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東,周海娟
(1.南開大學 哲學系,天津 300071;2.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066100)
什么是邏輯?通常邏輯學家會回答:邏輯是研究推理的學說。沒有比這種說法更通俗自然的了,尤其對外行來說。但我們?nèi)绻屑毾胍幌?,上述回答實際上并沒有給邏輯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充其量只是說明邏輯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什么是邏輯,應該把它分解為幾個更簡單的問題,那就是:什么是邏輯研究的對象?什么是邏輯語言與邏輯語義?什么是邏輯系統(tǒng)?只有說清楚這些問題之后,才能說清楚什么是邏輯。
1971年,普特南發(fā)表一篇論文《邏輯哲學》。在談到關于什么是邏輯的問題時,通過對幾條邏輯推理規(guī)則或邏輯定律的分析,普特南得出一個結(jié)論,邏輯的推論規(guī)則或定律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邏輯學家對它們的看法也是一致的。這些是邏輯的主要部分,是“邏輯中‘永久的學說’”。[1]但是在如何接受它們的問題上,邏輯學家們的解釋和態(tài)度卻是不同的,這就涉及邏輯哲學問題。
斯特勞森編輯出版了一本文集《哲學邏輯》,他在為文集寫的序中說,邏輯有形式的部分和哲學的部分。從他的論述來看,所謂形式的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形式邏輯,而所謂的哲學的部分,就是他所說的哲學邏輯。
1978年,哈克(Haack, S.)出版了專著《邏輯哲學》,明確地指出了邏輯要區(qū)別有效論證與無效論證,邏輯的形式系統(tǒng)則為論證的有效性提供嚴格的工具和純形式的標準。應該把邏輯哲學和元邏輯相區(qū)別。她認為元邏輯主要研究的是形式邏輯系統(tǒng)的形式性質(zhì),諸如一致性、完全性、可判定性的證明;而邏輯哲學卻不考慮這些純形式的問題,主要考慮哲學問題。邏輯哲學并不完全局限于形式邏輯的問題,它還要考慮非形式論證,以及形式系統(tǒng)和非形式論證之間的關系。[2]
1989年,沃爾夫拉姆(Wolfram.S)出版了《哲學邏輯》一書。他認為邏輯可以說是研究正確的和不正確的推理的學問。這包括研究什么使論證一致或不一致,有效或無效,可靠(sound)或不可靠。邏輯有兩個分支,一個叫做形式邏輯(或符號邏輯),一個叫做邏輯哲學。形式邏輯很清楚,它要使論證規(guī)范化,提供對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檢驗方法[3],而邏輯哲學則相對復雜。
2008年9月,范·本瑟姆在《信息和互動的邏輯動態(tài)》一文中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分析,邏輯哲學的里所討論的問題反映了50年代之前的成就,有時,盡管它們采用了“邏輯”的定義,但卻并不知道其產(chǎn)生的確切時間。所以,邏輯的源頭在哪里?存在有一種感覺好像是該領域被擴充了,它的研究范圍和內(nèi)容應該在涉及的經(jīng)典邏輯的基礎問題之后,什么才是邏輯的真正的載體?
