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 劉桂芹 孫小凡 李俊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畜禽養(yǎng)殖業(yè)向集約化、高密度飼養(yǎng)方式迅速發(fā)展,而在集約化的養(yǎng)殖過程中,環(huán)境應激對家禽的危害已日益嚴重。而熱應激會影響雞的生理生化功能,使機體代謝混亂,從而不利于肉雞的生長。因此熱應激對肉雞養(yǎng)殖業(yè)的影響更嚴重。
在夏季高溫環(huán)境中為獲得最大生產力的最適DEB值已經得到,但是非常有必要去評價具有相同DEB值的不同電解質來源的相對效果。因此開展本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評價8種不同電解質(DEB值為250 mEq/kg的 NaHCO3、Na2CO3、Na2SO4、KHCO3、K2CO3、K2SO4;DEB值為50 mEq/kg的NH4Cl和CaCl2)的添加對夏季高溫環(huán)境中肉雞生產性能的作用效果。
試驗前期(1~28 d)和后期(29~42 d)的日糧配方根據(jù)目前817肉雞營養(yǎng)標準配制(見表1)。為使DEB值為50和250 mEq/kg,需添加不同的電解質。因此,除了添加的鹽外,所有日糧在營養(yǎng)標準上是相同的。DEB值為50 mEq/kg的兩種日糧,通過分別添加CaCl2和NH4Cl獲得,DEB值為250 mEq/kg的6種日糧,通過添加三種 Na 鹽(NaHCO3、Na2CO3、Na2SO4)、三種 K 鹽(KHCO3、K2CO3、K2SO4)獲得。
表1 試驗前期(1~28 d)和試驗后期(29~42 d)日糧營養(yǎng)成分
選擇1日齡的817雄性肉仔雞324羽,隨機分為9組(對照組和8個試驗組),每組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12羽。各組間雞體重無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地面墊料平養(yǎng),乳頭式飲水器供水。自由采食與飲水。在試驗的第7 d和第28 d接種新城疫疫苗,第14 d和第21 d時接種法氏囊疫苗。整個飼養(yǎng)期42 d,分2個階段:1~28 d為前期;29~42 d為后期,試驗在聊城市綠亞禽業(yè)有限公司完成。
為保證熱應激環(huán)境,在一年中最熱的月份(7月和8月)進行試驗。用干球溫度計來記錄舍內溫度。同樣保證濕度(RH)在52%~75%。每周記錄的溫度值和RH值都在表2中列出。育雛第一周(1~7日齡)舍內溫度35℃,此后每周保持熱應激狀態(tài),使1 d內最高舍溫維持高于12 h。
雞只每周消耗的日糧被記錄下來,做法是:每周開始把日糧稱量過,分配給每一單元,每周末把一周內剩余的日糧集合起來,二者求其差即為一周內消耗的日糧。若雞只有死亡,采食量要進行校正。為保證試驗末期雞只體重相近,試驗初期要獲得單雞體重。每周都要計算體重增量。根據(jù)增加1 g體重消耗的飼料求飼料轉化率。飼養(yǎng)密度根據(jù)日齡作相應調整。試驗期間要準確記錄雞只死亡情況,雞只死亡后進行剖檢查找病因。在最后分析時所有死亡情況都要考慮進去。
表2 舍內每周的溫度和相對濕度
每個雞舍配備自動飲水器(有刻度,可以對飲水量進行測定),以保證雞只飲用清潔、干凈的水。記錄每周飲水量。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AS(Release 6.12)統(tǒng)計軟件GLM模型中以Anova法進行方差分析。
在本試驗中,從第2周到第6周的飼養(yǎng)期間,雞舍最低溫度29.2℃,最高37.9℃,說明雞只處于熱應激環(huán)境。RH值最低50%、最高70%,也高于肉雞飼養(yǎng)標準。
