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蕊
(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遼寧沈陽 110041)
魯迅雜文意象生成論
遲蕊
(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遼寧沈陽 110041)
運用意象學說分析了“象”是魯迅雜文中“意象”生成的客觀基礎和現(xiàn)象來源,歷史典籍、自然景物、社會生活、動物等皆為所用。運用心理學的意象原理,闡釋了魯迅雜文意象生成的心理模型,即經(jīng)驗模型、素養(yǎng)模型和個性情感模型。指出心理模型是破譯魯迅雜文意象生成的密碼。
魯迅雜文;意象;生成;心理模型
魯迅雜文以其非凡的藝術(shù)品位和審美價值,顯示了作家豐沛的藝術(shù)才情和強烈的批判精神。其中,大量的意象運用,可謂博貫古今,包羅萬象。它們遠遠超越了作為普通素材或論據(jù)的小角色,已成為鮮活的藝術(shù)細胞,連同抽象說理一起,共同營造了魯迅雜文的純熟意境。在以往研究中,對于魯迅雜文意象類型的歸納和闡釋頗豐,但對其意象的生成問題卻涉足不多。
人們常“以詩談藝”,所以用詩的意象理論談魯迅雜文的意象生成也無可厚非。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這里“象”,即客觀物象,是思維的材料;“意”,即主觀思想、觀念、意識,是思維的內(nèi)容?!耙庀蟆眲t是“在一剎那時間中理智和情感的復合”[1]。據(jù)此,在魯迅雜文的意象世界里,“象”即應當指魯迅的經(jīng)驗世界,是思維的材料;而“意”則應當是指他的觀念世界,是思維的內(nèi)容。這兩者有機融合便生成了獨具意蘊的雜文“意象”。
顯然,“象”是魯迅雜文“意象”生成的客觀基礎和對象來源。因此,對它的梳理應當是理清整個生成過程的首要一環(huán)。遍覽魯迅雜文,其意象資源有如百川匯集,物象叢生。歷史典籍旁征博引;自然景物信手拈來;從社會生活中取材;有特色的昆蟲和其他動物也為我所用。
歷史典籍。如在《墳·堅壁清野主義》一文中,魯迅根據(jù)《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上的記載,塑造了“堅壁清野”這個意象,用于嘲笑教育當局怕在公共娛樂場所發(fā)生有傷風化的情事,而禁止女學生往游藝場和公園的命令。又如在多篇雜文中,魯迅根據(jù)官修的《明史》《蜀碧》及民間野史,挖掘了“張獻忠”這個人物意象,用以揭露中國殺人者兇殘而又怯懦的真實面目。
自然景物。如《華蓋集續(xù)編·無花的薔薇》中的“野花草”、《準風月談·秋夜紀游》中的“秋天”、《準風月談·夜頌》中的“夜”、《熱風·生命的路》中的“路”、《南腔北調(diào)集·火》中的“火”、《南腔北調(diào)集·沙》中的沙漠等意象都來源于廣闊的大自然,各自都與魯迅心緒相通,共同構(gòu)筑了魯迅雜文的審美意境。
社會生活。如《準風月談·“揩油”》一文中,魯迅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奴才品行,即“從油汪汪的處所,揩了一下,于人無損,于揩者有益,并且也不失為損富濟貧正道。”[2]歸納了“揩油者”意象,諷刺了國民中常見的丑劣品質(zhì)。又如《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中,魯迅在總結(jié)二十年來中國文壇的基礎上,概括了“暴發(fā)戶”“破落戶”“暴發(fā)破落戶”三個意象,嘲諷了未見起色的中國文學——歷經(jīng)“顧影自憐”到“沾沾自喜”再到“無聊”。再如《且介亭雜文·說“面子”》中,魯迅借用“面子”意象,分析了“每一種身份,就有一種‘面子’”的文化現(xiàn)象。
動物。如《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的“叭兒狗”、《華蓋集·導師》中的胡羊、《墳·春末閑談》中的“細腰蜂”、《華蓋集·夏三蟲》中的“跳蚤”“蚊子”和“蒼蠅”等意象皆來源于生物界,都是某類社會“共相”的“共名”[3],是魯迅對其所觀察的社會人生的形象概括。
