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邯鄲學步”的美學解讀

2010-04-07 07:02丁耀
關鍵詞:邯鄲美感信仰

丁耀

(閩江學院 中文系,福建 福州 350108)

“邯鄲學步”的美學解讀

丁耀

(閩江學院 中文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從對美的追求和理想建構(gòu)等方面解讀“邯鄲學步”,壽陵少年的行為并非違背人的本性,對美的追求促使他積極進行“審美體驗”。然而,他追求的只是外在的美感而不是真正的美?!昂悓W步”啟示人們在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在信仰的廢墟上重建理想,以獲得生命的意義。

美感;生命美學;審美活動

邯鄲學步典故出自《莊子·秋水》。相傳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常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有一天,他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于是便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去學走路。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眼花繚亂??吹叫『⒆呗?他覺得活潑、美,就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也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只好爬著回燕國。幾千年來,這位壽陵少年成為大家的笑柄,但是他卻自有可愛之處。

一、邯鄲學步何以可為

美學與人類與生俱來。對美的追求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條件,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總是有一種追求的欲望,因為心中有愛,就會有對美的追求。

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里有一段關于“美是難的”的對話,[1]老莊也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思想。他們的思想都是對前人關于美的結(jié)論懷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實踐美學里有一個可以解釋這個現(xiàn)象的推論,就是美學發(fā)源于對美的懷疑?,F(xiàn)代西方美學里,懷疑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主要特征之一。德國現(xiàn)代哲學家施太格繆勒曾指出,對世界的神秘和可疑性的意識,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這樣盛行。[2]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要提一下拉康的“嬰兒鏡象”:嬰兒在鏡子中看到了鏡中的“自我”,起初不知道是自己的映像而感到恐懼而又好奇,直到通過若干次照鏡子才明白了那個鏡像就是自己,并且為此很開心。[3]壽陵少年就是那個嬰兒,邯鄲人可以看做鏡中的自我,自我的異化和同化的過程就是這樣。而美就是一種原始的信念,是一種本能。所以說,壽陵少年的行為不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不足以為天下人笑。

潘知常教授在《生命美學論稿》一書中,把審美活動分為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兩大類。[4]壽陵少年認為自己的步伐不好看,這屬于否定性的審美活動,由此引發(fā)了懷疑,然后去尋找美,這又是對邯鄲人的肯定。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藝術(shù)沖動和某種本能傾向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某種對外物的敏感也是人的本性,這會產(chǎn)生審美的沖動。

在社會心理學中,“模仿”被作為一種社會互動形式來研究。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模仿是有意或無意地對某種刺激作出類似反應的行為方式。模仿的內(nèi)容是極廣泛的,不僅限于行為舉止,而且包括思維方式、情感取向、風俗習慣及個人個性等。模仿可以分為自發(fā)的模仿和自覺的模仿兩種主要類型。亞里斯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5]是人的本能之一。達爾文也肯定這一觀點。后來有人進一步指出,模仿是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存在的基本準則,由于模仿的結(jié)果而產(chǎn)生了群體的規(guī)范和價值。模仿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它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的個人創(chuàng)造,即發(fā)明;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同化,即模仿。如果加上更多的社會學因素,模仿從某些方面來講也反映了一種社會化過程。

顯然,邯鄲人的步伐感染了壽陵少年,這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自主的屈從。他“癡心絕對”地去學步,也可以用理性方式加以解釋了——以上都體現(xiàn)“邯鄲學步”何以可能。

那么,邯鄲學步何以可為呢?審美體驗的結(jié)構(gòu)化為三個基本層次,一是過去的歷次經(jīng)驗的層次,稱為歷構(gòu)層;二是現(xiàn)在的臨景感受的層次,稱為臨構(gòu)層;三是預購的未來感受的層次,也就是預構(gòu)層。三個層次是統(tǒng)一的。我們知道,未來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我們之所以體驗到滿足、安寧,正是因為我們經(jīng)常處于滿足安寧之中。當我們經(jīng)過斗爭擺脫困境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感到往日的憂郁在“距離”的擴展中變成愉快的回憶,于是,我們體驗到了美,也就是說,我們獲得了審美經(jīng)驗。對未來的美好的憧憬,尋求到美的那種快感,于是成為鼓勵人去勇敢尋求的動力,因為我們相信美是無限接近的。也就是這種動力,使壽陵少年去學步,這其實是一種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也是審美體驗的一個過程。

