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懷堾
莊子大談逍遙,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現實中的莊子真的“逍遙游”了嗎?我們這些有著“小人之心”的俗人總是嘀嘀咕咕,將信將疑,常常瞪著眼在莊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字中到處尋找“破綻”。大概是莊子擔心我們嘀咕(覺得他說一套做一套),便在《秋水》中講述了一則自己與世俗“不合作”的故事: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而為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日:“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首先要聲明,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比較高,因為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了楚王禮聘莊子之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雖說情節(jié)有些出入,但大致內容是一樣的,以太史公治史之嚴謹,我們應該“信其有”。
中國的文人,從古到今,都有非常強烈的當官情結。當了官,拋開能夠金玉滿堂、威風八面不說,“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單就能“立功”于世的成就感而言,就足具誘惑力。大言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實現富國裕民的社會價值;小言之,展示自我,證明自我,可以實現流芳百世的自我價值。于是為了當官,引得無數書生蜂擁科場,不惜為此折腰。我們知道,戰(zhàn)國時代的風氣,士人普遍受重視,有才能有名望的士人可以做官,也可以做被君主或貴族供養(yǎng)起的學者清客。而且有意思的是,那時的各國諸侯國重士,并不以士人的學識是否實用為唯一標準,頗有點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有名就行的味道。莊子是當時的大知識分子,名聲很大,頗受當時一些政治人物的敬畏,若想當官甚至做高官并非難事,至少做一名“不治而議論”的清客十分容易。當許多人乘勢而上,興高采烈地奔向名利場的時候,面對唾手可得的物質利益,莊子卻以一種書生的認真和呆氣,拒之于千里之外,寧可堅守清貧,過窮困潦倒的日子(經常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次,家里幾近斷炊,不得不向監(jiān)河侯借糧以救急,結果糧沒借到,反而遭到對方一頓奚落)。于是我們看到發(fā)生在濮水邊一幕生動有趣的場景:
莊子在清澈的濮水邊持竿垂釣,聚精匯神地盯著魚漂,耐心地等待著魚兒上鉤。不知什么時候,有兩位衣冠楚楚的官人悄然來到莊子身邊 (他們乘坐的華麗的馬車就停在不遠處的大道旁)。為了表示對莊子的尊重,他們本想等莊子釣上一條魚之后再說話,可是等了老半天,魚兒也沒咬鉤,一位官人忍不住了,開口說道:“先生,我們是楚威王手下的兩位大夫,奉大王之命,請您出山。我們大王說,希望把國內政事托付給您,勞累您啦!”
看,這位大夫多會說話。大概他們來之前研究過莊子,知道莊子有“不合作”的脾氣,為了能打動莊子,非常謙恭而巧妙地用了一個“累”字(一定是事先設計好的!)。假如他們請的人不是莊子,而是孔孟,我想這二位一定會忙不迭地應承下來,丟下魚竿便欣然前往。當年,孟子在齊國難行“仁政”,只好辭去官職,準備回鄉(xiāng),正要走時,齊宣王專門到館舍去看孟子(大概是怕落個容不下賢人的惡名),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后來終于得以和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墒?,現在您又將棄我而去,不知我們以后是否還能相見?”孟子回答:“這本來就是我的愿望,我不敢請求罷了(不敢請耳,固所愿也)。”齊宣王剛一表示惋惜(或許是假惺惺的),孟子便順水推舟,迫不及待地提出愿意留下輔政的話。轉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的莊周先生,面對高官厚祿的巨大誘惑,競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他的表示是“持竿不顧”!