魯迅雜文擅長將說理與形象緊密結(jié)合,借“象”表“意”,寓“意”于“象”。“象”和“意”在化合的剎那就生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再也無法分開。讀者在接受“象”的同時,也就理解了“意”。比如,一提起如何對付諂媚的奴才,我們就會想起“痛打落水狗”,同時也會很自然地想起“叭兒狗”——“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調(diào)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惟獨自己得了的‘中庸之道’似的臉來?!保?]因為,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叭兒狗”已和社會中的“奴才相”緊密融合為一體了。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對主子極力獻媚,對被統(tǒng)治者卻頤指氣使;縱使“偶爾落水”,甚至成了“喪家犬”也本性難改。因此,應痛打之。魯迅用一個生動的“象”(“叭兒狗”),就把一個抽象的“意”(“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闡明了。多么生動而貼切?。《@個“叭兒狗”就是典型的雜文意象。再比如,一說起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問題,讀者就會想起魯迅的“拿來主義”,同時又會一并想起“大宅子”這個例子。因為,在《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一文中,抽象的“意”(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問題)和可感的“象”(“大宅子”)已經(jīng)融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了,共同向讀者傳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待文化遺產(chǎn),就是運用腦髓,自己拿來,吃掉魚翅,送鴉片進藥房,只留下煙槍煙燈給博物館,等等??梢姡@個“大宅子”也是魯迅雜文中典型的“意象”。
那么這兩個“意象”是如何生成的呢?魯迅在落筆成文時,是先想到“叭兒狗”“大宅子”,再想到“‘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拿來主義”;還是先想到后者,再刻意找到“叭兒狗”“大宅子”作為例子;還是在靈感迸發(fā)的剎那間各自合二為一的?為什么魯迅在眾多“物象”中首選“叭兒狗”“大宅子”?這跟他哪些創(chuàng)作心理模型有關(guān)?推而思之,魯迅雜文意象究竟是怎樣生成的?
意象的生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耙庀蟆钡纳蓹C制,既不存在于客體,也不存在于主體,而在于主客體雙向交流的過程中。據(jù)心理學原理,“意象”即是在想象中重現(xiàn)的“知覺映象”。它的形成過程是:“主體于有意無意中與客體對象發(fā)生某種關(guān)系而獲得知覺映象;而知覺映象的生理對應物‘乃是神經(jīng)元模型或者神經(jīng)細胞在當時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群細胞聯(lián)系的總體’(魯克《創(chuàng)造心理學》第17頁)。在知覺的當時,這群神經(jīng)細胞先后達到興奮、并以其‘(神經(jīng))沖動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累積,興奮和抑制’的模式,構(gòu)成一個穩(wěn)定的‘神經(jīng)元模型’被儲入記憶庫中。當它一旦被想象或新的對象重新激活的時候,當時被稱為知覺映象的東西,現(xiàn)在就形成為意象了?!薄耙簿褪钱斚胂蠡蚩腕w對象首先在表象喚醒記憶庫中的某個表象時,這個表象神經(jīng)細胞群的興奮立即沿著縱向神經(jīng)通路傳導,向下激活相應的情感情緒,向上喚醒相應的觀念思維,使知、情、意有機融合。當這些情緒情感和思想觀念因素沿著神經(jīng)沖動的來路,再融入初始表象時,就使表象產(chǎn)生一個飛躍,出現(xiàn)一個有著鮮明情意色彩的貫注著主體知、情、意的富有彈性和表現(xiàn)力的意象。”[5]由此可見,上述這兩個意象,既不產(chǎn)生于客體,也不產(chǎn)生于主體,而是產(chǎn)生于主客體雙向交流的過程中?!鞍葍汗贰迸c“大宅子”都是魯迅腦海中早已儲存的“知覺映象”,只不過被塵封在記憶中,一直未被喚醒而已。當它們后來被靈感重新激活時,便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最終成為“意象”。