哲學家曾經(jīng)說,哲學就是要“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對于美感的向往與追求也是如此。這就是通俗意義上所說的審美活動。而不同于其他活動的是審美活動的非功利性,正因為此,我們說在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里,美是無用的。但是,那位可愛的壽陵少年,他仍然執(zhí)箸地去尋求美——最起碼是他心里認為的“美”,就是去學別人走路,不期望得到回報。這種熱愛的激情,其實也是激勵人們?nèi)ァ白咴诼飞稀钡母础?/p>

中國人一向缺乏一種懺悔意識,也就是自我譴責的精神。這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古典小說里,人物的性格基本上都是單一的,很少體現(xiàn)內(nèi)心的斗爭,這根本上反映了信仰的缺乏。只有信仰的支撐,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是外在還是內(nèi)心的缺點,然后斗爭,然后努力去改正。壽陵少年在這一點上是迷惘的,這或多或少也隱含了對自己的不滿,雖然看起來只是外在的。這一點,魯迅做得更好——他以自己敏銳的目光發(fā)現(xiàn)了我們這一弱點,并通過對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體現(xiàn)出來。

美與愛相關聯(lián),因為有愛所以對美“情有獨鐘”。沒有人愿意拒絕愛與美,因此,“邯鄲學步”情有可原。

二、邯鄲學步何以失敗

但是壽陵少年最終沒有成功。美感和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邯鄲人的優(yōu)美步伐只是一種姿態(tài),是外在的美感,能夠帶給人心靈的愉悅。壽陵少年只顧去追求這些外在的美感,而不去想美是什么。在西方,尼采早就提出了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這是兩種符號,日神是積極的,樂觀的,而酒神精神是悲觀的。后者更具有超越性,更為西方哲人推崇。所以,西方美學更具有超越性,而中國的美學是世俗的,這是最大的弱點。在這種現(xiàn)實性的審美過程中,人往往失去了超越的信仰,失去了危機感,既而盲目一致四處碰壁,像壽陵少年一樣。

《生命美學論稿·序言》指出:知識型的美學實在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在美學研究中需要“美學地”加以追求的知識畢竟十分有限,一味這樣去做,難免很快就會接近思想的限度;最終,美學難免成為喋喋不休的囈語,美學家也難免成為“靠舌頭過活的人”(阿里斯多芬語)、“精神食糧販子”(柏拉圖語)。更為嚴重的是,生命維度被遮蔽,生命向度被取消,知識向度則大大凸顯而出。一切都圍繞著“美(審美)是 X”這樣一道填空題,一切都圍繞著推出一種普遍有效并且可以一勞永逸的理論體系,一切都圍繞著知識至上、知識增長;因而,邏輯推理被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網(wǎng)絡,從內(nèi)涵上加以把握的概念,范疇被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網(wǎng)結(jié)在紛繁復雜的審美活動中探求本質(zhì)、規(guī)律,則成為目的。這樣,就必然固執(zhí)地堅持從抽象、一般、普遍、知識、真理、理性、本質(zhì)入手,從主客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把握、思考所有的美學問題。實踐美學也是如此。從“還原預設”這一誤區(qū)出發(fā),它一直堅持認為實踐活動的本質(zhì)就是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一直堅持認為審美活動就是把握必然的自由,以至于始終把美學的研究混同于哲學的研究。壽陵少年不惜代價學步,是沒有錯的。但是他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為實踐和審美是不能等同的。

