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華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太平軍在永州的斗爭
黃江華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太平軍進入湖南永州境內(nèi)后,發(fā)布檄文,組織發(fā)動群眾,整軍擴軍,增強了革命力量;“道州決策”初步確定了太平軍今后的戰(zhàn)略進攻方向,為革命的勝利進軍奠定了基礎。
太平軍;永州;道州決策
一
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趁雨夜全軍由永安突圍北上。4月18日至5月19日圍攻廣西省城桂林30多天,先后歷經(jīng)24戰(zhàn)。太平軍“前踞永安,原有男婦一萬余人”,到圍攻桂林“所余約止五六千人”,[1]p289婦女兒童皆上陣助戰(zhàn),戰(zhàn)斗意志非常堅強。此時防守桂林城內(nèi)外的清軍約有2萬余人,并且軍需接濟援軍不斷。而太平軍由于人數(shù)過少,不能合圍桂林,且炮火不及敵人,因此未能破城,雙方處于膠著狀態(tài)。
太平軍的目的在于北上,不在桂林一城。同時城內(nèi)百姓出城稟告東王楊秀清,說桂林“城內(nèi)倉庫空虛,糧草匱乏”,[2]p368請求勿攻。在這種情況下,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遂決定主動撤圍北上。太平軍經(jīng)興安北趨,5月24日抵全州。太平軍本無意攻城,由于守城清軍發(fā)炮重傷在后壓隊的南王馮云山,全軍大憤,乃回師攻城。6月3日,太平軍以地雷轟倒城墻,占領全州,斬殺知州曹燮培、署參將柳州城守都司楊映河等以下1300余人。而城外各路清軍援軍“皆壁十數(shù)里外”,[3]p9不敢前往救援,坐視全州被太平軍攻破。太平軍在全州駐留兩日,6月5日從容撤出全州,分水陸兩路向湖南永州進軍,打算經(jīng)永州、取衡州(今衡陽)、下長沙。當日在蓑衣渡水塘灣遭到江忠源楚勇1000余人的伏擊。江忠源系湖南新寧人,因鎮(zhèn)壓新寧雷再浩起義,被清政府補授知縣一職。新寧距全州不遠,江忠源熟悉當?shù)匦蝿荩斕杰姳鄙蠒r,他率楚勇駐全州橋頭,“西扼新寧陸路,北橛河斷零陵水路”,并且在下游蓑衣渡“伐木為堰”,伏兵西岸以待。江忠源兵單力薄,建議“連營東岸堵陸路”,妄圖在此殲滅太平軍,可是“諸將皆推諉不決”。[4]p46太平軍在此鏖戰(zhàn)兩晝夜,仍無法打通前進的通道,天王洪秀全棄舟登陸,在全州中炮受傷的南王馮云山也由船上舁到東岸,因傷勢過重,在此犧牲。
蓑衣渡一戰(zhàn),太平軍損失1000余人,船只、輜重盡失。不得不改變原先水陸并下,取道衡州,直攻湖南長沙的進軍計劃,在湘南略事停留,補充人力物力,然后繞道進攻長沙。太平軍全軍棄全州北上,水陸兩路,長驅(qū)并進。由于輕敵,未事先探明路線,貿(mào)然進軍,結(jié)果遇伏,遭受損失。英勇的太平軍經(jīng)過頑強戰(zhàn)斗,不僅挽救了覆亡的危險,而且給敵人以沉重打擊,迫使江忠源不敢渡江追擊,同時還得到了一些降軍,“汪典鐵、喬巴眼者,皆楚南人,聞先為官軍,蓑衣渡之役,戰(zhàn)敗而降也”。[5]p480太平軍棄舟登東岸,水陸合隊,堅定沉著地轉(zhuǎn)移行軍路線,翻越半邊山、扁擔坳而入湖南境內(nèi),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
二
太平軍翻過山后,于6月9日抵達永州府城外瀟水之西。太平軍從金田起義至此,已轉(zhuǎn)戰(zhàn)1年又4月余,至是打出廣西,突入湖南。其時,清方已調(diào)湖南提督鮑起豹、衡永郴桂道張其仁率軍守永州,原駐防全州東北黃沙河的湖南永州鎮(zhèn)總兵孫應照,與永州知府徐嘉瑞、知縣胡廷槐等督兵堵西城,太平軍列陣河西愚溪橋與清軍對峙。當時永州防軍已達4000多人,并預先將城外房屋全部拆毀,又在交通要道處添挖墻塹,拆去河西浮橋。瀟水較寬,水深且急,適逢梅雨季節(jié),江水大漲,清軍將江中船只全部調(diào)至東岸,太平軍缺少船只,難以渡攻。太平軍屯扎在柳子廟、楊梓塘,不能過河,用炮向城轟擊,相機攻城。接著,太平軍又在柳子廟一帶伐木為筏,準備搶渡,而城上清軍則以槍炮轟擊抵抗。太平軍在上游找到船只,載炮強渡,由于河深水急,清軍“憑河嚴御”,[4]p47難以渡越;同時,清總兵和春等率援軍從永州北部直趨南下,湖南提督鮑起豹也派兵出城,沿河阻其下游之路。如果僵持下去,勢必對太平軍更加不利。太平軍既然暫時放棄了直下長沙的計劃,順流而下被阻,乃于6月11日黎明隔河施放槍炮,作攻城狀,隨即移扎雙牌,準備先取道州。