這就是我們文藝學上所講的:由“對象”—“心象”—“意象”的過程。其心理結(jié)構(gòu)及其化合歷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交錯的,反反復復的。它雖然極其微妙,但又不是完全無序,不可把握的。當我們仔細研究魯迅的雜文時,會發(fā)現(xiàn)其意象的確不是隨意生出,無章可尋的。恰恰相反,其雛形早已成為魯迅心理上各種各樣的“知覺映象”。而當這些“知覺映象”受到靈感的觸發(fā),就會引起心理反應,在心靈與客觀世界雙向交流中,形成了胚胎,即所謂的“心象”,或稱之為“心理模型”。當魯迅確定了雜文的題意之后,這種心理模型便自然而然地從潛在狀態(tài)浮出意識的水面,與題意相融會,最終形成雜文意象。
就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的心理模型,可歸納為三種:經(jīng)驗模型、素養(yǎng)模型和個性情感模型。所謂“經(jīng)驗模型”,主要指魯迅童年生活記憶在他心理結(jié)構(gòu)中的積淀。心理學表明:童年生活記憶,將影響人的一生,潛在地制約著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于作家來說,它是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陳年庫存。魯迅的許多雜文意象,追根溯源,都直接來源于兒時的生活記憶。出生望門的魯迅,對世界的第一印象便定格為“大宅子”?!赌脕碇髁x》中,魯迅以“大宅子”的意象來比喻中國封建遺產(chǎn),這不能不說是昔日印象在成年后的延綿和復蘇。百草園里的一草一木,他如數(shù)家珍,其中應該就有《無花的薔薇》中象征著旺盛生命力的“野花草”。下鄉(xiāng)看社戲,一種叫“二花臉”的角色,他記憶猶新,多年后終于在《準風月談·二丑藝術(shù)》中大派用場,戳穿他們的幫閑本質(zhì)??梢?,童年的生活記憶,的確在魯迅的心理結(jié)構(gòu)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潛在地左右和助成了他的雜文意象創(chuàng)造。
所謂“素養(yǎng)模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魯迅文理兼?zhèn)涞闹R結(jié)構(gòu);二是魯迅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國內(nèi)國外漫長的求學路,使魯迅具備全面的知識結(jié)構(gòu)。自然科學鍛煉了他嚴密的邏輯思維,而社會科學則培養(yǎng)了他發(fā)達的形象思維。這使得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左右逢源,“文趣”與“理趣”相映生輝。如《春末閑談》中,魯迅就是先從昆蟲學知識說開去,然后借助殘忍狡猾的“細腰蜂”這一意象,來揭露統(tǒng)治者靠麻痹民眾思想,來永固江山的把戲。多么形象而深刻啊!另一方面,魯迅是知識淵博的偉人,因而,文理兼?zhèn)涞闹R儲量共同融會于他的雜文中。如《燈下漫筆》中,魯迅承續(xù)著《狂人日記》的主題,用“吃人”意象,揭露了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6]的本質(zhì)??梢?,開放的學術(shù)視野和深厚的文化積累,使魯迅雜文的意象塑造彰顯出大家風范,擁有高度的概括力。
所謂“個性情感模型”,主要是指魯迅獨特的生命情感體悟,以及由此培養(yǎng)出的異?!岸纠钡难酃狻?。魯迅雜文,為何令人叫絕?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見普通人之所未見。而這一點確與他的個性情感體驗密不可分。童年時,家庭由盛而衰,使魯迅由“王子”變成了“乞討者”;青年時,異邦的歧視、婚姻的不幸、事業(yè)的挫折使他幾近絕望;中年時,同仁的排擠、家庭的破裂、戀愛的困惑使魯迅左右碰壁;晚年,疾病和死亡驅(qū)使魯迅變得異常失意暴躁。因此,魯迅的情感體驗有許多時是:屈辱、孤獨、壓抑,甚至是疾惡如仇。比如《夜頌》中的“夜”和《沙》中的“沙漠”這兩個意象就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孤獨寂寞的內(nèi)心感受;《準風月談》中的“推”“撞”“爬”“踢”等意象也十分明顯地流露出魯迅對險惡世事的厭惡情緒。然而,這些稍顯消極的情感體驗,并沒有暗淡了魯迅的人格風采,相反卻使他的雜文更加富有持久的人性張力。這種特殊的生命情感體悟,使魯迅養(yǎng)成了敏感多疑的思考習慣,煉就了洞察世界的逆向思維。比如《偽自由書·推背圖》中的“推背”意象就是逆向思維的結(jié)果。魯迅看穿了變幻莫測的世道人心,形形色色的政治騙局和空洞虛偽的欺騙宣傳;發(fā)現(xiàn)了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中,實際存在著大量的正反對立現(xiàn)象。由此塑造了“推背”這個意象,用來主張“正面文章反面看”[7]的方法。