現(xiàn)在流行著兩個比較廣泛的答案。一是邏輯多元論,即設置一個新的邏輯領域來刻畫多樣性的推理模式;另一個則是通過非經(jīng)典的結(jié)構(gòu)推理規(guī)則來進行刻畫。后一種觀點仍被認為是邏輯研究的中心問題——刻畫后承關系,該觀點涉及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一系列邏輯。漸漸地,關于邏輯應該是關心什么問題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它應該帶有邏輯的動態(tài)趨勢,涉及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推理模式和后承概念的變化,而是根據(jù)智能的相互作用的主體的信息如何發(fā)生變化,推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涉及觀察、記憶、詢問和回答、對話,或者一般交流。并且邏輯系統(tǒng)應該能夠處理這些更寬泛的變化,使得承載著信息的事件首先能夠在它上面建立。對照這兩種觀點,試圖使它們相互融合。特別地,對照動態(tài)邏輯本身更有信心處理解釋為什么子結(jié)構(gòu)現(xiàn)象會發(fā)生,根據(jù)“降構(gòu)”(deconstructing)使其成為通過在經(jīng)典邏輯的基礎上增加和明顯的信息相關的事件的證明。并把這些視為比傳統(tǒng)邏輯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征,并且將其作為哲學家進行深入研究的東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邏輯?要么會在數(shù)學的不變的語義概念中去進行搜索,要么則在一些證明論的本質(zhì)中進行查詢。在此,我們認為應該把對邏輯進行動態(tài)的研究的觀點作為切入點。從20世紀30年代偉大的邏輯基礎時代開始至今,包括從拒絕證明和演算作為唯一的模式轉(zhuǎn)向更寬泛的范圍或者是理性的主體和理智的互動。我們并不認為存在有一個特殊的“公理”需要去竭力維護。相反則認為邏輯訓練的實質(zhì)應該被看作是動態(tài)的活動,而不被認為是靜態(tài)的產(chǎn)物:證明,形式系統(tǒng)或者語言。也就是說是邏輯的動態(tài),現(xiàn)在開始被應用于各個領域。
這里包括邏輯動態(tài)和哲學之間的關系,還有許多更深層次的東西有待于我們?nèi)ソ?,所有的需要堅持的就是要求我們對“動態(tài)立場”要更加注重。[4]
綜上所述,什么是邏輯,邏輯是一元的或是多元的,各個邏輯學家或者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在我們看來,應該持一種大的邏輯觀,即邏輯應該是多元的,它包括語形的,語義的,也應該包括語用的。邏輯既涉及推理的形式系統(tǒng),也涉及邏輯的哲學的思考,邏輯概念涉及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
在明確了邏輯是什么,應該持什么樣的邏輯觀,才能夠更好地去研究中國古代邏輯史,才能厘清中國邏輯史的研究范圍。
在國內(nèi),尤其是近10年中國邏輯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了一批頗有新意的成果。這些成果具有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對以往的研究做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如孫中原的《中國邏輯研究》,宋文堅的《邏輯學的傳入與研究》;二是采取新方法進行了新的探討,如崔清田主編的《名學與辯學》,林銘鈞與曾祥云的《名辯學新探》;三是從新的角度構(gòu)建中國邏輯的體系,如董志鐵的《名辯藝術與思維邏輯》(修訂版);四是深入地進行了專題性的研究,如黃朝陽的《中國古代的類比先秦諸子譬論》等。這些成果對深化與推進中國邏輯研究將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與其他領域的思想學說相比,邏輯是一種中性的理論,以先秦邏輯思想為媒介連接西方文化而使國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自尊不至于受損,而且“歐洲之邏輯,創(chuàng)自亞里士多德,后墨子可百歲”,[5]又可以使國人充分體驗到中國邏輯早于西方邏輯的自豪與驕傲。
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體系的重建則是凸顯了邏輯觀念的哲學意義。在這個階段,盡管現(xiàn)代邏輯知識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建構(gòu)過程中已經(jīng)開始傳入中國,但對哲學體系的關注程度遠遠超出了對邏輯本身的關注,邏輯觀念的文化意義開始向哲學意義延伸。西方邏輯理論與方法被中國知識界廣泛接受和傳播以后,近代知識分子開始采用新觀念、新方法深入反思本土的傳統(tǒng)思想與學術,并進行理論上的大膽探索和創(chuàng)新,開啟了傳統(tǒng)哲學轉(zhuǎn)型和近現(xiàn)代哲學重建的過程,其直接結(jié)果是中國現(xiàn)代哲學新體系的出現(xiàn),即以中國實證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gòu)為標志。
中國邏輯史的對象則是在中國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與證明有關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與一般的規(guī)律。中國邏輯史與印度因明邏輯史、希臘邏輯史一樣,具有工具性、形式性、規(guī)范性的作用。結(jié)合不同文化背景來研究不同民族的邏輯思想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國際邏輯史學界的一種共識。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從世界邏輯發(fā)展的角度,重新談一談中國邏輯在中國的發(fā)展,特別是可以借鑒西方邏輯中關于邏輯的哲學的研究,而不是形式邏輯在中國發(fā)展的問題。
