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洪峽 高建華 張燕 楊俊峰
動脈閉塞性脈管炎圍介入護理干預
冀洪峽 高建華 張燕 楊俊峰
目的探討脈管炎圍介入護理干預方法,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方法及時施行介入治療來迅速改善患肢血運,提高病患的生存質量。結果本組20例經介入治療后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患肢皮溫升高,間歇性跛行消失或行走距離明顯延長,靜息痛消失,潰瘍快速愈合,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可及。結論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痛苦。
圍介入期;脈管炎;護理干預
動脈硬化是指動脈內膜或中層發(fā)生的退行性變 和增生過程的復雜的病理變化,導致動脈失去彈性,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縮小。由于動脈硬化的加重引起動脈狹窄或閉塞該動脈的遠端供血不足,發(fā)生相應部位的缺血表現(xiàn)。即為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l]。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會老齡化,ASO在我國的 發(fā)病率正逐年上升。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殘率最高的疾病[2],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患者年齡在40歲~70歲之間,平均年齡54歲;性別:男性13人,女性7人;臨床表現(xiàn):間歇性跛行13例,伴有麻木、靜息痛14例,足趾潰瘍2例,壞死2例,皮溫改變13例,下肢腫脹4例,足背動脈消失9例,既往史,高血壓3例,糖尿病5例,腦梗死后遺癥3例,15例(75%)患者有吸煙史,所有病例均行多普勒超聲、或ASD造影明確病變部位;腹主動脈、髂內動脈3例,股動脈5例,脛前足背動脈7例,足背動脈5例。平均住院時間10天。
2.1 心理需要的干預 患者由于對疾病及相關知識的缺乏、疼痛劇烈、行走不便、擔心截肢、住院環(huán)境陌生等,易產生悲觀憂愁、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表現(xiàn)為諸多的軀體和行為癥狀,如面容悲哀、食欲減退、夜不能寐、全身乏力、血壓波動、行為被動依賴或拒絕治療等。針對上述負性情緒護士應積極做好相應的心理疏導。重視交談、善于傾聽,讓患者傾訴內心的痛苦體驗,宣泄內心深處的郁悶痛苦,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提高對護士的信任度。耐心解釋疾病的原因,介入治療的優(yōu)越性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護理上做到與病人多溝通,生活上多給予關心,耐心解釋各種問題,消除患者思想顧慮,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
2.2 術前向病人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訓練病人正確有效的臥位,檢查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使血壓控制在140/90mmHg左右,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備皮,做碘過敏試驗。
3.1 患者面對龐大、生硬的機器,又缺少熟悉的面孔,內心充滿害怕、焦慮。有的患者馬上對介入產生動搖情緒。介入室護士要主動安慰患者,多和患者溝通,解決疑慮,使其安心接受手術。
3.2 術中疼痛干預 在給大量碘油化療藥時,注意病人的止痛藥應用,保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減輕疼痛是我們的責任。
3.3 出血干預 做好穿刺點的按壓,防止血腫形成。
4.1 肢體干預 患肢平置,術后患者采 取平臥位,患肢自然伸直,穿刺側肢體制動12h,砂袋壓迫穿刺點6h~8h[3],嚴密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及患肢血運情況。
4.2 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介入治療者因插管損傷血管壁或導管在血管內停留時間長,尤其是長段閉塞,術前動脈狹窄或閉塞后可使患肢溫度降低,告訴患者禁冷熱敷,因熱敷會促進組織代謝,增加耗氧量,對嚴重缺血的患肢不利;冷敷可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解除痙攣和建立側支循環(huán)[4],但患肢可予以保溫。觀察包括足趾的顏色、溫度、運動及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情況,并做詳細記錄,每小時觀察1次,如皮膚由蒼白轉為紅潤,疼痛麻木感減輕或消失,皮膚溫暖,摸到足背動脈搏動,表示動脈血流恢復通;若發(fā)現(xiàn)肢端青紫、發(fā)涼、疼痛、動脈搏動消失等,應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及時處理。
4.3 適時側身 當長時間臥床出現(xiàn)踝背部疼痛不適時,可下肢伸直向患肢翻身40°左右[5]。翻身時采用軸線翻身法。
4.4 動脈留置微型導管的護理干預 下肢動脈內留置導管時,要注意導管的固定和通暢情況,防止出血和導管滑脫。保持留置微型導管側肢伸直仰臥位,不可用力咳嗽,咳嗽時用手按壓穿刺部位,大便時不可過度用力,避免增加腹壓。20例中有1例導管給藥后下地出現(xiàn)出血,并形成血腫。所以導管給藥后臥床半小時方可下床。血腫避免使用冷熱敷,待血腫自然吸收。在留置導管輸液泵輸液中,如出現(xiàn)回血,禁止快速加壓,避免引起動脈痙攣、收縮,造成動脈栓塞。穿刺部位每日用0.5%碘伏消毒,更換多層敷料以防引起血行感染。在應用肝素或尿激酶動脈置管內溶栓時,注意觀察有無皮下出血和內 出血情況。
4.5 疼痛的干預 SAO病人疼痛非常劇烈,尤以夜間更明顯,因此護士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關心,與病人多溝通,多與病人聊天,分散其注意力,以減輕疼痛,有一定效果,對于重度疼痛的患者非藥物護理干預效果較藥物止痛效果稍差,可首先采用非藥物護理方法,止痛效果不佳考慮藥物鎮(zhèn)痛。而對于極度疼痛的患者,非藥物護理效果差,肌注杜冷丁鎮(zhèn)痛效果滿意[6]。臨床對于該癥患者使用止痛劑基本不過分限制,以免疼痛引起動脈痙攣[7]。
4.6 抗凝藥物使用的干預 患者連續(xù)應用肝素或肝素鈉抗凝及抗炎治療,并口服阿斯匹林、華法林等抗凝祛聚藥物,因此,應定期監(jiān)測凝血酶原時間,向患者解釋各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嚴格掌握藥物用量。經常查看皮下及粘膜、血牙齦有無出血,穿刺處有無滲血。注意觀察患者神態(tài)及排泄物的顏色,判斷消化道有無出血傾向。發(fā)生異常及時匯報,防止意外發(fā)生。17例中2例出血。并根據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變化調節(jié)用藥。出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7 合并癥的護理 此類病人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后遺癥,并存在頸動脈狹窄等,因此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特征的變化,加強對輸液輸血管理,輸液速度對心肺疾病患者易慢。應注意飲食指導并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定時監(jiān)測血糖,控制血糖在相對穩(wěn)定的范圍內。
