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麗拉.馬赫達維
對于許多黎巴嫩家庭來說,春天是一個悲哀、反思的季節(jié)。1975年的4月13日,內戰(zhàn)爆發(fā),沖突導致20萬人喪生,大批黎巴嫩人流離失所。BBC記者達麗拉·馬赫達維向我們講述了一位黎巴嫩母親的故事,她為在內戰(zhàn)中失蹤的一雙兒女長年上訪,但是到死也沒有找到答案。
第一次見到奧德特,是在聯合國貝魯特總部外的一頂帳篷中。奧德特和其他一些親人失蹤的貝魯特人在這里安營扎寨,要求當局調查親人的失蹤。奧德特當時77歲,身材矮小,一臉的疲憊、無奈,她輕聲細語地向我講述了兒女失蹤的經歷。
“不要再找了”
1985年的一天,奧德特年僅19歲的女兒瑪麗·克里斯汀、她22歲的哥哥理查德以及年邁的叔叔喬治一道開車回家吃午飯。路途中,3人遭到綁架;奧德特在家里等著親人的歸來,幾個小時過去了,她焦急地望著窗外,等著兒女開的那輛橙色的大眾汽車露面。
突然,奧德特意識到可能出了什么事;她冒著生命危險,找民兵組織的首領,四處打聽兒女的消息。奧德特說,自始至終,民兵首領都說,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從此以后,奧德特再也沒有見到過家人,一雙兒女從此音信杳無。
5年后,內戰(zhàn)結束了。奧德特又找到了民兵組織的首領,那時候這些人搖身一變,已經成了政府官員。奧德特說,他們面無表情地說,“別再找了。繼續(xù)過你的日子吧”。
隨著時光的流逝,理查德、瑪麗·克里斯汀和喬治仍然活在人世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是,奧德特拒絕放棄。希望,是她一生中僅剩的財產了。
她一如既往地收拾兒女的臥室,仿佛他們當天晚上就會回家一樣。奧德特擺好兒子的吉他、香煙和刮胡刀,整理好女兒的臥室,撣掉化妝品上的灰塵。
黎巴嫩當局建立起專門的委員會調查失蹤案件。奧德特與他們先后會晤過3次,但她覺得,委員會的工作讓她很失望;奧德特說,委員會從來沒有公開過調查報告,從來沒有調查過黎巴嫩發(fā)現的好幾百個集體墓穴。
戰(zhàn)爭遺忘癥
內戰(zhàn)結束后不久,黎巴嫩議會通過一項大赦令,目的是保護民兵組織成員免受戰(zhàn)爭罪指控。但是,大赦令事實上也等于徹底扼殺了就流血事件展開真正辯論的希望。
確實,黎巴嫩的戰(zhàn)爭遺忘癥并不僅僅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自從我10年前到黎巴嫩工作以來,我看到有關內戰(zhàn)沖突的記號幾乎被徹底抹去了。那時候,彈痕累累的大樓經常讓我震驚;現在,更讓我吃驚的是,被保存下來、用以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戰(zhàn)爭殘酷的大樓寥寥無幾,仿佛那場戰(zhàn)爭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黎巴嫩既沒有正式的戰(zhàn)爭紀念碑,也沒有官方指定的紀念日。直到幾年前,惡名昭彰的薩布拉和夏蒂拉巴勒斯坦難民營大屠殺的遺址不過是個垃圾場。不愿意挑起人們對戰(zhàn)爭的回憶,黎巴嫩政府對失蹤者的調查不過是蜻蜒點水,一帶而過。
一些黎巴嫩朋友告訴我,從字面上看,戰(zhàn)爭已經結束了,但是在人們心里,仍在無聲地繼續(xù)著。宗教派系之間的緊張關系,仍然是黎巴嫩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很多黎巴嫩人認為,不認真反思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查明戰(zhàn)爭的真相,永遠都無法解決問題。
對于奧德特來說,揭開戰(zhàn)爭真相內幕的一天,注定是遲到了。奧德特在上訪的帳篷中住了1495天,她放棄了家庭的舒適,和其他失蹤者的親屬一道在帳篷中忍受酷暑和寒冬的折磨;去年5月,她在帳篷外過馬路時,被一輛超速行駛的汽車撞死。奧德特苦苦尋覓25年,到死也沒有找到答案。
(摘自BBC中文網)
(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