。
腐朽、陰暗的社會在他眼里是病態(tài)的,是不可救藥的病人或是荒蕪的花園、骯臟的監(jiān)獄:
How weary,stale,tlat,and ynprofitable
Seem to me all the yses of tyis world!
Fie nn’t!O,fie! ’tis an ynweeded garden,
That grows to seed;things rank and gross in natyre
Possess it merely.
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
陳腐,乏味,而無聊!
哼!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
長滿了惡毒的莠草。
四個貶義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世界的情景,最形象的比喻是將它比作荒蕪的花園,里面長滿了雜草和毒草。
萊奧提斯眼里的哈姆萊特是:A violer in the youth of primy na-ture.“一朵初春的紫羅蘭”,經(jīng)不起風雨的襲擊,早熟而易凋。波洛涅斯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把愛情的誓言說成:brokers… mere implorators of unholy suits,/Briathing like sanctified and pious bawds.“它們都是誘人墮落的鳩媒,用莊嚴神圣的辭令,掩飾淫邪險惡的居心”;哈姆萊特和霍雷肖兩人在等待鬼魂之夜,抱怨天氣太冷:The air bites shrewdly;it is very cold.“風吹得人怪痛的,這天氣真冷”;后者也說:It is a nipping and an eager air.“是很凜冽的寒風”;他們用擬人化的手法將當時寒冷的天氣和恐懼的心理形象地顯現(xiàn)出來,這種凜冽的寒風和陰冷的心情似乎通過他們形象的語言直接傳授給了讀者和觀眾。比如用特殊的動詞是形象化語言的關(guān)鍵,如 bite(咬)、nip(刺、掐)等動詞被用于形容風的寒冷和對人造成影響的程度。另外,形容詞eager(渴望、饑渴等)用來形容寒風也十分的生動。
《哈姆萊特》的人物刻畫、敘事狀物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其富有形象美的語言是分不開的。哈姆萊特的優(yōu)柔寡斷和深邃思想、波洛涅斯的老于世故和奴才媚態(tài)、萊奧提斯的虛夸浮躁和輕率魯莽等都在莎士比亞形象化的語言中各顯其獨特性,組成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群像??傊?,該劇人物豐滿而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得益于形象的語言美。
戲劇語言的含蓄美就是指人物語言言簡旨遠,暗含豐富深刻的潛臺詞,即“含而不露,話中有話”。哈姆萊特在處于敵強我弱的明顯劣勢下,只有旁敲側(cè)擊,或索性裝瘋賣傻,話語時而尖刻,時而風趣,蘊含著豐富的深層意義和思想。
在和波洛涅斯正面交談時,他借瘋暗喻,稱波洛涅斯為a fish-monger“魚販子”,暗指娼主;還說:The sun breed maggotsin adead dog,beingagod kissing carrion.“太陽在一頭和天神親吻的死狗尸體上孵育蛆蟲”;不用心去揣摩是無法理解他深奧的寓意的,哈姆萊特借用典故和民間傳說痛快淋漓地發(fā)泄了郁積在胸中的憤慨和怨恨,婉轉(zhuǎn)地痛罵了當朝昏君和無能的大臣們勾結(jié)作惡、狗茍蠅營的丑態(tài),深刻地揭露了新王的暴政和大臣們的趨炎附勢,以及整個朝廷上下腐敗黑暗的現(xiàn)狀。
“斥母”一場開始時表現(xiàn)他的智慧和對母親軟弱無能以及淫欲的怨恨和憤怒。母親本意責備他得罪了新王:Hamlet,thou thy father much offended.“哈姆萊特,你已經(jīng)大大地得罪了你的父親啦”,這里的“父親”是新王,即那個陰險的克勞迪斯;哈姆萊特也回敬了一句:Mother,thou have my father much offend-ed.“母親,你大大地得罪了我的父親”,他的“父親”是自己的生身父親,老王哈姆萊特。這里他借用他母親的原話巧妙地在“父親”這個詞上周旋,叫板,意為“匆匆改嫁給殺父仇人,與仇人同床共寢,你就大大地得罪了我的父親(你的丈夫)”。各人話中所指各不相同,顯示了哈姆萊特話語意義的含蓄和深奧。
