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關,人們都需進行盤點和總結。也總有些副刊,向我組約這類的文字。
社會多元,價值取向不同,認識多種多樣。比如同是富豪排行榜,就有好幾種,更不要說期刊排行榜、大學排行榜等等,誰有興趣都可以搞一個自己認可的排行榜。故年終總結也可以各式各樣:有格式化了的“穿鞋戴帽式”,有千篇一律的“換湯不換藥式”,有報喜不報憂的“光明禮贊式”……
我想搞一個“另類盤點”,便寫了這一組《2009年的花邊》。
這其實是偷巧。信息社會里信息代表事件,而事件層出不窮、花樣翻新,霸占了人們的想像力,比作家的虛構還要離奇。信息就是潮流,信息本身就是思想,信息就是一切。
我只不過將自己的想法搓成一根細繩,把信息分門別類,然后串成一個個不同的主題。利用信息本身的轟擊力,借力發(fā)力,連綴成篇,如此而已。
所以這類的東西不能多寫,寫多了就有耍貧嘴之嫌。
但,正是這個信息社會,成全了當世雜文。
多年來文學批評界有一種聲調,說文學死亡了,文學被邊緣化了……等等不一而足。雜文也是文學的一種,卻一枝獨秀,正呈現出一種普及化的繁榮景象。
籠統(tǒng)地說,現代雜文可以分為三大塊。
第一塊,是網絡雜文。博客里的大部分文章是雜文,比如韓寒的博客作品,幾乎篇篇都是雜文,直截了當,緊跟時下的敏感、熱點話題,想怎么“雜”就怎么“雜”,銳不可擋。還有鋪天蓋地的手機段子,是更簡短精銳的雜文。無論任何聚會,只要有一群人都在放聲大笑,八成是在讀雜文,或有人在說雜文式的小段子。無論多么盛大嚴肅的會場上,總有人在擺弄手機,而且不在少數,他們的臉上會現出一種忍俊不禁的會心之笑,那一定也是在看雜文。
第二塊,銀幕及舞臺上的口頭雜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趙本山的小品、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等,都是吸收了雜文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手法,才得以大紅大紫。最近北京人藝正上演劉恒寫的一臺大戲,人物一開口就是雜文對白,從大幕一拉開,便一雜到底。完全可以稱其為“雜文劇”。雜文元素與一些現代媒體相結合,擦出了不少火花。這也應該算是雜文的創(chuàng)新。
不要以為雜文就非得寫在紙上,有一天紙被電子所取代又該怎么辦呢?比爾·蓋茨不是已經預言,再過十年,電子報將取代報紙嘛。我在加拿大的“國際作家節(jié)”上就這個問題說過如下一段話:“世界在變,生活在變,人在變,文學在變。其實文學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變:魏晉辭賦有別于先秦諸子,韓愈能‘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一次大變。歐陽修的豐贍,三袁、張岱的自然,龔定庵的峭拔,直至魯迅的犀利,林語堂的潑俏……文學也從未因內容與形式的變化而停滯?!彪s文當然也不例外,變則通,通則久。
第三塊,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雜文。雖然沒有前兩塊那么熱鬧,但文思周密,立論有根,常能代表當今雜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雜文作者要有敏銳的感應神經,對時弊或史弊有新穎獨到的感知、感覺、感悟和感慨,方能成文?,F代社會之雜,任誰都有滿肚子的雜感,所以雜文其實無所不在。
我也希望自己能寫出地道的雜文。但今天的雜文如何才能地道,卻不得而知,只好在有了感覺的時候抓到什么算什么,揀到筐里的都是菜。像“二〇〇九年的花邊”這類作品,不能算是地道的雜文,但《雜文選刊》要選它,這說明當今雜文的視野和概念已經在變化、在擴大?;蛟S這就是俗話說的“歪打正著”——這本來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經常使用的手法。
作者漫像 / 楊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