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非語言交際則包括了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在人類實際交際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都認為:在教學方面,如果學會適當而有效地去運用非語言交際行為,將對提高教學的質量,改善師生間的關系有很大的幫助,從而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下面筆者就從課堂和課外兩個方面簡單談談校園的非語言交際。
師生間的非語言交際主要發(fā)生在課堂上,現(xiàn)代語言學家們普遍認為:課堂上的非語言交際在學生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guī)的教學本身作用還大。下面筆者將從教室環(huán)境,教師的非語言交際和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三個主要方面來描述課堂非語言交際。
1.教室環(huán)境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教室墻壁的顏色、張貼及室內亮度對學生引起的情緒情感反應。顏色可以給人很多聯(lián)想,對人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比如:中國的婚禮上,新娘常常要穿紅衣裳,紅鞋子,門口張貼紅對聯(lián)和紅喜字,布置紅色的拱門等。因為在傳統(tǒng)的中國觀念都認為:紅色象征著喜慶和幸福。在西方,英語中也有類似用顏色表示情緒的詞,例如blue,通常指藍色,但也用來表示人的情緒低落,沮喪等。
中西方人都認為,教室應該寬敞而明亮,桌椅要布置的整齊舒適。就顏色而言,都認為白墻最能增強教室的亮度。通常小學生喜歡用暖色(黃色或粉色)布置教室,因為暖色給人以溫暖的感覺,且顯得有活力和生機。而在大學和中學教室里,學生更偏好淡藍色和淺灰色等冷色調,這些色調使人寧靜和恬淡。這種色調上的布置正好符合不同年齡的學生的性格特征。
此外,課堂座位的安排也是教室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在中國,高高的講臺顯示了教師控制課堂的地位,便于教學,但在西方國家認為,中國這樣的課桌排列單調、死板,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不利于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在很多英語國家,教師和學生經常圍坐成圓形,這樣師生間會顯得平等,老師更平易近人,更易于交流,教室也因此變成更為親密的場所,師生間的眼神、身體交流更為有效。
2.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其非語言交際行為有時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之亦可抑制學生的積極性。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課堂普遍被認為是嚴肅而正規(guī)的場合,教師的舉止言談以及儀態(tài)都要有所顧忌,必須得體大方,因為中國課堂上也要求學生必須對教師的態(tài)度始終是謙遜而尊敬的。和中國人的觀念不同,在西方英語國家,教師和學生更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對教師的言談舉止要求相對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也相對比較隨意,有時可以坐在講臺上,甚至可以坐在某位學生的桌子上,亦或在教室里隨便來回走動,教師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夸張隨性。同時學生的話語、表情和動作即便有些不得體,教師也不會太計較。英語國家的學生喜歡活躍生動的課堂氣氛,所以很多來中國的留學生難免覺得中國課堂死板且束縛多,很是沉悶。
在中國,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責,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很多時候,教師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衣著發(fā)式在無形中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典范。一般地講,教師的穿著宜莊重、明快、自然為好,不宜太夸張且張揚。就顏色而言,衣服顏色不應太鮮艷,素雅、含蓄被認為是教師最好的著裝顏色。如果教師經常打扮的花枝招展、濃妝艷抹,前衛(wèi)怪異,難免會有學生被分散注意力,而且教師的著裝打扮反而成了一部分學生議論的話題,學生更感興趣的是琢磨教師的外在表現(xiàn),而忽略了教師的人格魅力,這樣不僅對教學效果無益,且也不能幫助教師在學生中樹立威信。而在一些英語國家,即便是女教師穿著拖鞋進教室,也會被接受。
