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萍
(廣東商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試析情感文明結構的四個基本層次
郭景萍
(廣東商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情感文明結構相應地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扒楦械臏仫枴敝哺谏眢w的溫飽,這通常指與生理相聯(lián)系的情感,如食欲和性欲;“情感的安全”是對人的安全狀況的主觀體驗和情感反映;“情感的尊重”包括了平等、責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立足于情感價值的社會賦予;“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是一個情感能量的自我發(fā)揮過程,有助于促進負性情感的積極轉化。情感文明結構發(fā)展與社會結構的變化存在相關性,體現(xiàn)階位上升的走向與趨勢。
情感文明;情感的溫飽;情感的安全;情感的尊重;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
“情感文明”就其一般意義來說,指的是人類情感進步和開化的狀態(tài)。情感文明總是嵌入一定的社會結構之中,但其本身又有著特殊的結構層次。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情感要文明地成長,必須滿足情感的各種需要。情感文明的結構是一個價值體系,與人的需要價值相對應,情感文明價值相應地分為情感的溫飽、情感的安全、情感的尊重、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四個基本層次。情感文明的層次結構發(fā)展狀況與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過程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人們通常將溫飽只看做身體的生理需要,實際上,身體的溫飽往往會引起心理的溫飽問題,身體溫飽的滿足狀況會引起情感的喜怒哀樂等各種反應和體會,從而形成“情感溫飽”。人的身體非常脆弱,有千萬種受苦受難的形態(tài),就有千萬種受苦受難的情感的反應;人的身體也非常貪婪,有千萬種需要,其中,食欲和性欲是基于人自然本性的兩大欲望,是根植于生理和心理底層的無法抗拒和戰(zhàn)勝的身體本能力量。對特別強調(diào)作為人本能情感的“里比多”的弗洛伊德而言,“里比多”是人的第一需要,因為“里比多依附于對重大生命需要的滿足,并把參與這一滿足過程的人們作為它的第一個對象”[1](P178)。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強調(diào),食欲和性愛作為低層次需要,與人的身體密切連接,具有切身化的特質(zhì),“低級需要要比高級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觸知,也更有限度。饑和渴的軀體感與愛相比要明顯得多,而愛則依次遠比尊重更帶有軀體性……”[2](P165)既然如此,就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渠道來滿足,否則苦惱和痛苦便會降臨。我們將人最難以忍受的這種情感痛苦的解除視為人的情感溫飽的滿足。
我們所講的社會文明層面上的情感溫飽有兩層意思,一是社會必須首先要滿足與人的生理相聯(lián)系的情感需要。古代圣者直言:“食色,性也!”(食)飲食和(色)性欲同為人的自然本性,亦是情感之根基也,不滿足必然使人產(chǎn)生不滿。二是社會必須要提供滿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使社會系統(tǒng)達到最低的情感滿足閾值。情感滿足通常是一個變量,我們用“情感滿足閾值”來描述情感需要滿足的界限或數(shù)值范圍,有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閾值。最低的情感滿足閾值,就是指某種情感滿足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量,這實際上就是情感溫飽的滿足。我們假定一個社會的最低情感滿足閾值在情感溫飽滿足的范圍之間,那么社會至少應當提供條件滿足這個最低的閾值。比如要避免民眾因饑寒交迫帶來的痛苦,社會就要提供滿足民眾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質(zhì)資料;又如社會要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為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社會的情欲打開綠燈,允許人們可以用個性的方式去滿足情欲。一般地說,社會發(fā)展越進步,情感滿足的閾值就越高。而情感溫飽需要的滿足既是一個正常人的生存與生活所必須的,也是一個社會正常存在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因此,達到情感的溫飽是情感文明社會的底線。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極為低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們的情欲不會超出生理上的需要,饑餓產(chǎn)生痛苦,吃飽產(chǎn)生快樂。而這種情感溫飽的滿足完全取決于大自然的恩賜,由此原始人的情感被大自然所奴役,對大自然產(chǎn)生依賴感、敬畏感。原始人性生活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一種自然本能和生理性行為,不含任何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初民們“情感滿足閾值”很低,他們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種發(fā)泄而不是一種滿足??傊忌鐣那楦形拿魉饺缤渖a(chǎn)力水平一樣低。