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確定,邏輯史是關于推理思想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中國邏輯史的對象則是在中國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與證明有關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與一般的規(guī)律。中國邏輯史更類似于中國邏輯哲學史。
在先秦的典籍中,有非常明確的以證明為研究對象的思想。例如,墨家提出:“辯,爭彼也,辯,當也”(《經(jīng)上》),[6]“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 (經(jīng)說上)。[6]“辯也者,或謂之是,或之非。當者勝也”(經(jīng)說上)。[6]“謂之是”與“謂之非”就是表明所“辯”對象成立或不成立,辯在質(zhì)上就是一種論證。
中國邏輯具有工具性。如荀子出于禮義教化的需要,提出“期、命、辯、說也者,用之大義也,而業(yè)之始也” (《正名》),[7]主張“君子必辯”(《非相》),[7]這種辯是“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能容淺,粹而能容雜”的“兼術”[7](《非相》),[7]是“兼服天下之心”[7](《非十二子》)[7]的方法與工具。
中國邏輯具有形式性。如孟子一直否認自己好辯,“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8]但他為了“賢先圣之道,距楊墨”(《滕文公下》)[8]而不得不去“辯”,而他所使用的方法卻與被否定的對象有一致性,這恰恰說明辯是一種通用的工具。
中國邏輯具有規(guī)范性。論證或證明是通過推理來表達和刻畫的,中國邏輯的推理表達形式是推類。 “推類”這個概念最早見于《墨辯》的《經(jīng)下》和《荀子》的《正名》、《臣道》等篇。荀子明確地論述了“以類度類”(《非相》)、[7]“推類接譽”(《臣道》)[7]等思想。墨家關于“推類”的討論則更為系統(tǒng)。他們提出了“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大取》)[6]的推類原則,并給出“以類取,以類予”(《小取》)[6]的具體說明,提出了“辟”、“伴”、“援”、“推”(《小取》)[6]等基本方式。
《周易》中也含有非常明顯的推類思想與方法。首先,八卦既得于遠近萬物,又窮盡天地之理,萬物之情,“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下傳》);[9]其次,八卦所以“類萬物之情”,使用的基本方法就是推類,“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系辭上傳》)。[9]盡管《周易》中的“類”與名辯學意義上的“類”有一定的區(qū)別,但兩者使用的推類方法卻有共同性??梢?,推類是中國邏輯表達推理的基本方法。
從《周易》的推類思想與方法中可以看出,它所采用的主要是歸納的邏輯方法,同時其內(nèi)容主要涉及通過觀察來獲得知識,然后以經(jīng)驗知識為參照,進行推類,從而達到論證的最佳效果。而周易中的八卦的推演,也只不過是以先前的經(jīng)驗,類似于培根、穆勒等歸納邏輯的一些方法,其結(jié)論是不具有演繹的有效性的,也很難說得上具有邏輯的形式特征。
明確了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對象才有可能討論中國邏輯史的研究范圍。我們認為,至少有三部分內(nèi)容應當屬于中國邏輯史的研究范圍:一是中國本土的邏輯思想;二是本土化的邏輯思想;三是關于中國邏輯思想的研究;四是中國邏輯史更類似于中國邏輯哲學史。但是,由于從近代以來的邏輯觀念和研究方法頗受西方邏輯的影響,而使得在中國邏輯思想的史料挖掘與分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沒有能夠擴展到研究與證明相關的那些思想與學說上去。關于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近些年來陸續(xù)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問世,比較系統(tǒng)的成果如吳克鋒的專著《易學邏輯研究》,溫公頤、崔清田主編的《中國邏輯史教程》(修訂本),討論了“《周易》的邏輯思想——古代‘推類’的發(fā)軔”。開展易學邏輯研究對我們完整地了解中國邏輯思想的豐富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邏輯思想研究的內(nèi)容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一是西方邏輯的觀念與方法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新哲學體系重建的直接影響,這無疑是中國邏輯研究的一部分;二是西方邏輯的理論與體系作為梳理與研究中國本土思想的一種方法和參照系,尤其是從梁啟超、胡適開始,對中國邏輯思想的研究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所以,近代以來直到今天的“中國邏輯研究”也是中國邏輯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的是,在西方邏輯(傳統(tǒng)邏輯,尤其是現(xiàn)代邏輯)傳入中國的同期,中國近現(xiàn)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fā)展具有與世界共同發(fā)展的開放性,西方邏輯尤其是現(xiàn)代邏輯的概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即現(xiàn)代邏輯已經(jīng)不專屬于某一地域或國別,而是作為基礎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因此,現(xiàn)代邏輯在中國的發(fā)展與中國本土的邏輯兩者之間應該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中國的邏輯(Chinese logic)與邏輯在中國(logic in China)的區(qū)別。而我們目前要研究的重點應該是中國邏輯,也就是現(xiàn)代邏輯的觀念對中國邏輯研究有什么影響,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中國邏輯哲學的研究。
