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雨,張 勉,李 超
(1.重慶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重慶 400013; 2.重慶市藥品檢驗所,重慶 401121)
螺內酯是醛固酮的競爭性抑制劑,可治療水腫性疾病、高血壓等,2005年版《中國藥典(二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其含量[1]。根據(jù)國家藥典委員會國藥典化發(fā)[2008]25號“《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化學藥品科研項目會議紀要”的要求,重慶市藥品檢驗所承擔了螺內酯質量標準的起草工作。由于影響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結果的因素較多,特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螺內酯的含量,現(xiàn)報道如下。
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配有紫外檢測器及二極管陣列檢測器);HP-8453E型分光光度計。螺內酯對照品(浙江新華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的螺內酯原料,批號為071007,含量為99.42%,作為工作對照品);螺內酯樣品(原料藥,天津津津制藥有限公司,批號為S1067,S1072,S1073);乙腈為色譜純;水為二次蒸餾水。
色譜柱:Agilent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動相:乙腈 -水(50 ∶50);測定波長:238 nm;流速:1.0 mL/min;柱溫:30 ℃;進樣量:20μL。在此條件下,色譜圖見圖1。理論板數(shù)按螺內酯計算應不低于3000,分離度應符合要求。
圖1 高效液相色譜圖
精密稱取螺內酯工作對照品適量,加流動相制成質量濃度為25μg/mL的螺內酯對照品溶液。取樣品適量(約相當于螺內酯12.5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流動相適量,振搖,使螺內酯溶解,加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線性關系考察:稱取螺內酯工作對照品約0.2 g,精密稱定,置200 mL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刻度,作為對照品貯備液。分別量取對照品貯備液 1,2,3,5,7,10,15 mL,置 200 mL 量瓶中,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照2.1項下色譜條件分別進樣,記錄色譜圖,以對照品溶液質量濃度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 Y=54008 X+4.7815,r=1.000(n=6)。結果表明,螺內酯進樣質量濃度在5.0231~75.3471μg/mL范圍內與峰面積線性關系良好。
回收率試驗:稱取相當于處方量80%,100%,120%的螺內酯工作對照品(含量為99.42%),加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刻度,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照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1。
表1 回收率試驗結果(n=6)
精密度試驗: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按2.1項下色譜條件重復進樣6次,記錄色譜圖。結果峰面積的 RSD=0.19%(n=6)。
重復性試驗:取同一批樣品6份,依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并測定含量。結果的 RSD=0.18%(n=6),表明方法重復性好。
穩(wěn)定性試驗:取同一供試品溶液,分別于放置 0,1,2,4,8,12,24 h時進樣測定。結果的 RSD=0.37%(n=7),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穩(wěn)定。
檢測限及定量限:取線性關系考察項下最低質量濃度的對照品溶液(5.0231μg/mL),按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以 S/N為3計算,螺內酯的檢測限為0.1677μg/mL;以 S/N為10計算,螺內酯的定量限為0.5581μg/mL。
吸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品溶液,按2.1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按外標法以峰面積計算。結果批號為S1067,S1072,S1073的3批樣品中,螺內酯含量分別為標示量的100.04%,99.97%,100.24%。
文中所建立的方法參考美國藥典(USP 31)擬訂。曾以0.02 mol/L磷酸氫二銨 - 乙腈(45 ∶55)[2]、磷酸鹽緩沖液(0.025 mol/L,pH=6.5)- 甲醇(40 ∶60)[3]、甲醇 - 水(70 ∶30)[4]為流動相進行試驗,最終選擇乙腈-水(50∶50)作為流動相及溶劑,既減少了系統(tǒng)干擾,又降低了對色譜柱的損害。經(jīng)紫外掃描,發(fā)現(xiàn)螺內酯在238 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且通過二極管陣列檢測器檢測,峰純度為999.407,符合檢測要求,故將238 nm定為檢測波長。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886-887.
[2]孔愛英,鐘 瓊.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螺內酯片的含量[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3,19(4):272-273.
[3]曾明輝,陳秋虹,吳正中,等.復方螺內酯霜的HPLC測定[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0,31(10):461-463.
[4]王菊榮,王月軍,葉 勇,等.HPLC法測定復方藥物微乳膏中螺內酯的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2006,26(12):1883-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