要強調(diào)的是,建立在食欲與性欲基礎上的情感溫飽滿足應該是有限的滿足,正如物質(zhì)追求與肉體的享受是有限制的一樣。這也是情感文明所必然要求的。滿足情感溫飽的社會條件既有物質(zhì)文明條件,也有精神文明條件。物質(zhì)文明主要解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引發(fā)的情感溫飽問題,這既包括要滿足作為人的正常需要的物質(zhì)欲望,又包括要抑制人的非基本需要或虛假需要,使物質(zhì)生活及相應的情感溫飽建立在健康文明的基礎上。精神文明主要對構成溫飽情感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性情感進行調(diào)節(jié)。性情感通常由性欲求、性美感、性愛戀、性愛情四個層次組成?!白钪匾男云鞴偈谴竽X”。精神文明對人的性情感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讓性欲具有性美感的氣質(zhì);讓性欲受到愛戀情欲的約束;將性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這樣,性欲就能夠升華成為包含審美、道德等文明因子的精神能量?!版捂劫u淫”羞辱了現(xiàn)代文明社會,突破了情感文明的底線。因此,情感的溫飽不能過度,把握好這個“度”,是構建文明溫飽情感的關鍵,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情感溫飽滿足的文明調(diào)控已成為社會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情感安全是對人的安全狀況的主觀體驗和情感反映;安全感是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安全的主體是人的安全,因而在人的安全中總是內(nèi)在地包含情感安全。對于人而言,所有安全都內(nèi)在地包涵在主體的心靈和情感之中,弗洛伊德認為社會應當考慮個人內(nèi)心中普遍的精神沖突;廷帕納羅指出“愛、人類存在的短暫和脆弱……年老體衰……對自己死亡的恐懼以及對別人死亡的悲哀”都是人之常情[3](P38)。因此,安全從自我存在的角度看,更多地具有主觀感受的意義,心理安全和情感安全應該是一種本體性安全,這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zhì)安全。人們也許最看重的是生存安全等人的物質(zhì)生存之類的安全,但實際上,當人們生存安全受到威脅時,隨之而來的人的情感所受到的煎熬是人們最難以忍受的。
安全的情感是文明的。情感安全是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決定性因素,從而也影響著社會文明的狀況。情感不僅連接人們以加強社會團結,承諾對社會的公共安全,而且情感也能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而破壞社會的公共安全。情感安全的穩(wěn)定關系到整個社會安全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社會情感風險是客觀普遍存在的,是涂爾干所界定的“主觀社會事實”,社會現(xiàn)實中的許多問題都與情感有關。由于風險的不確定性和損失性這兩大特點(風險的不確定性會使人們焦慮不安;風險的損失性會使人們痛苦難擔),因此,任何風險,都伴有情感風險[4](P190-191)。無論是海嘯、颶風、地震、沙塵暴,還是禽流感、非典、愛滋病、金融風暴,都伴隨著情感風險。情感社會結構的解體,將帶來人類日常社會生活的解構,使得社會生活幾乎成為不可能。人的情感發(fā)生混亂,社會就會發(fā)生混亂。對人情感的沖擊會帶來個人的孤獨和焦慮,帶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乃至造成社會的恐慌,而這一切最終將會沖擊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情殤和國殤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情感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底線,也是維護文明社會的根本保障。
文明的情感一定是安全的。情感安全總是處于社會文明系統(tǒng)中,社會文明的發(fā)展狀況決定著社會情感安全的水平。社會文明最顯著的功能是社會公眾享有安全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以及良好的社會秩序,由此人的情感才會敦厚溫馨,安全流轉。原始社會是文明程度最低的社會,也是最沒有安全感的社會。初民們深居荒山野谷,周圍豕突狼奔,險惡環(huán)境使其難以安魂定魄;他們過著漂泊不定的遷徙生活,沒有固定住所,也就沒有安全感。農(nóng)業(yè)社會,稼穡把人們從飄蕩不安的游牧生活中穩(wěn)定下來,猶如土地不流動一樣,情感也隨之有了恬淡幽靜的田園氣息。與原始人情感的漂泊不定相比,農(nóng)業(yè)人的情感中多了幾分氣定神閑。專制主義國家的形成,隨著國家對暴力手段的壟斷,暴力的占有由分散到集中,情感沖動和體力暴力的行為逐漸地從社會的公開場合中淡出,日常生活的和平空間增大,人與人之間關系趨于平和,社會安全感增強[5](P257-262)。