中國邏輯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邏輯解讀的方法、文化解讀的方法、動態(tài)分析的方法和比較研究的方法。[10]
近年來,在國際邏輯學的雜志上陸續(xù)有大量的研究中國邏輯的論文發(fā)表。國際邏輯史界對中國邏輯研究的關注,充分說明了中國邏輯在世界邏輯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得到了公認。國際邏輯學界對中國邏輯的重視,需要我們對進一步深化中國邏輯研究給予積極的關注。
在研究中國邏輯的過程中, 如同研究印度邏輯“需要深入細致地討論印度邏輯的歷史與哲學的背景”一樣,也需要深入細致地討論中國邏輯的歷史與哲學背景,而不是去附和西方邏輯的特點。[11]
應該從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性特點來分析中國邏輯的特質(zhì),將希臘邏輯、印度邏輯和中國邏輯看作是世界邏輯體系中三種并行發(fā)展的基本類型,系統(tǒng)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國邏輯思想的內(nèi)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為主線, 按照邏輯思想自身的發(fā)展特點,按照世界邏輯體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中國邏輯思想的起源、形成、轉(zhuǎn)變和發(fā)展的全過程, 分析中國邏輯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導推理類型等問題。[12]
最重要的是,可以借鑒近年來國際上對邏輯的更寬泛的界定,而不僅僅局限于對形式邏輯的研究。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邏輯中,無論是名辨,或是墨經(jīng),包括《周易》都不能夠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形式邏輯,這一點可以參照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邏輯的研究就可以看出。亞氏的邏輯中,確確實實具有現(xiàn)代邏輯的形式化方面的一些雛形,特別是三段論系統(tǒng)。而中國邏輯史中,由于我們的漢字和西方的文字有很大的區(qū)別,刻意地去尋求中國古代的形式化的邏輯系統(tǒng)顯然是不明智的。誠然,中國古代的邏輯如果從更寬泛的邏輯的定義上來看,也確實是存在的,至少在邏輯哲學這個領域內(nèi)界定的邏輯的相關內(nèi)容在中國古代都是可以有據(jù)可查。如中國古代的儒家的《正名》篇中,從名實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對當時的“擅作名以亂正名”的有關“名”的謬誤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提出了“三惑”說,并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這些都涉及現(xiàn)代的邏輯哲學的很多思想。在先秦辯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后期墨家的求真精神是最為濃厚的,在其“辯”的總綱中,《墨經(jīng)》明確提出了“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決嫌疑”(《墨子·小取》),《墨經(jīng)》的諸多經(jīng)條及論證無一不是圍繞這些目的而展開的。而這種求真的思想,正是邏輯哲學中的真和意義理論的最好的體現(xiàn)。再如公孫龍的《白馬篇》中的“白馬非馬”,也涉及邏輯哲學中的類,涵義和指稱等等的相關內(nèi)容。從邏輯哲學的視角,重新來審視中國古代邏輯史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令人感興趣的領域。
另外,對中國邏輯史的研究也可以借助于對中國古代語言的研究。語言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從語言分析出發(fā),通過句法分析,達到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的結(jié)果。但是這種分析不是語言學家的語法分析,它的核心是應用現(xiàn)代邏輯的方法。比如,在語言哲學的研究中,句子成為分析和探討的起點。與此相應有語境原則:句子的基本成分是專名和謂詞,專名指稱對象,謂詞指稱概念或者關系。與此相應的有組合原則:一個句子的真值是由句子部分的真值決定的。應用這條原則可以得出,一個句子的真是由句子中專名所指稱的對象決定的。語境原則為應用邏輯方法提供保證,組合原則是對邏輯原則的具體運用。這樣,我們就可以借助邏輯中所涉及的一些哲學問題來探討中國古代漢語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邏輯哲學問題,這無疑也是一個很有前景的一個研究領域。