以上是破譯魯迅雜文意象生成的三個密碼,是作家將“物象”轉(zhuǎn)化為“意象”的心理胚胎模型。它們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
魯迅雜文意象一經(jīng)形成,常常會產(chǎn)生“言外之意”或“韻外之致”。或是說,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有意味的符號,體現(xiàn)著特有的認識價值、情感價值和審美價值。
“意”與“象”的結(jié)合,是一種“化學反應”,會生成一種新的物質(zhì)——“意象場”。據(jù)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整體大于局部之和,不同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生成一種新的質(zhì),即“格式質(zhì)”。這樣,“意象”的內(nèi)涵既大于“意”也大于“象”,且大于“意”與“象”機械地相加的內(nèi)涵。這也就是文藝學上所說的“超象顯現(xiàn)”現(xiàn)象。此種現(xiàn)象在魯迅雜文中屢見不鮮,也是魯迅雜文的韻味所在。比如在《偽自由書·現(xiàn)代史》一文中,“變戲法”這個意象就有“象外之意”,值得尋味。如果把“變戲法”這個意象看成是一個整體,那么文中所描述的變戲法和題目“現(xiàn)代史”就是兩個局部。當二者化合為一時,就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質(zhì):一部現(xiàn)代史背后所隱藏的真相就是“變戲法”?;叵氘敃r的歷史,各種政治丑角忽而上臺,忽而下野,紛紛作秀,不就真如變戲法一樣嗎?而統(tǒng)治者的最終目的就只有二個字:騙人??梢姡斞傅哪抗馐呛蔚鹊南麩o比?。★@然,這里“變戲法”加“現(xiàn)代史”的內(nèi)涵被極大地擴展了,遠遠大于二者之和。而且,這種新的質(zhì),還會因時空因讀者的不同而產(chǎn)生長久的回味。再如魯迅雜文中那些大量的自然意象——秋、夜、火、沙漠等,也同樣在意象生成的瞬間產(chǎn)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梢?,這些雜文意象作為符號,的確擁有了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魯迅雜文意象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魯迅的雜文意象不僅具備社會價值、學術(shù)價值,還具備豐蘊的文化價值。魯迅的雜文意象與小說異曲同工,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而顯示了強烈的戰(zhàn)斗精神和巨大的社會價值。在魯迅的雜文中,除了大量直接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的意象,就連許多歷史意象也都只是借古諷今,針砭時弊。其中有的還體現(xiàn)了魯迅獨到的學術(shù)見解。如“張獻忠”這個意象,就既具有社會價值,也具備學術(shù)價值。在《燈下漫筆》一文中,魯迅擦掉歷史的涂飾,從意象原型的角度,從自己的思維重心——個人、民族、國家,來重新評價歷史,挖掘了張獻忠殺人的真正原因。這個意象輻射出了中國人的性格:奴性、寇盜式的破壞性、統(tǒng)治者的殘酷性。這既是社會的真,也是歷史的真。而魯迅雜文意象的文化價值則體現(xiàn)在:以凝重的為人生的態(tài)度來矯正中國文化的痼疾。如《墳·論照相之類》中,魯迅即調(diào)侃名士雅人新奇的照相方法(“二我圖”“求己圖”),又塑造了“主與奴”的意象,用以深刻地揭示了中國人的文化特色。
其次,魯迅雜文意象具有豐潤的情感價值。文藝區(qū)別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特質(zhì)之一就在于表現(xiàn)情感?!八囆g(shù)品是將情感(指廣義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現(xiàn)出來供人觀賞的,是由情感轉(zhuǎn)化成的或可聽的形式。它是運用符號的方式把情感轉(zhuǎn)變成的可見可聽的形式。它是運用符號的方式把情感轉(zhuǎn)變成訴諸人的知覺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征兆性的東西或是一種訴諸推理能力的東西?!保?]魯迅雜文正是如此,總是“不滿足于講清一個道理,闡明一種觀點,表示一種態(tài)度,而總是把道理、觀點、態(tài)度糅合進自己滿腔的激情和強烈的好惡中?!保?]而且擅長在雜文中借助各種意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愛與憎。比如在《火》中,他用“火”這個意象傳達了對受苦和被忘卻的英雄們的熱情贊頌;在《夏三蟲》和《戰(zhàn)士和蒼蠅》中,他借“蒼蠅”這一意象表達了對無恥之徒的強烈憎惡。
