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榮
感情和友誼總是經過磨合,才會了解彼此習慣,時間是很難磨合的因素之一。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虛擬的時鐘,分針秒針快慢都走得不一樣,也許“時間用詞”相同,“時間概念”卻不大相同。
一位大公司的高級主管把她的經驗告訴我。她剛任主管時,負責帶一群出校門不久的下屬,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屬說:“這份企劃書很急,請趕快完成?!?/p>
那人滿口答應,沒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過了三天,才把企劃書交上來。
“不是說很趕嗎?為什么現在才交?”“是啊,很趕哪,所以我三天就交出來了?!痹瓉砟侨藖碜约儤愕泥l(xiāng)下,“很趕”對他來說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為自己的性子已經夠急了,沒想到在時間觀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現過溝通的誤差。”她說,“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辦公室。拿了一沓報告給我,對我說,這不趕,請你處理一下,沒想到,下午不到兩點,他就很著急地打電話來問我,‘請問你處理好了沒有?”
她才知道,原來老板“不趕”,就是三個小時內要做好,不用說,如果老板吩咐這件事“很趕”,半個小時內非辦好不可。
同樣的名詞,在每個人腦海里出現的定義不同。這讓我想到,有次要出差旅行時,我那好心的爸爸幫我買皮箱,問我:“女兒,要小皮箱、中皮箱還是大皮箱?”我說要中型的。沒想到我爸買回來的中皮箱,比我想像中大上兩倍,簡直是移民時才用得到的,可對他來說“中型就這么大啊”。
后來,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待事情,從老板到客戶,受理、承接案例,都會要求明確地時間指令:“幾小時還是幾天,要把這件事完成!”不再按照自己的時鐘估量“不急”和“很趕”。
感情和友誼總是經過磨合,才會了解彼此習慣,時間是很難磨合的因素之一。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朋友:有些人總說他“快要到了”,結果,等了一小時還等不到。有些人只要遲到五分鐘,一定打電話來道歉,如果他遲到超過三十分鐘,手機又打不通的話,朋友一定歇斯底里地懷疑,他是出了車禍,還是被謀殺了?
前者總是在求人原諒,后者才能得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