進入工業(yè)社會以后,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對自然的恐懼感已被對自然的審美感代替。美感這種寧靜致遠的情感狀態(tài)只有在人們的生活安定自由的情況下才可能發(fā)生。工業(yè)社會是一個民主和法制的社會,各種社會制度和規(guī)范得到健全,溫良恭儉讓的君子風氣盛行,理性行為增多,個人施虐范圍減少。埃利亞斯認為,如同現(xiàn)代交通道路的通衢從而克服了古代羊腸小道的險惡對人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一樣,西方工業(yè)的理性文明和政治文明給人的情感安全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現(xiàn)代社會市場競爭激烈,傳統(tǒng)社會那種“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的平靜、恬淡、飄逸的人格性情被現(xiàn)代人動蕩、喧嘩、騷亂的雜亂心性所替代,從而外化于騷亂不安的風險世界。當代社會正處于風險頻發(fā)的時代,風險的源頭旺盛,自然風險與人為風險并存,因此風險社會中的憂慮也無所不在,最終風險都積聚在人心的方寸之間,令人憂心忡忡,人的情感找不到安全的棲息之地,最終衍變成對社會影響的情感風險。只有人的情感是安全的,社會才是安全的。情感安全的文明水平反映并決定著社會的文明水平。
所謂對情感的尊重就是以情感為本,看重情感,理解情感,這是人們想要從情感中得到的最重要價值。從社會學符號互動論的角度看,人都是“鏡中我”的。人們習慣于從他人那里確定自己的情感價值。當人的情感被認可或被接受時,就心情舒暢,別人也能感受你的快樂,產(chǎn)生互動式的感染與共鳴。這種景觀是社會情感文明所看好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彼得·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把人們作為回報的社會資源概括為四類形式,依據(jù)它們所具有的價值從小到大排列為:金錢〈社會贊同〈尊敬〈依從,可見尊敬的價值是較高的;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尊重與被尊重也被視為人的高級需要。受到尊重的情感是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難得的社會情感資本。強調(diào)尊重情感,能夠使得人們看重感情,關心親情、珍視友情,并擔負起對弱勢群體的道義責任。對感情的尊重,可以防止濫用感情,達到埃利亞斯所講的達到對情感的自覺自控,在心理上逐漸成熟。總之,尊重情感的獲得包括了智慧、責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形成較高級的文明心態(tài)。
然而,并非人的所有情感或所有人的情感都是能夠得到尊重的。一般地說,一個人的情感是否得到尊重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這個人的情感所具有的自身價值,二是社會和他人對該人情感的認知和評價。那么人的情感的價值又從何來呢?其一,情感的價值來源于情感所具有的品質(zhì),即人的情感是否達到社會認可的標準。情感符合道德和法律是情感文明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受到尊重的根源所在。其二,情感的價值來源于情感主體的社會地位——情感主體得到尊重,他的情感自然就會得到尊重。布勞指出,尊敬形成的是一種“聲望等級”的社會分化模式。在地位的分化達到比較懸殊的社會中,尊重成為一種稀缺的情感資源。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地位差距減小從而達到相對平等時,人們的情感價值才能達致相對平衡,人們的情感才能得到普遍尊重。文明的尊重情感的觀念強調(diào)以人情感本身的特質(zhì)和情感能力作為尊重的依據(jù),而不再根據(jù)人的身份和地位來確定情感價值的高低。
從價值中立的角度看,不管情感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什么性質(zhì)(消極或積極)的情感,社會或他人都應該尊重這種情感,除非這種情感危害了社會或他人。這是因為,并非所有負性情感都是起消極作用的,關鍵是怎樣調(diào)控情感,怎樣對待情感。對情感的尊重實際上就是對情感及轉化的一種較為有效的調(diào)控形式。特納指出,不同性質(zhì)的情感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羞愧會轉變?yōu)閼嵟?,有時也轉變?yōu)樯疃鹊谋瘋透叨鹊慕箲]或恐懼,“羞愧的這些轉變形式,由此將破壞社會聯(lián)系”[6](P9)。為了避免負性情感的消極轉化及消極影響,我們不僅要用正確的方法疏導負性情感,也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負性情感。如此看來,尊重某一種情感,如羞愧,就有可能發(fā)揮羞愧所固有的維持社會組織模式和懲罰個體違規(guī)行為的積極作用,由此,羞愧這種情感就具有了文明的價值。
尊重情感的內(nèi)容應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有所不同。如社會救助是以確保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為根本目標的,這是對人的生存欲望和溫飽情感的尊重。社會救助是為了讓窮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社會救助工作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注重對受助者能力的培養(yǎng),這實際上也是提升其自尊感情的根本途徑。因為,過于依賴和長久依賴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生活,這對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來說是很難堪的。改變受助者的路徑依賴特別是情感依賴,是社會救助的一項根本工作。
