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茲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但若擁有了人才,卻不能實現(xiàn)人盡其才,不僅得不了天下,反而會貽誤大事。
趕鴨子上架的趙王
一說到趙括,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紙上談兵”的典型,一個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年的敗軍之將。但這也許并不公平,因為他只是個受害者。
其實,早在長平之戰(zhàn)前,趙括就已經(jīng)是趙國的名將,并非是臨時拉來湊數(shù)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他是趙國著名戰(zhàn)將趙奢之子,很早就跟隨其父南征北戰(zhàn)?!妒酚洝分杏涊d:“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边B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的父親趙奢都無法將他駁倒,可見趙括至少是一個軍事理論高手。
公元前280年,趙軍攻打齊國的麥丘,久攻不下。趙惠文王十分生氣,命趙奢在一個月內(nèi)拿下麥丘。趙括勸父親不要急于攻城,而是每天很客氣地給齊軍俘虜送飯,接著把他們?nèi)帕?,還發(fā)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人吃,于是城里的百姓都想出城投降。齊軍守將把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皆有怨言。而趙軍并不攻城,只是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過了幾天,麥丘的百姓就殺掉守城的齊將投降了。
公元前270年,秦國借道韓國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趙王派趙奢去救援。趙奢問計趙括,趙括說,韓國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而秦軍深入韓境必定也會提防韓國反叛??梢砸幻媾扇藛萄b成秦軍攻擊韓軍,再喬裝成韓軍攻擊秦軍;一面派人到閼與安定軍心,讓他們配合離間計,聲言要與韓軍夾擊秦軍。秦韓兩軍本來就毫無信任可言,經(jīng)趙軍的暗中挑撥,果然漸起摩擦。之后,趙括又騙秦國間諜說趙軍意在守衛(wèi)邯鄲,無意救閼與。結果秦將剛把防備趙國援軍的部隊撤下來,趙括就攻下了制高點,居高臨下猛攻秦軍,同時趙奢率主力從后掩殺,閼與守軍出城攻擊,韓軍也出來劫殺敗退的秦軍。秦軍大敗,名將胡陽戰(zhàn)死。
可見,趙括一直是其父趙奢的良謀高參,可以說是戰(zhàn)功赫赫,絕非無能之輩。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高參,并不意味著就能勝任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決戰(zhàn)的指揮官職務。趙括之所以最終兵敗長平,作為秦趙決戰(zhàn)最高決策者的趙王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
趙王一開始就戰(zhàn)和不定,左右搖擺。長平之戰(zhàn)伊始,在廉頗初戰(zhàn)失利的情況下,趙王竟想向秦求和,根本沒意識到這場決戰(zhàn)的必然性和持久性,結果不但求和不成,反而喪失了來自東方其他國家的支援。在求和不成、倉促應戰(zhàn)的情況下,對秦強趙弱態(tài)勢認識不足的趙王還妄自尊大地感情用事,不斷地責怪廉頗的保守,催促趙軍向秦軍發(fā)動正面打擊,最終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老將廉頗雖經(jīng)驗豐富,但似乎的確保守了些。如果有一位像趙奢那樣能統(tǒng)籌全局的人,趙軍或許也能像10年前的閼與之戰(zhàn)一樣,主動出擊并大獲全勝,所以撤換廉頗也并非全無道理。但問題是代替廉頗的是趙括,而不是趙奢。這還不如繼續(xù)用廉頗,至少可以保存實力。
可以說,換上主戰(zhàn)派的趙括,以及趙括后來的魯莽輕敵、急躁冒進,都與趙王的支持密不可分,趙括只不過是被推到前臺來踐行趙王軍事主張的木偶罷了。導演長平之戰(zhàn)悲劇的不是趙括,而是趕鴨子上架的趙王。
毛遂自刎為哪般
毛遂自薦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但知道毛遂自刎的或許并不多。
公元前257年,秦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相平原君去楚國求援,他的門客毛遂自我舉薦要求隨同前往。到了楚國,平原君沒能說動楚王。毛遂此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通過杰出的談判能力和非凡的外交智慧,最終促成了楚國與趙國“合縱抗秦”的戰(zhàn)略,挽救了國家的命運。毛遂因此得到了趙國相國平原君的賞識,由一個普通門客被提拔為客卿。
然而,就在毛遂自薦立功的第二年,燕國派大將栗腹大舉進犯趙國,趙國危在旦夕。平原君派毛遂迎戰(zhàn)。他沒有認識到毛遂只是一個能言善辯、談判能力卓越的外交人才,并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指揮才能,更不是一個領兵作戰(zhàn)的將才,結果昌都一戰(zhàn),趙軍被燕兵殺得片甲不存,一向爭強好勝的毛遂面對一敗涂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
同一個毛遂,在兩年時間內(nèi),先大勝揚名,后大敗亡命;先自薦,后自刎。這并非因為毛遂本身的情況發(fā)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問題的根源在于平原君前一次用毛遂善于外交之長,后一次用毛遂不能統(tǒng)兵之短,用人失誤再次導致了一場悲劇。
拔苗助長的諸葛亮
馬謖在諸葛亮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北伐中,因錯失街亭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不過這淚中不只有惜才之痛,更多的其實是愧疚之情。
史書記載,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是個難得的參謀人才,在當時蜀漢政權的同僚中出類拔萃。諸葛亮平定南蠻時,他就提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的建議,被諸葛亮采納后,才演繹了著名的“七擒七縱”,最終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為諸葛亮的北伐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諸葛亮又采納了馬謖的計謀,成功地離間了魏國曹爽和司馬懿的關系,將司馬懿踢出了抵抗蜀國北伐的隊列,這才使諸葛亮能夠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3郡,讓曹魏舉國震驚。馬謖的才華和成績使得諸葛亮對他格外敬重,行軍打仗時二人常促膝而談,徹夜謀劃。
然而一個運籌帷幄的參謀很可能并非一個善于征戰(zhàn)的將軍,更何況從當時蜀魏交戰(zhàn)的全局來看,街亭的失守在所難免。當時蜀軍先頭部隊總共只有不到5萬人,而魏軍有20多萬,由復出的司馬懿父子率領,旗下有張郃、孫禮等猛將,分兩路對街亭形成了夾擊。而此時諸葛亮的十余萬大軍還遠在祁山。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形下,勝敗未戰(zhàn)已定。馬謖即使排兵布陣應對得法,最后也難保街亭不失,最多只是拖延街亭失守的時間罷了。諸葛亮把一個沒有單獨領兵經(jīng)驗的參謀型人才派到一線,去指揮一場實力懸殊的重大戰(zhàn)役,卻希望他能夠力挽危局,這本身就是嚴重的用人失誤。
馬謖作為參謀人才,輔佐主將無疑是合格的,擔當一軍統(tǒng)帥就力有不逮了。更不幸的是,他又偏偏遇上像張郃這樣的名將!于是一戰(zhàn)下來,馬謖損兵折將,丟失戰(zhàn)略要地街亭,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最終失敗。
事業(yè)成敗往往不只取決于人才的得失,還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上只有錯位的人,而沒有無用的才,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使用人才。
(黎曉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0年6月B,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