是時,太平軍計劃改道趨東南,以道州為目的地。清軍分兩路進兵,一路由寧遠繞道入道州;一路由零陵尾追。但太平軍行軍迅速,先至道州。湖南前任提督余萬清已自全州移守道州,聞太平軍將至,開城門南逃江華,東走藍山,過嘉禾而逃到衡州。道州署知州王揆一見余萬清已逃,也越城而走,游擊瞿我謙竟不知去向?!疤岫接嗳f清聞訊,以保衛(wèi)省會為詞,率兵先退,預為撤兵衡州之計”,王揆一“見城無兵,亦棄城不守?!盵6]p411道州貢生何見機赴太平軍營報告清軍虛實,太平軍兼程前進,于6月10日從北門直入,兵不血刃克復道州,在水南門扎營,另于附近要隘處增筑土城,樹立木寨,防御鞏固。
太平軍占領道州后,咸豐帝大為震怒,諭內(nèi)閣著總督程矞采將余萬清及王揆一拿問,并授權程矞采:
“嗣后統(tǒng)兵大員有臨陣脫逃或托病遷延,致誤軍機者,著該大臣督撫等一經(jīng)查明確實,即行據(jù)實參奏,請旨正法;其參游以下各員,如有逃避畏葸,以致失地喪師者,著一面奏聞,一面即于軍前正法,以肅軍律,不得巧為開脫,致啟徇縱之漸?!盵1]p337
在咸豐帝的嚴責下,和春統(tǒng)率兵勇15000余人駐扎道州北面,兼顧東面;欽差大臣賽尚阿派兵1000余人,又由和春統(tǒng)率兵勇3000余人,交劉長清防守江華、永明(今江永縣)一路;孫應照帶領兵勇 1000余人駐守寧遠,副將鄧紹良率3700余人扎營道州水南,企圖作合圍之計。6月22日,和春分四路向道州五里亭進軍,太平軍分兵出擊。7月6日,和春筑營五里亭,太平軍又派軍出攻。這時一路跟蹤而來的清軍疲憊之師已經(jīng)沒有進犯的勇氣了,而太平軍也急需整補,尋求北上的路線,無意久留道州,所以雙方?jīng)]有發(fā)生大戰(zhàn)。
太平軍既克道州,其要緊的工作是補充軍械與增加力量。太平軍剛遭蓑衣渡之敗,船只、輜重盡失,入踞道州正可以休養(yǎng)生息,整軍再戰(zhàn)。“道州四面山險,惟一線可通,鳥道崎嶇,人力難逞”,所以太平軍“因踞此休歇,以避炎暑”,同時“大封有功,增修戰(zhàn)具,補益軍目,制備軍火。”[7]p290太平軍在道州“搜取銅鐵各物,制造大小炮位三百余尊”,[5]p363及其他軍器。為了組織發(fā)動群眾參加太平軍,太平天國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的名義聯(lián)名發(fā)布了《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和《救一切天生天養(yǎng)中國人民諭》三篇著名的檄文。這些諭示在太平軍攻克道州等處以后便派人遠近散布,到1852年7月中旬,連湖北的武昌城內(nèi)外“所在亦多有之”,[5]p583太平天國的影響不斷擴大。
檄文揭露清政府的暴虐:
“凡有水旱,略不憐恤,坐視其餓莩流離,暴露如莽?!?/p>
“滿洲又縱貪官污吏,布滿天下,使剝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薄肮僖再V得,刑以錢免,富兒當權,豪杰絕望?!薄胺灿衅鹆x興復中國者,動誣以謀反大逆,夷其九族?!盵2]p162
中國人民在清政府專制統(tǒng)治下,過著牲畜不如的痛苦生活,太平天國起義就是要“誅妖”、“討胡”,推翻滿清統(tǒng)治,“同享太平之樂?!盵2]164
為了團結(jié)更多的人起來參加革命斗爭,檄文還號召“團勇”與太平軍一道“同心同力以滅妖”,希望各省“有志者”、“名儒學士”、“英雄豪杰”,“各各起義,大振旌旗”,“共立勤王之勛”,[2]p160同時用民族大義曉諭知識分子和反革命軍隊反正來歸。