在中國,教師無論年老或年少,總要在學生面前體現(xiàn)其教師的身份,講課時的口吻也多是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等親切關心的腔調。教師表揚學生、告誡學生、批評學生和要求學生也都被認為是正當而司空見慣的,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做不合情理。而在英語國家,對這樣的行為不僅學生會感到不習慣、不接受,甚至會很反感,認為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了不懂事的孩子,只能聽任老師安排,學生自尊心感覺受挫,覺得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同和尊重。此外,中國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練習或者是考試時,總是習慣于在教室里來回的走,且要不時停下來站在某位同學旁邊,看看他答題的情況。中國學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英語國家的學生卻十分反感,覺得老師不信任學生,沒必要這樣時時刻刻“監(jiān)視”他們。
3.學生的非語言行為
課堂上學生的課堂紀律和禮貌構成了學生非語言交際的兩個重要因素。就這兩方面而言,中國課堂和英語國家的課堂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在西方英語國家,教師走進教室準備開始上課時,學生不需要起立致意,只要目視教師、示意已經做好了上課的準備即可。在中國的中小學,學生被要求必須起立向老師問好、致敬。在大學里則不必,但學生也要端正坐姿,安靜地等待上課。在英語國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并不拘謹,坐姿相對較中國學生隨便,大學生更為自由,如果自己愿意,甚至可以站在教室里上課,甚至臨時更換座位,坐到自己感覺滿意的位置上,(但都以不影響其他學生為前提);同樣的情況如果發(fā)生在中國,教師會認為學生無視課堂紀律,行為不當且對老師不夠尊重。
在中國,中小學生如果晚于上課時間進入教室,必須先在門外喊“報告!”,教師應答允許后學生才可以入內。大學生一般只是悄悄進入教室,安靜坐下。英語國家的學生如果遲到,也以安靜走進教室為禮貌。如果還沒有下課,卻臨時有急事不得不離開課堂,中國大學生離開課堂時一般會無聲的向教師示意一下后安靜的離開,事后也會找機會向老師解釋。而在英語國家,大學生卻沒有這樣的習慣,他們退出課堂時既不向老師打招呼,更不會事后解釋。
下課后如果有疑問的,中國的學生經常數(shù)人圍在教師身邊,你問一句我問一句,同樣的情況,在英語國家這種行為會被認為是對先提問的人的干擾,先提問的人正和老師交流,別人的插入提問就顯得很不禮貌,他們會等排在自己前面的學生和教師交流完再提出自己的疑問。相對于中國學生喜歡隨機地課后面對面請教老師問題,英語國家的老師更愿意和學生預約好解答疑問的時間,表示對教師私人時間的尊重。
師生間的非語言交際雖然主要發(fā)生在課堂上,但課外的師生間非語言交際同樣也不能忽視。
在中國,學生課后如果想去教師辦公室解疑咨詢,一般不會事先預約,多是直接去教師的辦公室,但進入前會禮貌地敲門,經教師允許后進入。等老師處理好手頭的事情才被允許進入。在英語國家,雖然學生也要敲門才能進入老師辦公室,但大多時候學生都需要事先預約,因為教師可能某個時間段正好有安排,不能接見學生。
在中國,學生課后在校園或校外碰見教師時,一定會恭敬地向老師打招呼的。而在英語國家,學生大多會自顧自的昂首走過,甚至很多人認為,教師如果愿意會主動和學生打招呼,沒打招呼可能是因為老師可能正在忙著思考問題,并不愿意被人打擾。在西方英語國家,“Lady first”也存在于大學師生間。男教師也會讓女學生“女士優(yōu)先”。在中國,如果教師與學生同乘一輛公交車時,一定要將座位讓給教師坐,即便是女生也得這么做。
以上提及的只是校園師生間經常所面對的一些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實際交際中,教師還需根據(jù)實際環(huán)境及交際對象調整非語言交際手段。事實上,在中國的英語實際教學中,師生間的非語言交際常常被教育工作者所忽略,在英語課堂內外,很多教師只注重語言交際,而對非語言交際行為所傳遞的信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了英語教學上的偏失與誤解。非語言交際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教師應予以足夠的重視,使之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Cooper, Pamela J. Speech Comm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3rd.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1988.
[2]Samovar, L. et al.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Wadsworth, New York,1981.
[3]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王晴.非語言交際與文化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97,(3).
[5]王軍.談非語言交際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