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叛徒”一詞是因為兩部電影:一部是蘇聯(lián)的《列寧在十月》,一個叫布哈林的叛徒出賣了列寧;再一個就是中國的《紅巖》,一個叫甫志高的叛徒出賣了江姐。在中國,叛徒是最令人憤恨的,古往今來,凡叛徒便不會有好下場。
讀《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不免驚詫。魯迅先生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p>
他說的應(yīng)該是民族的劣根性。“少有失敗的英雄”,因為“勝者王侯敗者寇”嘛;“見勝兆則紛紛聚集”,因為“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嘛;“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因為“墻倒眾人推”嘛。但是,那個“敢撫哭叛徒的吊客”當作何解?莫不是魯迅先生站到叛徒的立場上,把“敢撫哭叛徒的吊客”也當成民族英雄了?
看來,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一下叛徒的涵義了。
我們常常以為,所謂的叛徒就是從一個陣營投奔到另一個陣營中去的人,或者那些背叛祖國和背叛革命的人。不過,我倒覺得,魯迅這里所說的“叛徒”,應(yīng)該是離經(jīng)叛道的“叛徒”,是封建禮教的“叛徒”,是敢于叛逆的“叛徒”,是一種有反叛精神的“叛徒”,甚至是思想上的“叛徒”,主義上的“叛徒”(當年德國的考茨基和俄國的普列漢諾夫都曾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當然,還應(yīng)該包括那些被誤以為是叛徒但后來證明不是叛徒的“叛徒”。
中國的歷史太悠久,苦難太深重,變革又太多,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所以人的命運不可把握。今日是英雄,明日是叛徒;今日是同志,明日是敵人??嚯y太多,冤情太多,于是所謂的“叛徒”也多。
但是,魯迅先生所感慨的是,我們這個民族中,雖不乏反叛的叛徒,卻少有撫哭“叛徒”的吊客。對社會反叛,對占據(jù)社會主流意識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反叛,總不會有好的下場,總不會被社會所理解,總不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同情和支持,以致這種以個體力量為主的反叛常常被輕易扼殺。
仔細想來,中國歷史上敢于撫哭叛徒的吊客少則少矣,但也不絕如縷。試舉幾例:
漢武帝時的李陵,兵敗后投降匈奴,是名副其實的叛徒,但是司馬遷卻冒生命危險在漢武帝面前替李陵說話,因為他覺得事出有因,結(jié)果受到了宮刑。
北宋時的岳飛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死刑的,其實這個“莫須有”只是“秦檜”的說法,在皇帝的眼里,岳飛的罪證當然是叛逆。但是,那位叫隗順的獄卒,卻在岳飛死后,偷出岳飛的尸體,葬于錢塘門外,直到去世之時,才把真相告訴兒子。
國家主席劉少奇被定性為叛徒、內(nèi)奸、工賊,以致含冤而死。為他鳴不平的女共產(chǎn)黨員張志新被判為反革命,行刑前為防止她呼喊口號,竟殘忍地把她的喉管割斷。
這些撫哭“叛徒”的吊客,哪個不是大義凜然?哪個不是置生死于度外?但在歷史長河中,相對于那無盡的苦難和無數(shù)蒙冤的所謂叛徒,“敢撫哭叛徒的吊客”的確是微乎其微,少而又少啊!
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從來不把真相告訴人民,他們羅織罪名,編造謊言,把那些所謂的叛徒描繪成十惡不赦的壞蛋。
就說說袁崇煥吧。
這個人在國難當頭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投筆從戎,力挽狂瀾,率軍抗擊后金,獲寧遠、寧錦大捷,讓敵軍聞風喪膽。然而,昏庸的崇禎帝卻聽信讒言,自毀長城,將袁崇煥逮捕下獄。
崇禎皇帝從一開始就不想弄清事實真相,一心要置袁崇煥于死地。我們來看看崇禎皇帝給這位民族英雄羅織了哪些罪名吧。
皇帝說:“諭以袁崇煥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qū),頓兵不戰(zhàn),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p>
這些罪名是什么意思呢?“付托不效”,就是說袁崇煥辜負了皇帝的重托,他曾向皇帝說五年平遼,結(jié)果這個任務(wù)沒有完成。其實還沒有等滿五年你就把人家殺了,你讓人家如何“付托有效”呢?“專恃欺隱”,是說袁崇煥私下和皇太極議和的事。其實,袁崇煥的議和,并不是背著皇帝干的,崇禎是知道的,也是準許的,袁崇煥給崇禎的奏疏中就明確提出他的戰(zhàn)略是“守為正著,戰(zhàn)為奇著,和為旁著”。盡管皇太極每次敗仗后的主動議和都是緩兵之計,可是明軍也需要緩兵,需要休養(yǎng)兵馬,需要修補城池。但是,當皇帝要殺你的時候,明知如此,也要治罪。
至于袁崇煥的其他幾項罪名,無非都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偠灾?這位民族英雄在皇帝的眼里,就是一個叛徒。
老百姓太相信朝廷了,只要朝廷說這個人是叛徒,他們便深信不疑;老百姓太愛這個朝廷了,只要皇帝說這個人賣國,他們便義憤填膺;老百姓太有“正義”感了,只要你說這個人通敵,他們便恨不得生啖其肉。他們認為,國家的危難不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腐敗,而是叛徒的破壞;他們認為,民族的危機不是皇帝的無能,而是叛徒的出賣。所以,當皇帝下令處死叛徒的時候,百姓們不但歡呼痛罵,很多時候還要扔石頭、吐口水,以示自己的忠君和愛國。
但除了對英雄的無限哀嘆之外,你無法對那些京師百姓有絲毫的憤恨,因為他們被蒙在鼓里,而只有統(tǒng)治者知道真相。
其實,除袁崇煥這些極少數(shù)“罪孽深重”的叛徒在歷史上留下姓名之外,大多數(shù)的所謂的“叛徒”還是被歷史淹沒了。盡管不時有叛徒被平反,但冤假錯案本來就事出有因,平反之后,這一頁也就巴不得輕輕翻過。那些被平反的人以及他們的后人感恩戴德尚且惟恐不及,又有誰還會糾纏那漸行漸遠的過去?而那些本來就為數(shù)不多的撫哭“叛徒”的吊客,自然也就更無人談起了。
【選自王重旭著《中國歷史的屈辱》華夏出版社版
本刊有刪節(jié)】
題圖 / 無題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