出院后通常需要長期服用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以提高術后血管的通暢率。指導患者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嚴格按醫(yī)囑服用藥物,保證用藥劑量和時間,不可自行改變藥物種類、劑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劇烈運動。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危險因素或疾病,ASO的三大危險因素是吸煙、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可收縮血管,損傷血管內膜,增加血液黏促使血栓形成;酒精不僅對神經系統(tǒng)和肝臟有損害,還可導致動脈硬化[8]。因此ASO病人要嚴格戒煙酒;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嚴禁吸煙,指導病人擬訂食譜,忌食辛辣及膽固醇高的食物,適當控制飲食,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穿寬松鞋襪,經常更換,避免摩擦和受壓。注意手、足保暖,避免足部損傷,避免用冷水、溫度過高的水洗腳。定時復診。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內科降壓、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僅能延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病程進展,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的狹窄、閉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外科血管內膜剝脫、人工血管置換、旁路重建手術創(chuàng)傷大、風險大,尤其不適宜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具有微創(chuàng)、操作簡單、療效確切、可重復操作的優(yōu)點。通過護理干預達到了保肢,靜息痛消失,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病人在住院期間得到了全方位的護理?;颊唔樌鲈骸?/p>
[1]李兆亭,阮長樂.實用普通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99-403.
[2]Stereker EPK,Boss IBL,Cottmarm D.Femoropoliteal artery stent placement:Evaluation of long—term success.Radliotogy.1997.205:375.
[3]辛紹偉,王嬋娟,張蕾,綜合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療效觀察及護理.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 2, (6):758.
[4]李琪,李翠萍.血管擴張成形術加溶栓治療下肢動脈血栓患者的護理13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15.
[5]張連瑞,錢建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人造血管旁路移值手術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18):1999.
[6]鄭瑞玉,伍淑文,羅曉梅. 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在下肢動脈閉塞癥患者疼痛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護理,2O05,11(23):22-23.
[7]陳玉瓊,吳慧墊,白瑞球.解剖外旁路人造血管移植治療下肢動脈缺血癥患者的術后護理[J].護理研究,2005,19(7):1173.
[8]劉麗萍,黃淑芳.健康教育在動脈硬化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3,17(2A):140.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vasculitis circuit
intervention
JI Hong-xia, GAO Jian-Hua,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s Hospital, Hohehot 01001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i1881@126.co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vasculitis circuit received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work. Method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ention was done to rapidly improve limb blood circulation,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of life. Results 20 patient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ith the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d, limb skin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isappeared or significantly longer walking distance, rest pain disappeared rapidly healing ulcers, foot or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ulse accessible. 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may reduce patient suffering.
around the intervening period; vasculitis; nursing intervention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1.034
內蒙古 010017 內蒙古自治區(qū)醫(yī)院介入放射科(冀洪峽高建華 張燕 楊俊峰)
冀洪峽 E-mail:ji18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