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靈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在法、美興起,80年代盛行西方的一種綜合性的哲學與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雖在西方提出,但具有全球意義。因為西方在很多方面在全球占主導地位,其文化思潮在全球影響很大,包括對中國。我們研究后現代主義,不應只作為哲學或美學的一個流派來研究,而應把它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社會思潮,辯證地看待、批判地吸收,分析后現代主義對我國現代化的啟示,以使我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少走彎路。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學界對它的內涵和外延看法不一?!昂蟋F代主義”(Postmodernism)開始指一種拋棄普遍性、背離和批判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為特征的建筑學傾向,后來被移用于指稱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中具有類似傾向的思潮。從哲學角度看,后現代主義一般指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以??隆⒌吕镞_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以伽達默爾為代表的新解釋學以及以奎因、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等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形態(tài)。
從“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語義來看,“后”(post)一般指現代之后之義,“后現代主義”自然應歸屬現代主義之后的另一個哲學時代。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后”是指現代主義的后期階段,從而后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一種繼續(xù)或變形。也有人認為它是現代主義已經結束,新的哲學時代尚未正式形成的某種“間歇”、“過渡”時期。另外,還有一些哲學家提出,后現代主義只是表示一種不同于現代主義的思維形式,而不是時間概念。由此可見,對什么是后現代主義眾說紛紜。然而,從總體上看,它們都是探究當代西方社會進程的新特征、新矛盾及其文化走向,折射出當代西方思想、文化裂變的癥候,并以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尋求解決之途。
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在理論上各有特色,他們實際上屬于不同的哲學流派,但他們又存在著理論共同之處,而且恰恰是這些共同的理論特征才使他們被當作后現代主義者。后現代主義主要是指一種思維方式,大膽的標新立異,徹底的反傳統(tǒng)、反權威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靈魂,它拒斥被現代性所推崇的東西:統(tǒng)一、權威、理性、規(guī)則、真理等。這種思維方式的共同之處突出表現在他們大都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基礎主義、反本質主義和反表象主義等傳統(tǒng)思維方式。
古希臘人開創(chuàng)了追求同一、本質、基礎和絕對的思維方式,它在西方人的心靈中不斷積淀、凝結起來,并逐漸成為西方文明的一種傳統(tǒng)。后現代主義者把這種傳統(tǒng)稱為邏各斯中心主義、本質主義、基礎主義、主體主義、絕對主義等。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就是對傳統(tǒng)思維模式追求的主體性、總體性、本質性、同一性以及深層結構進行全面顛覆,而以非中心、非主體、非整體、非本質、非同一來替代,并力圖消除深層結構。后現代主義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批判,是整個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哲學批判和論戰(zhàn)中最全面、最激烈和最具根本性的。
除詹姆遜外,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大都不認為后現代主義是當代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文化反映,而是把后現代主義看作是對既有文化傳統(tǒng)的梳理和建構。在后現代主義思想家看來,現代主要是認識世界,獲得知識、形成文獻和話語的過程,而后現代則是對已有的知識、文獻和話語重新審視、梳理和建構的過程。后現代主義本質上就是一種批判性和否定性,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重新審視、重新構想、重新整合、重新改寫,是一種話語的“解碼”和“再編碼”活動。利奧塔就是這樣做的,他在后現代狀態(tài)》一書中就探討樂迄今為止的“知識”狀態(tài)。后現代主義關注觀念層面、意識層面、文化層面,自稱信奉“語言游戲論”,即認為語言符號不是對客觀實在的反映,不是實在意義的替代物;語言的意義不是取決于它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和表征,而是取決于符號之間的差異。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過渡、前現代與后現代的夾縫時期,現代化尚未完成。正確估量和評價后現代主義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推進我國現代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健康發(fā)展,首先必須正確地把握現代化的內涵和中國現代化的特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化”成為國際性的學術熱點?,F代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形成不同的觀點,學界見仁見智,很難統(tǒng)一。西方學者大多把現代化等同于資本主義化,而且有一套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例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現代化包含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個人主義三個不可分割的要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從屬于這三個要素。還有的學者把這三個要素概括為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這實際上都是從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或者更廣義地說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去看待現代化。這種說法具有較大代表性。人們當然還可以提及現代化的其他一些方面,例如教育和人的要素以及對理性和科學技術的倡導。還有的人如美國學者丹尼爾·勒納提出了傳統(tǒng)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區(qū)分,認為“現代化是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1]
從歷史上看,現代化首先是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國家發(fā)生的,西方各國的現代化模式往往被當作現代化的基本模式。因此,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獲得了民族獨立后,把經濟、科學技術以及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發(fā)展達到西方國家的先進水平當作它們實現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這樣,自然會把現代化和西方化聯系起來,甚至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雖然中國的現代化被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但當人們把現代化當作是工業(yè)、農業(yè)、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其目的也是在這些方面以西方先進國家為榜樣,這自然具有西方化的意義。但是,盡管西方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模式,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具有典型意義,但它并不是可以無條件的普遍適用的模式。一個國家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模式來實現現代化,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fā)。
從哲學上說,現代化被看作是從比較落后的水平向達到和超越先進水平轉化的動態(tài)過程。就整個社會和國家來說,其現代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它主要表現為工業(yè)化;另一方面是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生活和行為方式等的變化以及與其相應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對一個國家而言,現代化是經濟領域的工業(yè)化和信息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以及價值觀念的以人為本,它涉及人類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現代化過程就是上述諸方面多層次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早在19世紀中期就已經開始了,經歷了漫長而崎嶇的道路。各種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多已試過,都因不符合國情而收效甚微。真正探索中國現代化新道路的起點,是1978年12月召開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提出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的航船啟程了,中國的現代化真正走上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道路。