最后,魯迅雜文意象還具備多元的審美價值。它們不都充滿著匕首投槍式的陽剛美。如“張獻忠”“文字獄”“吃人”等;還有許多充溢著平心靜氣,談事情講道理式的陰柔美,如“細腰蜂”“大宅子”“主與奴”等。同時,它們也不全洋溢著幽默傳神的喜劇美,如“叭兒狗”“胡羊”“蚊子”“揩油者”等;也還有很多蘊蓄著深沉凝重的悲劇美,如“秋”“夜”“路”“沙漠”“荒原”“墳”等。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雜文意象給讀者帶來了多重的審美愉悅。而魯迅雜文也因此而增強了文學性,成為詩化的理性結(jié)晶。
[1]伍蠡甫.西方古今文論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422.
[2]魯迅.準風月談·“揩油”[M]//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69.
[3]劉再復.論魯迅雜感文學中的“社會相”類型形象[M]//魯迅研究學術(shù)論著資料匯編:第5冊,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0:1113.
[4]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87.
[5]金波.意象的生成機制及超象顯現(xiàn)功能[J].人文雜志,1991(6): 123-124.
[6]魯迅.墳·燈下漫筆[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9.
[7]魯迅.偽自由書·推背圖[M]//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97.
[8]蘇珊·朗格.藝術(shù)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4.
[9]袁良駿.現(xiàn)代散文的勁旅[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3.
Generation of the Image in Luxun’s Essays
CHI Rui
(College of Culture Media,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China)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theory,it is analyzed that“imaginary”is the objective basis and source phenomenon of images in Luxun’s essays which is used in historical books,natural scenes,social lives, animals and insects.Three psychological models generated from images in Luxun’s essays are clarified:experience model,quality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 emotion model.It is pointed out that psychological model is the secret code to decipher the images in Luxun’s essays.
Luxun’s essays;image;generation;psychological model
I 207.67
A
1008-3863(2010)01-0001-04
2009-11-14
遲蕊(1977-),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講師,遼寧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黃桂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