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長度是機體衰老的指標。冠狀動脈鈣化(CAC)可作為衡量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指標。既往研究認為較短的白細胞端粒與CAC存在相關性,較短的端粒亦被認為與久坐、體重超標等不良生活方式相關。然而,健康生活行為方式的干預是否能對端粒長度與CAC之間的這種關系產生影響,目前尚不清楚。
近日,美國的Diaz VA等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選取了318名年齡在40~64歲之間、既往無冠心病、卒中、糖尿病或惡性腫瘤病史,食用大量水果和蔬菜,較少肉類,體育鍛煉,有健康的體質量和社會福利的居民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健康的生活行為是否減弱短端粒與CAC之間的相關度。依據(jù)白細胞端粒長度將研究對象分為短端粒組和長端粒組。兩組間的年齡、性別、種族、Framingham風險評分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短端粒組較長端粒組的CAC發(fā)生率顯著升高(47%vs 23%,P<0.01)。在較高的社會福利,較低的肉類食物,較多的水果和蔬菜居民組短端粒和CAC的關聯(lián)度降低。短端粒及其特征與長端粒及其特征相比并無明顯不同。相反,具有短端粒和不良生活方式者明顯增加了CAC的危險,其中,較少食水果蔬菜者(OR3.30,95%CI 1.61~6.75),攝入肉類較多者(OR 3.33,95%CI 1.54~7.20),社會福利較低者(OR 2.58,95%CI 1.24~5.37)。再依據(jù)性別分層分析,男性亞組可得到類似的結果(61%vs 28%,P<0.01);而女性亞組差異卻無統(tǒng)計學意義(31%vs 19%,P=0.08)。只有食用較多的水果和蔬菜者降低短端粒和CAC的關聯(lián)。
總之,此項研究結果提示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可減弱短端粒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評估指標采用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