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懷遠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中華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的價值和意義
——兼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重任和社會擔當
康懷遠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中國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的價值和意義,對改革開放的中國而言,其著力點旨在探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體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步步深入提供理性判斷和精神支撐。閱讀經典、闡釋經典、走進經典,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糟取精,綜合創(chuàng)新,客觀公正的評價中國修身文化,賦予它以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的品格,在人格養(yǎng)成中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落實培育倫理道德、提升人生境界、引領價值理性的和諧社會建設,自然而然地成為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重任和社會擔當。
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價值;意義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向全黨全國提出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任務?!叭嬲J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保持民族性,體現(xiàn)時代性”,[1]在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中,開發(fā)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臨和承擔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
中華文化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敬身為大”(《禮記 哀公問》)、持守“道德象征”(康德語)的修身文化,即深蘊著的哲學內涵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和“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朱熹《四書集注?大學》)這一嚴密而和諧的生命大循環(huán)系統(tǒng),囊括了社會/人生的全部,修身處在中心位置。修身所追求的人格養(yǎng)成路向,與中國式的生命大循環(huán)相結合,經過“知恥近勇”、“正己尚仁”、“重節(jié)養(yǎng)氣”、“慎獨尊行”、“貴和倡中”、“博學多思”①的多向修煉,人對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現(xiàn)實的本質特性,從而個體的發(fā)展就必然會演奏出完美、健全人格的美妙樂章,并必然在當前和諧社會建設中彰顯出積極意義。
人格養(yǎng)成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其文化原點是“成人加冠”的禮儀規(guī)定。它起始于原始社會,大興于周王朝,距今已有相當漫長的歷史,所謂“男子20冠禮,女子16笄(jī,古代束發(fā)的簪子)禮”,基本劃定了人生的分界點,標志著這個年齡段的青年男女可以獨立地處世行事了。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創(chuàng)造了成人冠禮的經典美談。在孔子看來,成人應是那些“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論語 憲問》)的人格完美的人。孟子繼承并拓展了孔子的成人理念,他認為,全面、徹底、純粹地把握學習的人,才稱得上為“成人”。中華文化的人格養(yǎng)成,是以人格“德操”為核心價值的品性、品格、品德的身心實踐鍛煉?!兑捉洝妨呢运毜摹熬又隆?,用“君子以……”的句式涉及“德論”的就多達五十三卦(《易經 大象傳》)。按照筆者的歸類,大致包括自強、內省、修己、節(jié)用、謙下、和諧等十六大項。這種文化人格追求,對中國教育影響極大。當年,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就把塑造青年人格作為施教的重要目標之一,號召北大學子從體格、智能和品性三個方面塑造自己、復興民族,他的教誨即使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中國修身文化從發(fā)生到發(fā)展再到自成體系,自始至終突出和強調的是實踐之行,即孔孟提倡的“敏行”、“踐行”,思想的主脈根源于《易經》“履”卦②的先驗認識和《尚書》“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理性總結,最終凝練為“經世致用”(顧炎武語)的特色文化,并在人格養(yǎng)成中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地位。朱熹親手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把《大學》的“三鋼八目”具體發(fā)揮為“一目二序三要”,其中“三要”就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薄靶奚碇本佑谑孜?,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研究者把注意力聚焦于修身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關系的思考和探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先后成立國學院,著名專家張立文、袁行霈、陳來等領銜學界,研究成果頗為豐贍,尤其是張立文先生,更強調國人(尤其是青年)“應在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中汲取自強不息、和合共處、擔當重任、抵御風險、創(chuàng)新合作的精神內涵,努力把自己錘煉成為支撐民族的脊梁”。[2]
在國外,被稱為當代新儒家代表的華裔美國學者杜維明,最熱衷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修身文化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人,是一個個互為影響的同心圓”,“中國傳統(tǒng)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是這樣設定的”。[3]他以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化為中心,直接關切如何使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問題接軌,比較多地闡發(fā)了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儒家第三期發(fā)展的前景問題,勾畫了當代新儒學理論的基本構架,在東亞和西方世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就國內外的文化視域而言,這個問題雖然越來越被學界重視,但是修身文化的人格養(yǎng)成研究及其當代轉化,仍然存在巨大空間。應該看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誠信危機等社會不良風氣,確實影響著當前國人(尤其是青年)的道德觀、是非觀和價值取向。在這種情勢下,挖掘中國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的價值和意義,理性判斷商品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正是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重任和社會擔當。而中國修身文化的智慧結晶,對我們完善人格、凈化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其正向提升力不可低估。