表3和表4分別列出試驗前期和試驗后期熱應激條件下雞只生產性能結果。在前期和后期鈉鹽組、KHCO3和NH4Cl試驗組體重增量比其它組顯著。添加KHCO3組雞只體重增量(BWG)顯著高于其它鉀鹽組(K2CO3和K2SO4),添加組的雞只在前期和后期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BWG。前期CaCl2添加組的體重增長顯著低于對照組和其它試驗組。與BWG相似,CaCl2添加組的采食量顯著低于其它組。由于CaCl2添加組死亡率較高,使得試驗后期結果不可靠,這也是為什么CaCl2添加組從整體數(shù)據(jù)分析和后期生產性能分析中被剔除出去。綜合性能結果顯示:鈉鹽組、KHCO3和NH4Cl的BWG顯著高于其它組,而添加K2CO3和K2SO4的試驗組及對照組的生產性能較低(見表5)。在各種處理中體重增長不同與采食量差異有關。鈉鹽組、KHCO3和 NH4Cl試驗組的采食量比 K2CO3和K2SO4添加組明顯增高。鉀鹽組(K2CO3和K2SO4)采食量明顯降低,從而阻礙了熱應激下雞只體重的增長。在前期CaCl2添加組的采食量小,增重低,所以產生較低的采食量/增重比(1.35)。KHCO3添加組對生產性能的影響介于鈉鹽組和K2CO3和K2SO4試驗組之間。
表3 不同電解質對1~28 d高溫環(huán)境下雞只生產性能的影響
表4 不同電解質對29~42 d高溫環(huán)境下雞只生產性能的影響
表5 不同電解質對1~42 d高溫環(huán)境下雞只生產性能的影響
前期,同其它處理和對照組相比,NaHCO3添加組飲水量和飲水量/采食量比顯著地增高(見表3)。后期NaHCO3添加組飲水量最大,而K2CO3和K2SO4組的飲水量明顯下降。為期42 d的綜合性能數(shù)據(jù)顯示NaHCO3添加組飲水量和飲水量/采食量比要高于其它組(見表 5)。而 NH4Cl、Na2CO3和 Na2SO4添加組飲水量相近。同樣Na2SO4和KHCO3添加組的飲水量也相似。前期CaCl2添加組死亡率較高也說明飲水對雞只成活率的顯著影響;飲水較多以及飼喂鈉鹽組和NH4Cl試驗組的雞只全期死亡明顯降低,KHCO3添加組死亡率居中,而對照組和K2CO3和K2SO4組死亡明顯升高(見表5)。
本試驗中肉雞體重增量明顯較低;體重增量低是因為整個試驗期都處于強熱應激狀態(tài)(見表2),較高溫度對采食量和體重增長都有不良影響。本試驗發(fā)現(xiàn):鈉鹽和NH4Cl的添加使熱應激下肉雞采食量和體重增長較高,從而有較低的日糧/增重比。商品肉雞生產中主要靠添加NaHCO3來補充熱喘期CO2的流失,而不常使用Na2CO3(蘇打粉),主要因為其堿性較強,容易產生口腔病變。試驗前期CaCl2試驗組的生產性能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Ca:P不平衡有關。另一方面NH4Cl添加組生產性能較高可能與較低的血液pH值有關。
飲水量的增加是影響熱應激條件下肉雞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過維持體溫來實現(xiàn)。通常認為日糧或飲水中添加多種鹽將會影響雞只體內滲透壓平衡。日糧中可溶性一價離子的水平也會改變滲透壓平衡,從而誘導飲水。研究發(fā)現(xiàn):飲水的增加多數(shù)是由Na鹽而不是K鹽所致,這或許是由于高K低Na造成K不平衡而形成的。
添加 NaHCO3、NH4Cl、Na2CO3和 Na2SO4的雞只,飲水增加,同時提高了飲水量/采食量的比值(見表5)。NaHCO3添加組的飲水(8706ml)比對照組(6502ml)要高,但沒有影響腸道容積而使采食量下降,相反體重增量反而提高。
飲水增加對肉雞是有益的,因為水往往扮演熱的接收體,并通過蒸發(fā)降溫而增加散熱。蒸發(fā)散熱和呼吸散熱的程度與飲水量的多少和平衡與否有直接關系。正的水平衡能使體溫維持動態(tài)平衡。Gorman(1994)報道:當飲水量比基礎需要量增加20%時,呼吸散熱將提高30%,該說法經本研究得到證實。飲水非常少的雞只死亡率往往增大(見表3~5)。Na鹽組、NH4Cl添加組的雞只飲水量大,上下午體溫明顯較低。飲水的增加也會導致上下午體溫的輕微變化。Borges(2003a)也研究表明: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中,雞只采食DEB值高于240 mEq/kg的日糧,飲水往往增多,體溫較低,上下午體溫溫差最小。
雖然有相同的DEB值(250 mEq/kg),但NaHCO3添加組的雞只生產性能最高,死亡率較低。相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NH4Cl添加組(DEB=50 mEq/kg)。盡管生產性能相似,但較高的死亡率說明,添加KHCO3的效果不如 NaHCO3好。K 添加組(K2CO3、K2SO4)和 CaCl2添加組與Na鹽添加組相比,生產性能較低。
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