還可以從內(nèi)涵的角度來探討中國邏輯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邏輯問題。因為內(nèi)涵就是句子的意義,而中國古代的邏輯中的推理正是在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借助了語法和修辭等方面的一些技巧來達到表達意義的目的。自從弗雷格創(chuàng)立現(xiàn)代形式邏輯系統(tǒng)以來,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外延的方法。弗雷格認為專名既有含義又有指稱,而羅素則認為專名有指稱,但是沒有含義。如果完全采用外延的方法來處理問題,當我們涉及一些含義不同,而指稱相同的對象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同時,當涉及命題態(tài)度的一些詞項的時候,如知道、相信、懷疑等時,其真值就會發(fā)生變化,這時,就需要考慮內(nèi)涵的作用。而這正是中國邏輯史的所長,中國邏輯史是注重內(nèi)涵,即注重含義的。從這個切入點來研究中國邏輯史,也是很有前途的。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對中國邏輯進行研究,也很有價值。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語言又是邏輯的一種載體。邏輯必須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無論是自然語言或是人工語言。在中國古代的語言中,有很多都是涉及邏輯哲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及語境理論,特別是隱喻理論。中國的修辭很多都涉及語境理論,如果沒有語境的分析,單純地從字面上來理解中國古代語言,甚至是現(xiàn)代的語言,都不能夠體現(xiàn)出語言的神奇的作用。
邏輯不僅僅只是形式系統(tǒng)的問題,其中還涉及許多非形式系統(tǒng)的東西。如果單單從形式系統(tǒng)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的古代邏輯,這一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包括對《周易》中的符號的推演。這些推演,由于其前提不是公理,不是不證自明的東西,而是由歸納總結(jié)得出來的,其可信度并不是0或1,就是并非是真和假,況且它們也沒有什么語義解釋。把這樣的符號系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形式系統(tǒng)相比較,是沒有可比性的。而中國邏輯史所要走的道路應該是從非形式系統(tǒng)的視角來進行審視中國邏輯史的發(fā)展歷程。
總之,對中國邏輯史的研究,不是比照西方邏輯史的發(fā)展歷程,研究中國邏輯的形式系統(tǒng)或符號系統(tǒng),而更多應該關注的是中國的邏輯哲學史。因為試圖從中國的古代文化,或者古代漢語中甚至在中國的《周易》中去尋找形式系統(tǒng)或符號系統(tǒng)的東西,這是行不通的。中國的漢字和西方的字母是有區(qū)別的。而《周易》中的符號推演和西方的公理化的形式系統(tǒng)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東西?!吨芤住返耐蒲莶皇且圆蛔C自明的公理為出發(fā)點,利用推演規(guī)則推出有效式或者定理?!吨芤住犯愃朴跉w納邏輯,其結(jié)論不是必然的,而大部分是或然性的。如果真的要想尋找中國的形式系統(tǒng),則只能從中國的算術中去尋找,而不是在中國古代的文學或古代的漢語中去尋找。所以對中國邏輯史的研究,更確切地說是對中國邏輯哲學的研究,中國邏輯史更確切地說應是中國邏輯哲學史。
[1] Putnam,H. Philosophy of Logic[M].in Contemporary Readings in the Foundations of Metaphysics, ed. ,by Laurence, S. & Macdonald, C.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404-406.
[2] Haack,S. Philosophy of Log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Wolfram, S. Philosophical Logic:An introduction [M]. Routledge Press ,1989:1-6
[4] Van Benthem,J. Logical Dynamics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M]. Amsterdam &Stanford, http://staff.science.uva.nl/~johan/. 2008.9:303-304
[5] 梁啟超.墨經(jīng)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41:1
[6] 高亨.墨經(jīng)校詮[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 楊柏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 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0] 翟錦程.用邏輯的觀念審視中國邏輯研究:兼論中國邏輯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36-44.
[11] Klaus Glashoff . Review. The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 Dec . 2004 , 10 ( 4 ):581.
[12]翟錦程.從《邏輯史手冊》看邏輯史研究與邏輯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兼談中國邏輯研究的問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