故此,如何使中國修身文化的本質內涵對接國人(尤其是青年)的人格養(yǎng)成并發(fā)生轉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樹立,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首先,獨具特色的中國修身文化,其原創(chuàng)性不僅在于對“人的本質”的把握,而且在于以此為基礎將著眼點聚焦到“現(xiàn)實的人”的身心礪煉,它既是中國經典人生哲學的生命起點,又是構建其理論體系的堅實基石,直接制約和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文化視野以及由文化視野所統(tǒng)馭的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思維取向。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xiàn)實的人”應當是有物質需要的人,有社會需要的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修身文化所蘊涵的“知恥近勇”、“正己尚義”、“重節(jié)養(yǎng)氣”、“慎獨尊行”、“貴和倡中”、“博學多思”等義項,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解和認識,并進而強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民族自覺性,直接推動和諧文化建設和促成人格養(yǎng)成的造就。
其次,獨具特色的中國修身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命脈,是炎黃子孫傾心守望和捍衛(wèi)的精神家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倫理道德上的基礎性因素。中國修身文化正與“八榮八恥”囊括的“社稷情結,民惟邦本,實事求是,勤勞不奢,貴在和合,誠信為美,遵紀守法,艱苦奮斗”[4]等文化特質,古今對應,相互參照,對在當代語境下強化文明行為,提升道德境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將發(fā)生巨大的精神補償作用,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文化基礎和思想資源。
中國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的價值和意義,對改革開放的中國而言,其著力點旨在探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體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步步深入提供理性判斷和精神支撐。因為中國修身文化歸根到底把人看做“是一個個的同心圓。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層層地往外推展開來,影響他人”。[3]這種積極樂觀的生命感覺,它的內核則是“天人合一”與心靈凈化的人生大“和諧”。所以閱讀經典、闡釋經典、走進經典,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糟取精,綜合創(chuàng)新,客觀公正的評價中國修身文化,賦予它以現(xiàn)實性和時代性的品格,在人格養(yǎng)成中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落實培育倫理道德、提升人生境界、引領價值理性的和諧社會建設,自然而然地成為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目標。比如嘗試采用課題設計和研究思路相統(tǒng)一、經典解讀和學術梳理相統(tǒng)一、理論探討與社會實踐相統(tǒng)一的研究方法,使整個研究過程彰顯出“有用、有益、有實效”的特色。
一是在學術研究方面,通過“中國修身文化經典導讀”→梳理“中國修身文化的學路歷程”→辨析“中國修身文化的得失”→提煉“中國修身文化的育人功能”→瞄準“中國修身文化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正向提升力”→抓住“中國修身文化在人格養(yǎng)成中的科學對接與當代轉化”等層遞推進,從“知恥近勇”的道德底線、“正己尚仁”的價值追求、“重節(jié)養(yǎng)氣”的精神動力、“慎獨尊行”的心靈守護、“貴和倡中”的實踐方法、“博學多思”的知識積累等入手,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和諧內蘊,為經典修身文化科學對接國人(尤其是青年)的人格養(yǎng)成并發(fā)生轉化奠定堅實根基。
二是在實踐操作方面,圍繞“科學對接”和“當代轉化”,積極倡導和實踐:1.修身文化進校園,凈化育人環(huán)境;2.修身文化到基層,深化育人環(huán)境。積極圍繞“修身文化的中國特色與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修身文化的現(xiàn)當代價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宏大文化視野”、“和諧文化建設與和諧人格養(yǎng)成”等理論熱點,結合學習型社會創(chuàng)建大力開展各項宣傳教育,在學校和全社會營造良好文化環(huán)境、提高人格養(yǎng)成認識,“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沿著上述兩個層面的學理與現(xiàn)實路徑,中國修身文化人格養(yǎng)成就一定會在“步步跟隨,相互照應,邏輯連貫,便于實施”的思維構架中和“明確目標→專題專論→實踐操作→社會受益”的具體踐行中獲得收效。
注 釋:
①康懷遠《中國修身文化的和諧意蘊及其當代價值》,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國際論壇(沈陽)入選論文,《三峽高教研究》2008年4期。
②《易經·“履”卦》卦辭:“履虎尾,不 人,亨?!?/p>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07-10-25.
[2]康懷遠.儒家文化與青年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綜述[J].孔子研究,2010(2).
[3]陳祖芬.杜維明:中國文化的課堂有多大[N].光明日報,2010-02-26.
[4]康懷遠.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人文精神[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1).
(責任編輯:張新玲)
Abstract:For modern chin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s to explore new way and mod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o provide spiritual support for further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ety. So, Chinese self cultivation value should be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judged through reading, interpreting classic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It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 and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uplifting socialist value and guiding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ly be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rkers including educators.
Key words:self cultivation culture;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KANG Huai-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G641
A
1009-8135(2010)06-0148-03
2010-08-20
康懷遠(1946-),男,陜西岐山人,重慶三峽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本文系重慶三峽學院2010年教授博士科研資助項目《中國修身文化的人格養(yǎng)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