由于階級、時代所限,太平天國在檄文中雖然存在一些錯誤的民族觀念,但太平天國將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結(jié)合在一起,極大地動員了各族人民群眾和各個階層共同參加抗清的斗爭,造成了全國人民反封建、反民族壓迫的斗爭熱潮。
湖南南部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后就是天地會領導農(nóng)民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qū),是一個具有革命斗爭傳統(tǒng)的地方?!俺媳靖又畢^(qū),衡、永尤會匪充斥之地”,[1]p216清政府如是誣蔑。在湖南地方志中,均有記載。如,《永明縣志》云,“湖南團練肇于江忠源父子,因李沅發(fā)倡亂”;[8]p750《郴州直隸州鄉(xiāng)土志》曰,“咸豐二年三月十五,土匪作亂,戕州牧(胡)禮箴”,“遙為粵匪應”;[8]p757《永興鄉(xiāng)土志》記,“咸豐初元,同里有匪首劉代偉、劉代統(tǒng)、馬玉吉等與發(fā)匪洪、楊通,密約偉、統(tǒng)起事于郴永”;[8]p762《桂陽縣志》記有,“道光三十年,粵匪結(jié)黨數(shù)百,劫掠石泉,復劫掠南村”;[8]p772《桂陽直隸州志》記載咸豐二年春,“州奸民彭運洪于小洞聚謀叛,……鄉(xiāng)愚蠢動。自道光末李沅發(fā)亂新寧,大軍進討,奸民習知官兵怯懦狀,皆輕作亂”,[8]p787如此記載比比皆是。雖然清政府對太平軍極盡誣蔑之能事,說“粵匪之起如毒蛇,如猛獸,如飛蝗,如聚蟻,日夕蔓延”,[9]p443太平軍進入道州后,“兇焰益不可遏”,[4]p50“賊勢復張”,[3]p9太平軍進入湖南以后,“土匪蜂起附從,日益眾多”,以致“賊氛所到,皆風瓦能從”,[1]p452誣蔑太平軍所過之處“焚其廬,掠居民”,[8]p804,“掠取民財,專與官兵為難”,[1](p216)“凡擄得資財,又復假以濟貧,作為要結(jié)之術”。[1]p264我們除去誣陷之詞外,為什么新參加太平軍的群眾卻“與賊如水乳交融”,“新投意恰,日益親厚”?[7]p293太平軍所招之人雖然“受賊并無大惠”,卻“甘心同惡相濟”?[5]p617“爭為效死”?[3]p9主要是由于太平軍一路上“秋毫無犯”,[10]p861而清軍借“剿匪”為名,“肆擾特甚”。[8]p719即使是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認,太平軍在破道州后,“籠絡鄉(xiāng)民,不甚殺戮”,[8]p731就連鎮(zhèn)壓太平軍的清軍統(tǒng)帥賽尚阿在給朝廷的奏報中也說,太平軍進入道州城,“城內(nèi)兵民并未傷損”,“詢之自城逃出居民,語亦相同”。[1]p269太平軍“所過非官吏不妄殺,見鄉(xiāng)民從者與俱行,不棄不強也”,[8]p792“遇途賣酒漿者飲之磬,輒投以錢。驅(qū)民負載,有值酬”。[8]p806太平軍進入湖南境內(nèi),在太平天國“誓屠八旗以安九有”,[2]p163“同享太平之樂”[2]p164的號召下,永州各地人民紛紛踴躍參加太平軍,使太平軍在此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此外,太平軍在道州招集挖煤工人1000余人,專門用于掘地道攻城。8月14日,太平軍在圍攻桂陽州時,“賊用道州煤夫開揠地道,用地雷轟擊”,[5]p363炸開城垣,而攻入城內(nèi)。后來太平軍在郴州、桂陽等處又招集了煤礦工人數(shù)千人,與在道州招集的挖煤工人一道另立“土營”,專備穴地攻城。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地道攻城是最有效的一種攻堅戰(zhàn)術,土營在后來攻克武昌、南京等城市,以及太平天國后期安慶、天京保衛(wèi)戰(zhàn)中都起了十分顯著的作用。[11]p1091-1093地主階級的反動分子也認為,在太平軍中“此賊之功甚巨,論法實賊之魁”,[5]p618對土營是又恨又怕,卻又無可奈何。
三