哈姆萊特四次要求奧菲莉姬:Get thee to a munnery.“進尼姑庵去”,以保潔自己的名聲和靈魂,因為她是那樣的天真、純潔和柔弱,無法在骯臟的現(xiàn)實社會中生存,以保貞潔清白??墒?,有趣的是nunnery一詞在當時的口語中還有“妓院”之意,哈姆萊特很明顯地要求她要么去當修女,修身養(yǎng)性;要么去妓院當婊子,這個世道是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的。天真無邪的奧菲莉姬自然理解不了這樣深刻而富有含義的語言。后來,在她認為開場白很短時,哈姆萊特作出了及時而極富意蘊的回答:As woman's love.“正像女人的愛情一樣?!彪[喻奧菲莉姬的無知柔弱。
哈姆萊特的裝瘋賣傻、譏諷嘲弄及插科打諢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意蘊,充分顯示了莎士比亞高超的語言技能,巧妙地傳達暗含于語言表層下面的深刻思想,展示了該劇語言獨到的含蓄之美。
該劇語言的音韻節(jié)奏與劇情節(jié)奏有著密切而和諧的關(guān)系,合乎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心理變化的需要,頗具音韻的表意功能,因而產(chǎn)生無限的審美情趣。
哈姆萊特的獨白或激越悲憤,或陰郁消沉,充分表露了這位人文主義王子的滿腔憤懣和憂愁。第二幕第二場的獨白是在無情的現(xiàn)實與其遠大的抱負產(chǎn)生激烈的沖突,在敵強我弱、朋友反目、失去愛情的不利情形下對自身無能的深深的自責。共六十三行詩中綴有四次短促有力的縱情悲嘆:“For Hecuda!”、“Yet I”、“O,vengeance!”和“A scullion!”這四個短句的穿插是莎士比亞的有意安排,長短詩行錯落有致,均勻地分布在整段獨白中,充分表現(xiàn)了此時此刻哈姆萊特內(nèi)心對骯臟現(xiàn)實的仇恨、對寡不敵眾的憂慮和對自己無力承擔復仇重任的責備,悲天憫人、激昂慷慨。詛咒痛罵之聲貫穿整個獨自,一連串具有許多行內(nèi)韻、頭韻和尾韻等押韻方式的多音節(jié)形容詞同時出現(xiàn),如:“Bloody,bawdy billain!Remorse-less, treacherous, lecherous, kindless billain!”聽來一氣呵成,這些音韻對照組合回環(huán)呼應,哈姆萊特憎恨之情一發(fā)不可收。一個捶胸頓足、悲憤欲絕的王子形象呼之欲出。第三幕第一場的獨白已成為對生與死的抉擇:
To be or not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這四行均多余一個音節(jié)(按五音步算),便于表現(xiàn)哈姆萊特憂郁絕望的心境和猶豫遲疑的情緒。詩行的節(jié)奏與人物內(nèi)心的緩慢思緒吻合,尤其是第一行,前半行的重復音、長音,加上逗號及后半行兩個破折號,朗讀時有低回往復和纏綿憂悒之感。莎士比亞利用詩劇的特殊文體,將二至四行的語法結(jié)構(gòu)作了較大的改變,打亂了原來的語序和單詞排列,讀來有氣流不暢、沉悶艱澀之感,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哈姆萊特對人生深沉而痛苦的思慮。第五、六行“To die,to sleep,No more”及第九、十行的“To die to sleep,/to sleep!”斷斷續(xù)續(xù)的行中停頓和轉(zhuǎn)行,多次運用的破折號、逗號和長音單詞的重復使朗讀時語速緩慢,低沉拖沓,凝重,充分烘托了哈姆萊特深邃的思緒和徘徊跺腳的痛苦的感情體驗。
莎士比亞語言是博大精深的藝術(shù)珍寶,不可能完全以上述四個美感特征來概括,唯有細細研讀莎士比亞原著才能真正品味其語言的藝術(shù)美?!豆啡R特》語言的藝術(shù)性完全與劇情和思想性吻合,并配以各種情境所需要的優(yōu)美形式,深沉凝重,或平和暢順,或陰郁緩慢,或奔放激越;簡潔明快,生動形象,含蓄諧諺,音韻和諧,無不體現(xiàn)其自然而完美的藝術(shù)風格,給人以藝術(shù)美感的享受。
[1] 李偉民.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哈姆萊特》[J].國外文學,2008,(3).
[2]李云峰.《哈姆萊特》悲劇意味細讀[J].文學教育(下),2008,(12).
[3] 李志勇.莎士比亞名劇《哈姆萊特》賞析[J].戲劇叢刊,2008,(6).
[4] 齊建坤.哈姆萊特人物形象初探[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6,(1).
[5]成良臣.《哈姆萊特》藝術(shù)論[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