好一個“持竿不顧”,簡直是不屑一顧!對此,鮑鵬山先生有如下精彩點評:“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勢。他那么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fā)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莊子下:人在江湖》)?!?/p>
使命在身的兩位大夫面對莊子“持竿不顧”的冷漠,當然不會死心,大概又喋喋不休地說了一大堆諸如楚威王如何賢明、您登上相位如何能大展鴻圖之類的話,弄得莊子很不耐煩,為了打發(fā)兩位大夫快走,他不得不放下了魚竿,給他們上了一課: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漂亮的巾飾覆蓋著它,并把它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是寧愿死去為了留下枯骨表示尊貴呢,還是寧愿活著在泥里拖著尾巴昵?二位大夫腦子里沒進水,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道:“寧愿拖著尾巴活在泥里。”莊子見二位大夫終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說:“你們走吧,我仍將拖著尾巴生活在泥水里?!?/p>
這就是奇人莊子,表里如一的莊子,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所動,拒絕權勢的媒聘,表現出超凡脫俗的境界。縱觀中國歷史上眾多的“釣叟”,像姜子牙那樣以垂釣為名行釣取功名之實者多多,像莊子那樣純粹為釣魚而釣魚的釣者少之又少,簡直是鳳毛麟角!有感于此,鮑鵬山先生在《莊子下:人在江湖》中說了一段感慨萬端的話:
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文化傳統(tǒng)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都在大黑夜里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這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但莊子本人就真的超脫得不食人間煙火嗎?我看不是,因為他畢竟是“無逃乎天地間”有血有肉的人,雖然對功名富貴常常投去輕蔑的一瞥,但真正說來,莊子也不是不想做官,只是他看到現實世界太黑暗、太污濁、太不可救藥了,讓他失望至極,絕望透項,所以干脆棄之不做?!肚f子·秋水》給我們講的“惠子相梁”故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莊子一生曲高和寡,特立獨行,是個“品味孤獨”的人,朋友少之又少,如果有,惠子應算一個?;葑用?,是戰(zhàn)國中期聲名顯赫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學富五車,思想獨特,才思敏銳,尤其善辯。莊惠二人之所以會成為朋友,是典型的不打不成交——他們是一對惺惺相惜的冤家朋友,旗鼓相當的辯論對手,一見面便搖唇鼓舌,爭論不休,他們各自把對方的觀點——一個主張有為,一個推崇虛無;一個提倡建立積極入世的“有用”之學,一個奉行游戲人生的“無用”之學,當成靶子,極盡批駁之能事,罵完之后各自走人,都覺得痛快、有味。后來,惠子好不容易在魏國作了相,屁股還沒坐熱,手下人便報告說:莊子來了,要搶您的相位?;葑右宦?,非常生氣:你莊子不是口口聲聲說不想做官嗎,怎么這會兒又冒出頭來搗亂!于是,便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戒嚴搜捕莊子,抓了三天連莊子的影子都沒找到。正當惠子不知所措的時候,莊子卻自己找上門來,一見面便氣哼哼地講了一個故事給惠子聽:
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鹐過之,仰而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南方有一只大鳥,叫鹓鹐,你知道嗎?鹓鹐從南海起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棲身,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有一只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鹐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看見它,惟恐搶走它的食物,發(fā)出了“嚇”的怒斥聲?,F在你也想用梁國來“嚇”我嗎?這個故事講得實在太精妙了,它通過不同動物的飲食差異來折射人格的差異——鹓鹐,喻指志向高沽之士;鴟(鷂鷹),喻指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腐鼠,喻指功名利祿。莊子明確告訴惠子,我對“食物”是有選擇的,即使餓得前胸貼后背,也不會“饑不擇食”!
莊子不愿做官不假,但他并沒有忘記水深火熱中的蕓蕓眾生,否則,就很難理解他能夠安坐家中不辭勞苦、洋洋灑灑地記錄他的思想,為我們留下了那么多指點迷津的好文章。
莊子置身的是一個戰(zhàn)禍連綿、危機四伏的社會環(huán)境,對苦難的現實有著真切的體驗。我明白了,莊子之所以愛作“逍遙游”,是因為現實的土壤充斥著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蠅營狗茍,為了擺脫世俗的種種羈絆,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做心靈的飛升和遨游。但他的“逍遙游”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精神上的,并非真正的出世,而是“寄沉痛于悠閑之中”(陳鼓應《老莊新論》)。盡管在莊子看來,他所處的社會已壞到無藥可醫(yī)的地步,但莊子仍不能完全舍棄這個世界。在《逍遙游》中,盡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笑,批評其“小知不及大知”,而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之筆,不惜重復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溢于言表。諸子為什么對大鵬情有獨鐘呢?一位真正讀懂莊子的學者詮釋得十分到位: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xiāng)……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無法飛走的悲哀。
大鵬是雄偉的,也是孤傲絕俗的,就如同莊子本人一樣,千載之下,有誰能讀懂他的心。想著這只孤傲的大鵬鳥,我隱隱地感覺到,莊子雖然游世,不愿與主流社會同流合污,但他的骨子里未必一點入世的基因都沒有——鵬程萬里的壯舉及其深蓄厚養(yǎng)之功難道不都顯示著一種入世的胸懷嗎?正是基于此,莊子在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巨鯤潛伏北冥、后又化為大鵬展翅圖南的浩瀚氣象之后,又語重心長地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積厚方能大成:
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逍遙游》
不妨以世俗的眼光對莊子的這段話進行釋義,從而得到人生的另一種啟迪:大海不深無以養(yǎng)大魚,水積不厚無以載大舟,風積不厚無以舉大翼。鯤如果不在大海之中深蓄厚養(yǎng),就不能化而為鵬;大鵬圖南,若無九萬里厚積的風,借助于雄勁的風勢,“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同樣,人的識見、功力浮淺,則難以成就大的作為。這說明積厚是大成的必要條件。即使是聰明絕項的人,要想成為棟梁之材,也必須走苦學、苦練、磨礪的積厚之路,而且積之愈厚,其成就的功業(yè)也越大。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大成之人,都有積學、積才、積勢、積氣的經歷,經過千錘百煉,才肩負起“載大舟”的重任,干出一番大鵬“圖南”般轟轟烈烈的壯舉。反之,也不乏空懷“圖南”之志,卻不肯花大氣力、下苦功夫去培育、積蓄自己的能量、力量者,到頭來終究是庸庸碌碌,萬事蹉跎,正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