太平軍攻占道州后,雖然暫時得到了休整的時機,但是道州城小,四面皆河,城中糧食甚少,固守非長久之計。在咸豐帝的嚴令下,欽差大臣賽尚阿派和春、勞崇光督總兵常祿等,帶領兵勇先后到達湖南。和春、常祿、秦定三、經(jīng)文岱、王錦繡、李瑞及江忠源、張國樑等分別帶兵勇向道州撲來。同時,賽尚阿傳檄劉長清等由廣西富川取道永明、米興朝由灌陽進扼道州西路,咨程矞才分衡州、永州防軍協(xié)助鄧紹良自寧遠、河北鎮(zhèn)總兵王家琳自常寧進扼道州南路。企圖將道州“四面嚴密圍守”,[1]p348“合圍斷接濟”,[4]p49將太平軍困死在道州,“使其不能復竄,可期不戰(zhàn)自克?!盵1]p348
道州地處湖南、廣西交界,北上可抵永州,南下即可回廣西。太平軍出廣西進入湖南境內(nèi),獨守孤城,四周敵軍云集,形勢似乎越來越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中有的人看不到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產(chǎn)生悲觀情緒,主張從道州翻越都龐嶺到灌陽,仍然回到廣西去,“群賊懷土重遷,欲由灌陽而歸,仍擾廣西”,[7]p290“太平諸王有氣沮而萌退志者,欲由永明、灌陽折回廣西”。[6]p415如果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就會斷送革命的前途。在這關系革命前途的關鍵時刻,“惟東王楊秀清力持不可,堅主北伐,以竟革命之功”。[6]p415東王楊秀清力排眾議,他說:
“已騎虎背,豈容復有顧戀?今日上策,莫如舍粵不顧,直前沖擊,循江而東,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據(jù)為根本,然后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7]p290-291
東王楊秀清的主張得到天王洪秀全的贊同,從而初步確定了太平天國的戰(zhàn)略目的是“專意金陵”。后來太平軍的進軍路線即是“循江而東”,攻占南京后,進行北伐和西征,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方針進行的,這就是太平天國史上著名的“道州決策”。這一決策為太平軍的下一步目標指明了方向,在太平天國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12]p59
為了牽制清軍,打破孤守道州的局面,太平軍便向周邊發(fā)展。7月下旬,太平軍突破清軍堵截,連下江華、永明縣城,同時派人向東安、寧遠活動。
江華一向為“賊匪出沒之所”,[1]p274并且與廣西的富川、賀縣、恭城,廣東的連山等處毗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軍于7月24日派遣1000余人,從道州南門突圍,在當?shù)貢姷囊龑?,入江華縣,詐稱潮勇,闌入江華縣城。永州鎮(zhèn)標游擊秦武林督兵倉猝迎擊受傷,不敵,知縣劉興桓、教諭歐陽復被殺,太平軍攻克江華縣城。徐廣縉慌忙自梧州遣潮勇防賀縣,檄高廉道沈棣輝帶兵來梧,分防賀縣、富川。
7月29日,太平軍又派遣1000余人,由江華、道州兩路直撲永明。永明知縣常連集團丁 500,同時請劉長清來永明協(xié)防。當時劉長清帶兵 3000赴堵道州西路軍已入永明縣境,距城僅40里,卻聞警不戰(zhàn),“竟移其兵趨全州,迂回十二日始至”,[8]p748知縣常連則以請兵為由出逃。太平軍遂克永明。為了防止太平軍回廣西,清軍又慌忙布置防堵。
其余東安、寧遠等地的會眾也紛紛攻城,響應太平軍。
“道州決策”確定了太平軍的進軍方向,同時太平軍在江華、永明的行動牽制和調(diào)動了敵軍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太平軍8月10日夜,從道州突圍,由四眼橋小路而至寧遠縣境。其先占領江華、永明的兩支隊伍也于此前撤回,與大軍會合,全軍東進,取嘉禾、下桂陽,8月17日攻克湘南重鎮(zhèn)郴州。太平軍從6月初進入永州境內(nèi),下道州,破江華,打永明,在此駐軍兩月余,立大營,吸收天地會眾,擴軍整軍,“招得道州、江華、永明之眾,足有二萬之數(shù)”,[10]p790結(jié)果“旬日以來,賊勢又復滋熾”。[1]p352太平軍很快走出了蓑衣渡之敗“頗為窮蹙”[1]p226的狀況,“大招士馬,一路土民樂從”,[10]p861勢力重新大振,為下一步的勝利進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 3冊)[Z].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2]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 1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3]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C].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 2冊·上)[C].北京:中華書局,1979.
[5]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 4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6]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上冊)[M].香港:簡氏猛進書屋出版社,1962.
[7]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 3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8]楊奕青,唐增烈.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國史料[Z].長沙:岳麓書社,1983.
[9]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 5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0]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2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1]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2]茅家琦,方之光,童光華.太平天國興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責任編校:王晚霞)
The Taiping Army Struggled in Yongzhou
HUANG Jiang-hua
(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zhou Guiyang 550002,China)
The Taiping Army published the official call to arms,organized and mobilized the masses, reorganized the troops and expended the forces,strengthened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after entered the territory of Yongzhou.“Daozhou Policy”initially defined the future strategic offensive of the Taiping Army,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s based on the policy.
the Taiping Army;Yongzhou;Daozhou Policy
K254.4
A
1673-2219(2010)09-0065-03
2010-06-22
黃江華(1971-),男,瑤族,湖南江華人,貴陽中醫(yī)學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