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沙
住在一個城市久了,感覺就會慢慢麻木。恰恰是初來乍到者的感覺,最為敏感和獨到。
香港因進出口香料而得名。一踏上香港的土地,就聞到一股淡然而幽長的香味,它似有似無,隨風飄蕩,濃處如醇酒撲鼻,淡處如發(fā)絲拂頰。街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行人如織,你找尋不到這種香味來自何方。在九龍?zhí)?、旺角、尖沙咀或是中環(huán)和淺水灣,那種神秘的香味如影隨形。后來到了淺水灣,前面是碧汪汪的淺海,腳下是像面粉一樣的細沙,香味又飄蕩了過來。于是我發(fā)誓一定要找到香源,我沿著香氣找尋,一直找到了淺水灣岸邊的一條小街上。我赫然發(fā)現(xiàn)那里種著一棵合抱的梔子樹,梔子樹華陰如蓋,上面綴滿了一朵朵白色的梔子花,風起處,香氣四溢。后來,我又在九龍?zhí)?、浸會大學校園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梔子樹。香港這座城市的特質(zhì)就像五月里的梔子花,它的香味是明快的,又是幽長的,非常容易打動你,讓你去追尋,甚至想采擷下來放在居室里享用。
這就是作為動感之都的香港,奢華如夢的香港。
走在上海的街頭,你聞不到植物散發(fā)出來的香味,這里的景物與香港也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高樓、車流、人流,還有嘈雜。但只要有心,你仔細品評一下,上海是甜的。它不是水果糖的甜,而是大白兔奶糖含在口腔里沒有融化,或者已經(jīng)融化了在吞入腹腔之后留在舌尖上的那種甜。最好在淮海路一帶走走,那是一個精致的街區(qū),街頭有小小的店鋪,每家售賣的商品均不同,店家不會站在門口攬客,而是坐在店里看書或者上網(wǎng)。他們與其他地方的店家不同,生意冷清的時候,不少其他地方的店家的焦急會寫在臉上,是驚慌失措的;而上海的店家,卻是心安理得的。即使你走進店里,他還是坐在那里,做著自己的事,隨你去看,隨你去挑。我總是覺得這些感覺就像擺在我面前的一大盒奶糖,雖然它沒有剝開,但奶糖香已經(jīng)散發(fā)出來了,它是甜的,很自信。有時候我在享用加糖的菜肴時,又會冒出一種念頭,廚師加在幾乎所有滬菜里的糖,就是上海的味道。它很固執(zhí)地存在著,不管適不適合外地人的口味,它就是這樣的口味。
我一直把南京作為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雖然我在百里之外的鎮(zhèn)江求學,但我的十幾位同學來自南京,畢業(yè)了又在南京創(chuàng)業(yè)和生活。我記不起自己多少次去過南京,對那里的景物、街區(qū)都了然于心。南京給我的感覺是酸的,是喝過陳醋之后,讓人口腔中覺得清爽和通透的那種感覺。我把自己的感覺說給同學聽,他們都覺得不可理喻。我仍然堅持南京是酸的,你看看南京的大街,很寬很大;再看看南京長江第一大橋,氣勢磅礴;再來到中山陵,面向群山,感覺坐擁天下……這個城市有一種王者之氣,雖然它已經(jīng)沉入了歷史的塵埃,但它仍然從泥土之中散發(fā)出來。南京給我的味覺,就是呷醋之后口腔之中的清爽感覺,它能激起人的食欲。
我是杭州人,讓我品味杭州的味道是很難的,因為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但我相信許多人會認同我的觀點,杭州是一個桂花香型的城市。她很香,香得有些艷,這種香并不是似有似無的,而是一直存在,有時候你會覺得這種香都是一種臭了,但她仍然存在著,結(jié)果反倒成了一種風格。杭州被人稱之為人間天堂,一汪西湖,群山合抱,人文薈萃,它的骨子里有著南宋陪都文化的印痕。這里的人骨子里是悠閑的,政府后來索性提出了“生活品質(zhì)之城”的口號,把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重新進行了演繹,非常高明。桂花香是一種具有占領(lǐng)性的香,到了九月桂花香,整個城市仿佛就是它的了。杭州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你不能呆得時間太長,否則你就迷戀上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