第一,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全盤西化”。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目標的,并且吸收了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特別是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照抄照搬的全盤西化論實質上是西方中心化的翻版?,F代化的模型與理論是外源性的、學習型和選擇性的,它在促進中國社會曲折前進的同時,也帶來諸如生態(tài)危機、人的物化和社會貧富分化等問題。中國現代化道路經歷了“盲目學習西方現代化模式——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方式(蘇聯現代化方式)——選擇批判學習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道路。中國現代化要走出誤區(qū),就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對源自西方的現代化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走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第二,中國的現代化既不是單純的經濟現代化,也不是所謂“四個現代化”,而是社會的整體變動。中國的現代化幾乎涉及人類活動和人類思想的一切領域,涵蓋了社會整體系統(tǒng)中的所有子系統(tǒng)。要全面準確地把握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必須看到社會整體系統(tǒng)中各個子系統(tǒng)的內在聯系,避免孤立地看問題,否則會肢解社會現代化進程。因此,把現代化理解為單純的經濟現代化和四個現代化”,忽視了人的素質的現代化(特別是人的道德素質的現代化)和政治體制、政治生活的現代化以及社會結構和組織管理的現代化,都是片面的。
第三,中國的現代化必然意味著思維方式的改弦更轍。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在思維方式上要注意處理三種關系:一是經驗與理性的關系。生活和實踐一再昭示我們:歷史經驗和理性思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尊重經驗并不等于固守經驗主義立場,要使中國現代化的總體進程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發(fā)展,必須超越經驗主義的樸素眼光,達到對這一歷史進程的理性的、辯證的把握。二是多樣性與批評性的關系?,F代化本身就蘊含著對多樣化的價值取向的認同,但認同多樣性并不等于把批評懸置起來。其實,批評性是真正的多樣性的生命,沒有健康的批評就不可能有生動活潑的多元價值體系。三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關系。當代中國一些人單方面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強調生產力不斷增長,另一些人過分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這種文化心理上的分裂必然會給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造成難以彌合的精神創(chuàng)傷。走出這一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文精神的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
總之,我國現代化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經濟領域的工業(yè)化、信息化、知識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社會領域的公平化、文明化;價值領域的人性化,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過程,歸根到底是“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使全體國民素質提高,實現人的現代化。
后現代主義是在反思和批判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哲學社會思潮,主要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看待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它所批判的對象要多于建構的目標。這也是早期研究后現代的學者們一致認為后現代是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原因之一。但是,作為現代化后來者的中國必須善于在后現代主義這種批判中尋找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東西,而不是全盤否定或者全盤吸收。后現代主義傳入中國對現代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構建了一些對中國現代化有用的重要啟示。
(一)后現代主義對西方現代化的批判,有助于破除我國對西方現代化的盲從。
二戰(zhàn)以后,西方的現代化理論開始發(fā)展起來,它們對已經完成的工業(yè)化和飛速發(fā)展的生產力津津樂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zhàn)后的迅速發(fā)展,在西方社會造成了一種普遍的樂觀情緒與自信。不少西方學者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代表了現代世界發(fā)展的正確方向,西方世界正處在人類發(fā)展的較高階段,而發(fā)展中國家則處在發(fā)展的較低階段。他們甚至借用馬克思所說的:“工業(yè)較發(fā)達的國家向工業(yè)較不發(fā)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2],得出結論說落后國家發(fā)展的目標就是達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狀況。因此,我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時,很多人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我國現代化艱辛探索的經驗和后現代主義對西方現代化的否定與批判使我們警醒:我們還有必要重復西方現代化的惡果嗎?只有破除對西方現代化的盲從,從我國的實際出發(fā)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疡R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3]。
(二)后現代主義作為對于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發(fā)展的一種理論反省,有助于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并且處理好與之共處的關系,實現“共贏”。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化環(huán)境中,為此必須有一個開闊的視野來認識資本主義的演變和發(fā)展。目前,發(fā)達資本主義進入了后工業(yè)社會,產業(yè)結構、社會生活、傳播方式、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甚至意識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矛盾暴露也更加充分。后現代主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反思資本主義的命運,反思現代化過程的利弊,反思資本主義的文化,總結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走向枯竭和資本主義現實發(fā)生的危機。在后現代主義的反省中,我們更多地看到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給人類的生存帶來的危害和弊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由于過分高揚了主體性和人類中心主義,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理解為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無限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平衡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地球正變得越來越不適合人類生存。后現代主義思考的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所導致的種種問題與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資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危機問題極為相近。在當前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一方面要借鑒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與教訓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少走彎路,同時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趨利避害,既參與經濟全球化,又堅持獨立自主,在和平共處的前提下實現“共贏”。
(三)后現代主義對“理性至上”、“科學萬能”的批判,有助于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重新審視理性和科學技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后現代主義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在于它把人的理性、知識以及由此帶來的金錢、財富的價值推向了極端,結果把從“上帝的奴仆”中解放出來的人重新淪為理性的工具。西方現代化帶來了物質文明的昌盛,卻沒有帶來人的真正幸福。相反,人喪失了個性,成為理性、金錢的奴仆,成為失去批判能力的“單向度的人”。這些都警示我們: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科學,雖然是我國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但決不是唯一的任務。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外,還應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后現代主義對“理性至上”和“科學主義的”批判,對我國在現代化中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積極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強調人和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四位一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建設還剛剛起步,既需要科學的現代化理論指導,也需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因此,發(fā)掘后現代主義對我國現代化的正面影響,推動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是研究后現代主義相關問題的當務之急。當然,后現代主義對中國現代化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作為理論工作者必須以客觀、清醒的態(tài)度和嚴肅的責任感來研究、對待后現代主義思潮。
[參考文獻]
[1]轉引自黃平.從現代性到第三條道路[J] .社會學研究,2000(3).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