對于刑事司法這項剛性的程序化行動來說,也要注意尊重公眾的情感。弗蘭克指出:“仁慈、博愛、富于同情心、尊重那些在我們的初審法院提起訴訟的男男女女的獨特個性等等——所有這些似乎都是一種文明的司法程序必不可少的成分?!保?](P427)要保證司法裁判的客觀公正,就必須要重視法律存在的人性基礎和價值目標。涂爾干問道,為什么對謀殺的懲罰要重于玩忽職守罪呢?他認為其中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情感機制。因為謀殺涉及到人的生命,這是人的感情難以接受的底線,謀殺所引起的民憤要大大超過玩忽職守罪,那么,在制定法律時就會把這種對感情的侵犯程度考慮進去[8](P65,P53)。根據(jù)弗蘭克、涂爾干的觀點,我們認為,司法應當尊重或主要表達社會公眾普遍共同的情感,感應公眾的“情感沸點”,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公眾忠誠和信仰法律,從而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合法性。
對情感的尊重是現(xiàn)代婚姻的重要文明特征,恩格斯構想出一種以愛情為特征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模式,這種美好的愛情必須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這種愛情的實質(zhì)就是夫妻之間對對方情感的尊重?;ハ嘧鹬厍楦惺怯星槿讼嗵幍淖钗拿鞣绞剑斠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放棄時,愛情已經(jīng)死亡。交往的雙方在感情上投向?qū)Ψ接墙咏嗟?,愈是相互尊重,我們愈感到情感的美感,情感的文明氣息愈濃厚?/p>
在普遍與人打交道的工作當中,特別是服務業(yè),顧客及服務對象也會存在情感尊重的要求,這主要是通過員工的情感勞動實現(xiàn)的。情感勞動概念的最早提出者霍赫希爾德認為,情感勞動是一種特殊勞動能力(情感)在工作過程中的投入,這里的“情感”像其它商品一樣,同樣具有價值和交換價值。員工的禮貌、微笑、關懷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正是員工向顧客展示的熱情才使他們相信真正受到尊重,并認為企業(yè)是值得信任的。
人類自尊和情感尊重的需要及其表現(xiàn)經(jīng)歷了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在社會差異和社會地位意義上的交往,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叫虛榮、尊崇、重視和輕蔑;他們可能有嫉妒、憤怒等帶有生物性的本能情感,但卻缺乏自尊、相互尊重等道德性的社會情感。私有制產(chǎn)生后,人的情感轉向利益關系,由依賴于自然轉向依賴于他人,也都希望受人尊敬,“這些最初的偏愛情緒一方面產(chǎn)生了虛榮心和鄙視,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羞恥心和仰慕之情”,由此發(fā)酵出仇恨和報復行為[9](P118,P112)。為了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強制的國家和道德法律規(guī)范便建立起來。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自由、平等、博愛導致人們看重情感的尊重與情感的平等,通過相互之間的情感尊重,能積累一種積極的情感能量,從而不斷地以一種有價值的方式應付生活挑戰(zhàn)。一個社會的情感尊重風氣作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主觀度量,反映了該社會是否具有快樂的、充滿愛的和幸福感的社會情感文明氛圍。
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要求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滿足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這是因為情感本身是有價值的資源,情感能夠?qū)r值賦予自我。一個人如果情感貧乏,那么自我就會空虛,情感是支撐自我靈魂的取之不盡的能量,是激活自我價值的用之不竭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一個人的情感不能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也就無從談起。埃爾斯特說得好:“從利益的角度來說,他者本質(zhì)上是可替代的。但從感情的角度來說,他者則不可替代。”[10](P457)解“情”字之意會為“心”之?!扒唷保绮菽厩嗲嗌鷻C勃勃,心灰意冷則一事無成。因此要善于維護情感價值,促使情感長養(yǎng)成功,終成正果。情感得到自我實現(xiàn)的程度越高,人們就越有可能較多地體驗到正性的情感;如果社會的結構和文化促進了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人們就越有可能對這些結構和文化產(chǎn)生認同和支持。反之,沒有實現(xiàn)的情感就有可能轉化為負性情感,從而對情感嵌入其中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構成威脅。特納強調(diào)如果稍作思考,就可以“察覺情感常常被用來鑄造社會關系,建立和保持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的承諾,或者摧毀社會文化締造的文明。可以說社會的每一維度都由情感所凝聚,但也有可能因情感而四分五裂”[6](P1)。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之所以體現(xiàn)了情感文明發(fā)展的最高層次,其價值意義就在于情感的實現(xiàn)會帶來人心的舒暢、人際關系的和諧,從而增加積極的情感能量,減少負性情感對社會文明的危害性。