美學從實踐活動原則擴展為生命活動原則,就必然導致美學研究中心的轉(zhuǎn)移。當代學者從對實踐活動擴展到審美活動的研究,就是我們說的生命美學。實踐活動相對于審美活動來說,只是某種基礎性的存在,但卻并非審美活動本身。傳統(tǒng)美學強調(diào)兩者完全無關,顯然是錯誤的,中國當代美學強調(diào)兩者完全無關,這是片面的。我們要找到一個能夠把實踐活動和審美活動都包括進去的活動類型,就是人的生命活動。這比實踐美學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三、建構(gòu)我們的信仰

美與愛都是我們要追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美和愛都是信仰的一部分。美是客體存在,而愛是依附于主體的。沒有愛就無所謂美,沒有美也無所謂愛。所以有的哲學家談到美與愛的關系時就說,美與愛是相互依存的,人們無法說清楚由于美才去愛,還是由于愛才去尋求美。美與愛之所以不可分,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由。對美的觀賞需要有一種自由的心境。無論外在的規(guī)則或內(nèi)在的欲望都不能制約美的觀賞。我們要用一種自由的心境來完成自己對信仰的追求:愛必然是自由的,它拒絕一切源自周邊環(huán)境及自身的一切強制。愛之所以指向美,是由于美是自由的象征;美之所以激發(fā)愛,是由于愛是對自由的體驗。

我們不能禁錮自己的追求,就像我們不能嘲笑、阻止別人追求美與愛一樣。而對于美學,一旦被當做一種科學,便失去了信仰的權(quán)力。正如真善美三者不能分開一樣,信仰和期望、信念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知道,由審美引發(fā)的對生命關注的愛中,包含著信念與期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懷有一個對美評價的標準,一個美好的信念,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期望著與美親近,讓美永存,而我們的這種愛又凈化和鼓勵著對美的信念,使之升華到一個更圣潔的境界。只有實現(xiàn)了這樣的超越,我們才能體會到審美的本質(zhì)所在。

“在信仰的廢墟上一個世俗社會的來臨總是伴隨著一場深刻的精神危機。在市場經(jīng)濟的背景下,個人如何獲得生命的意義,重建人文關懷以及建立信仰的立場,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關切的中心問題?!盵6]人文精神、理想主義、精神家園一直是爭論的關鍵詞。那些反抗世俗的人幾乎吸引了公眾的所有視線,而那些更具思想價值和建設意義的人物卻落入了被忽略的寂寞命運。而歷史的經(jīng)驗經(jīng)常提醒我們,那些“浮在表面的﹑風頭最勁的,有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的思想泡沫,而在波濤下面的沉靜之處,卻常??梢酝诰虻骄竦慕鸬V?!盵6]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悠悠千年過去,萬事皆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我們對美、對愛的追求。讓我們播下希望的種子,“在信仰的廢墟上重建理想,獲得生命的意義。”[6]

[1]朱光潛.朱光潛全集(1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81.

[2]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上卷)[M].王炳文,燕宏遠,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

[3]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84.

[4]潘知常.生命美學論稿[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47.

[5]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7.

[6]許紀霖.史鐵生:另一種理想主義[EB/OL].(2009-03-09)[2009-06-30].http://xu-jilin.blog.sohu.com/111908498.html.

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Imitating Others Unsuccessfully butLosing One’s Own Ability”

DING Yao
(Chinese Departm ent,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This article a ims to interpret Chinese idiom“ imitating others unsuccessfully but losing one’s own a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thetic pursuit and ideal construction.The Shouling youngster’s behavior was not contrary to human nature;what’s more,his quest for beauty urged him to actively carry out“aesthetic experience”.However,he sought only the external beauty rather than true beauty.This Handan toddler does sow seeds of hope in hearts of people to rebuild an ideal on the ruins of faith an belief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esthetic perception;life esthetics;esthetic activity

I026

A

1672-3910(2010)02-0062-03

2009-09-15

丁耀(1971-),男,江蘇南京人,助教,碩士。

猜你喜歡
邯鄲美感信仰
邯鄲在哪里?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論信仰
鐵的信仰
兼具力度與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關于書法美感問題的幾點思考
大橋下面:我喜歡被遺忘的美感
清代邯鄲教育
讓語文充滿生機充滿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