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酯是一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優(yōu)良的抗靜電性、潤濕性、洗凈性、增溶性、乳化性、分散性、潤滑性、緩蝕防銹等特性,其生物降解性好,與一般表面活性劑比較,毒性和刺激性低,尤其是熱穩(wěn)定性、耐堿性、耐靜電解質性、抗靜電性等性能更好[1,2]。磷酸酯還是一類重要的緩蝕阻垢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乙烯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使用含磷類有機化合物抑制乙烯裂解爐結焦成為結焦抑制劑的發(fā)展趨勢,磷酸酯作為合成結焦抑制劑的重要中間體,在石油化工行業(yè)極具應用潛力[3~8]。
傳統(tǒng)的磷酸酯合成方法是以POCl3、PCl3或P2O5與異辛醇為起始原料,經酯化、水解、酸化、脫醇、中和等步驟制得。該工藝路線長,有大量HCl氣體放出,嚴重污染環(huán)境,毒性大,需要在密閉且耐腐蝕性強的設備中進行,還需HCl氣體回收設備,產品成本高[9,10]。
作者在此以磷酸和異辛醇為原料,選擇適當的催化劑合成磷酸單、雙辛酯并優(yōu)化了合成條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磷酸、異辛醇、鎢磷酸、濃硫酸、活性氧化鋁、無水硫酸鈉、嗎啉均為分析純。
RJM-2.8-10馬弗爐;SHT型攪拌數顯恒溫電熱套;2XZ-1型旋片真空泵;Perkin-Elmer 1700型紅外光譜儀。
1.2.1 活性Al2O3小球/活性Na2SO4晶體的制備
稱取一定量的Al2O3小球/Na2SO4晶體放入馬弗爐中,在500℃/250℃下活化2 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卻后,用濃硫酸浸泡2 h,用無水乙醇沖洗以除去表面粘附的濃硫酸,然后放入烘箱中在80~100℃下烘干,備用。
1.2.2 雜多酸鎢磷酸催化劑的制備
將一定量活性Al2O3小球置于鎢磷酸水溶液中攪拌15 min,再靜置2 h,水浴將水蒸干,于80~100℃烘干,即得雜多酸鎢磷酸催化劑。
在裝有分水器、溫度計和回流冷凝器的三口燒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磷酸、異辛醇及催化劑,于140℃持續(xù)加熱至不再出水為止。濾去催化劑后進行分液、水洗、干燥,系統(tǒng)壓力在3.33 kPa左右時進行減壓蒸餾,接收80℃左右的餾分,即得磷酸單、雙辛酯。
分別采用活性氧化鋁、活性硫酸鈉和雜多酸鎢磷酸作為催化劑,在醇酸摩爾比為2.3∶1、催化劑用量(以原料質量計,下同)為2.0%、140℃回流反應6 h的條件下,產品收率及性狀見表1。
表1 不同催化劑對反應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活性氧化鋁的催化效果一般,活性硫酸鈉的催化效果較好,雜多酸鎢磷酸的催化效果最好。因此,選擇雜多酸鎢磷酸作為反應的催化劑。
以磷酸單、雙辛酯收率為指標,采用L9(34)正交實驗考察鎢磷酸在催化劑中含量(以催化劑質量計)、催化劑用量、醇酸摩爾比和反應時間對合成反應的影響,結果和分析見表2。
表2 正交實驗結果和分析
2.2.1 鎢磷酸含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鎢磷酸含量對磷酸單、雙辛酯收率的影響最為顯著。增加鎢磷酸含量,有利于反應的進行,從而提高磷酸單、雙辛酯收率;但鎢磷酸含量太高,可能會影響活性氧化鋁的吸附性能,從而導致產品收率降低。因此,確定最佳鎢磷酸含量為5.0%。
2.2.2 催化劑用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催化劑用量對磷酸單、雙辛酯收率的影響也較為顯著。
在鎢磷酸含量為5.0%、醇酸摩爾比為2.3∶1、140℃回流反應6 h的條件下考察催化劑用量對反應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催化劑用量對反應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磷酸單、雙辛酯收率呈上升趨勢;當催化劑用量超過2.0%后,磷酸單、雙辛酯收率基本保持恒定。因此,確定催化劑最佳用量為2.0%,此時磷酸單、雙辛酯收率為87.4%。
2.2.3 反應時間的影響
由表2可知,最佳反應時間為6 h。反應時間過短,酯化反應不完全,目標產物收率較低;而反應時間過長,副產物消耗原料量增加,目標產物收率反而會降低。
2.2.4 醇酸摩爾比的影響
原料配比是影響目標產物收率的重要因素。醇酸摩爾比較小時,隨著醇酸摩爾比的增大,有利于反應向生成酯的方向進行,磷酸單、雙辛酯收率增大;而醇酸摩爾比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再繼續(xù)提高異辛醇用量,會降低酸和催化劑的相對濃度,磷酸單、雙辛酯收率反而下降。從表2可以看出,最佳醇酸摩爾比為2.3∶1。
根據正交實驗結果,結合單因素實驗分析,確定以異辛醇和磷酸為原料、雜多酸鎢磷酸為催化劑合成磷酸單、雙辛酯的最佳條件為:鎢磷酸含量5.0%、催化劑用量2.0%、醇酸摩爾比2.3∶1、反應時間6 h。在此條件下,磷酸單、雙辛酯收率可達87.4%。
以磷酸和異辛醇為原料合成了磷酸單、雙辛酯。確定最佳合成條件如下:以雜多酸鎢磷酸為催化劑,其中鎢磷酸含量為5.0%,催化劑用量為2.0%,異辛醇與磷酸摩爾比為2.3∶1,反應時間為6 h。此條件下磷酸單、雙辛酯收率達87.4%。
參考文獻:
[1] 施予長.磷酸酯:化學和性質[J].印染譯叢, 1996,(6):89-93.
[2] 魏玉娟, 師偉力.磷酸酯類表面活性劑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J].河北化工, 2004:27(1):1-5.
[3] 劉訓峰.“十五”期間我國乙烯工業(yè)的發(fā)展趨勢[J].石油化工技術經濟, 2001,17(5):4-8.
[4] 胡耀第.論乙烯工業(yè)規(guī)劃與發(fā)展[J].遼寧化工, 2001, 30(9):400-402.
[5] 鄧書平,牟淑杰, 時維振.新型結焦抑制劑LPA-Ⅰ抑焦性能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09,21(1):69-72.
[6] 李長明,李亞軍,田亮,等.石腦油裂解結焦規(guī)律及抑制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03,15(2):55-60.
[7] 曹正兵, 時維振, 王東,等.新型結焦抑制劑PCI-Ⅱ抑焦性能及其模型[J].石油化工,2002,31(1):18-20.
[8] Forester David R.Methods for retarding coke formation during pyrolytic hydrocarbon processing[P]. USP 4 962 264, 1990-10-09.
[9] Lewis Vincent E, Rowe Carl T.Proces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ymer formation in compressor systems[P].USP 5 288 394,1994-02-22.
[10] 高惠蓮, 金雅鳳, 金鮮花.磷酸酯中單、雙酯比例的快速測定[J].浙江化工, 2001,32(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