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強調(diào)情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情感的自由本性。在弗洛伊德那里,“自我”代表理性和機智,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但在我們這里,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意味著,自我對情感(本我)的作用不再是防御性和制約性的,而成為情感支持性的和滿足的力量。但人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完全根據(jù)自我的愿望控制情感,“人類在情感面前也是被動的,情感就像風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一樣從人類身邊飄然而過?!保?1](P468)如何擺脫外在因素對情感的無所不在的控制,成為人類自我的一個奮斗目標。
人的情感具有強烈的實現(xiàn)要求,情感像開足的馬達一樣一旦啟動就勢不可擋。要求情感自我實現(xiàn)的人可能總是會感到熱情在沸騰,體驗弗洛伊德所講的海洋般浩淼的感覺。而“海洋感情”是如此令人愉快甚至狂迷,以致壓抑它們似乎就是褻瀆自我人格。情感自我實現(xiàn)與情感的溫飽等實在而有限的滿足不同,這種心靈上的情感震蕩不易親和、圓滿和協(xié)調(diào),故總是趨向無限的追求,表現(xiàn)出一種具有發(fā)展自我和生動激蕩本性的“浮士德精神”。
人們需要實現(xiàn)什么樣的情感?這對于不同的群體及個體都有所不同。必須強調(diào)的是,不僅人們所擁有的正性的積極情感要求得到自我實現(xiàn),而且毋寧說一些負性的消極情感,由于其難以忍耐性、復仇性以及受到壓抑等原因,人們更加迫切需要讓這些情感得到實現(xiàn)。讓消極情感發(fā)泄是消除社會隱患的需要,比如當憤怒“耗盡了自身”之后,就會逐漸減弱(埃爾斯特);但有時憤怒的情緒可能會危及到社會穩(wěn)定。因此,社會有必要為情感的實現(xiàn)設置必要的“社會安全閥制度”(科塞),從而使消極情感所噴發(fā)出來的兇猛蒸汽經(jīng)過安全閥的過濾而減輕其對社會和他人的危害性。
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是一個情感能量的發(fā)揮過程。柯林斯提出了“情感能量”的著名概念,認為情感能量有“高漲”和“低落”的區(qū)分,這是隨著一定的社會情境和互動儀式鏈而變化的。如某些人在熟悉的專業(yè)團體集會中充滿了自信和主動性,但在男女性關系情境中則顯得畏葸不前;某些人在商業(yè)談判中顯得意氣風發(fā),但在政治情境中則顯得羞怯膽小。由此可見,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既需要情感主體具備一定的情感素質(zhì),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情境環(huán)境。人們實現(xiàn)自己情感的機遇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某人雖然在工作領域中不得志,但卻有可能在家庭領域體驗到自豪感和權力欲。然而,如果某人總是體驗不到積極的情感,那么負性的情感便會無從發(fā)泄。如果感受的人多了,這種負性的情感能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將有可能引起社會的集體情感行動,引起對社會的不滿和變革。
人類情感自我實現(xiàn)的歷史可以看作由不完善、不完美的境界向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進步的過程。原始人對情感的認識是不自覺的,也是盲目的。人的情感被自然所恐嚇,被生存所磨損,談不上有什么快樂的感受,也沒有什么自由。農(nóng)業(yè)社會由于封建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提倡禁欲主義,國家對情感是嚴加管控的,個人缺乏情感選擇和實現(xiàn)的自由。發(fā)展到工業(yè)社會,隨著17世紀西方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人性論的興起,以及18~19世紀西方人道主義思潮的涌動,人們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看到了人性的價值和情感的重要性,這時才真正開始了黑格爾所強調(diào)的自由精神的發(fā)展歷史,在這種“自由精神”的閃現(xiàn)中,提攜了個體情感的發(fā)展,拉動了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進程。人類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從自發(fā)到自覺的飛躍的標志有兩個:一是“自我(人)”終于認識到情感的本性是自由;二是“情感”終于從“理想”變?yōu)椤艾F(xiàn)實”,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力量。這是情感自我實現(xiàn)兩個最重要的表現(xiàn)。
我們所探討的情感文明的層次涉及到兩個不同階位:第一個階位是滿足最低情感需要的情感文明結構,情感的溫飽與情感的安全屬于這一階位;第二個階位是滿足最優(yōu)水平的情感需要的情感文明結構,包括情感的尊重以及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情感文明的發(fā)展是一個層次遞進的過程,體現(xiàn)階位上升的走向與趨勢。
[1]弗洛伊德.論文明(徐 洋譯)[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
[2]馬斯洛.自我實現(xiàn)的人(許金聲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3]萊恩·多亞爾,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論(汪淳波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郭景萍.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xiàn)實[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5]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Ⅱ)(袁志英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6]喬納森·H·特納.人類情感 社會學理論(孫俊才,文軍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7]杰羅姆·弗蘭克.初審法院——美國司法中的神話與現(xiàn)實(趙承壽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8]涂爾干.社會分工論(渠 東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9]盧 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0]喬恩·埃爾斯特.心靈的煉金術:理性與情感(郭忠華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1]史華羅.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林舒俐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On Four Basic Levels of Emotion Civilization Structure
GUO Jing-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China)
The structure of emotion civilization should include four basic levels.The first is basic emotional satisfaction which is deeply rooted on the need of body.It refers to the emotion connected with the physiology,like appetite and sexual desire.The second is emotional security which includes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reflection made by people for the security.The third is emotional respect which contains the factors of equality,responsibility and democracy which emphasize the social empowerment of emotional values. Finally the emotional self-re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emotion power develops and expresses so as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change.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re well relevant which tend to represent the rising of class.
emotion civilization;basic emotional satisfaction;emotional security;emotional respect;emotional self-realization
C912
A
1000-2529(2010)06-0086-05
2010-07-25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情感文明建設:情感控制與情感賦權”(07H03)
郭景萍(1957-),女,河北玉田人,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任編校:文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