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賢,周志敏,孫文英,陳玉翠,馬學華
(黑龍江省大慶市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3111)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復期。瘥后如調攝不當,極易引起復發(fā)。《傷寒論》中所謂的食復和勞復,就是由于調護不當而引起的疾病復發(fā)。因此,對于疾病初愈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確調理飲食,重視其臟腑功能的恢復和情志調護,配合康復訓練,使疾病不再復發(fā),達到康復的目的。
養(yǎng)生護理要遵循“形神兼養(yǎng)”的原則,中醫(yī)養(yǎng)神采用養(yǎng)形調神,以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來調和瘥后機體陰陽氣血的運行,促進身體康復。在實施中,把調攝精神與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中醫(yī)護理原則相結合,制定出康復護理計劃。
綜合護理原則主要是針對瘥后不同的證候進行綜合施護,遵循急則護標、緩則護本的原則,根據輕重、緩急、病程長短等不同情況,制定康復護理計劃。
整體護理原則是以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整體觀念為基礎,對康復對象進行身心全面的護理。
1.3.1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護理:中醫(y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整體,瘥后康復護理必須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
給予患者適當的護理。
1.3.2 適應社會環(huán)境護理:中醫(yī)學認為,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整體,護士應對瘥后康復對象的社會環(huán)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情志護理。
1.3.3 注重身、心全方面護理: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對瘥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時,不僅要仔細觀察患者的五官、形體、舌脈等外在變化,以了解和判斷臟腑的功能變化,而且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志變化,以擬定出相應的康復護理措施。
1.4.1 因人施護:護理時要根據瘥后患者的身體素質、行為習慣、病情輕重、殘疾程度、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
1.4.2 因證施護:根據瘥后康復對象所患病證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護:主要是指康復對象在瘥后的不同時期,應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以適應不同階段的護理要求。
辨證施護是中醫(yī)護理的基本特點,中醫(yī)康復學常用的辨證方法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采用氣血津液辨證和臟腑辨證的方法,以確定證候。根據康復護理對象、康復目的制定康復護理措施及施護內容進行辨證施護。
2.1.1 康復目的:恢復老年人腦力功能。
2.1.2 康復措施:飲食療法、心理療法、作業(yè)療法。
2.1.3 施護內容:飲食護理、情志護理。
2.2.1 康復目的:減輕癥狀、恢復功能。
2.2.2 康復措施:功能訓練、情志心理療法。
2.2.3 施護內容:指導功能訓練、情志護理。
2.3.1 康復目的:恢復心神功能。
2.3.2 康復措施:娛樂療法、體育療法、情志心理療法。
2.3.3 施護內容:指導娛樂療法、體育療法、情志護理。
2.4.1 康復目的:恢復臟腑功能。
2.4.2 康復措施:飲食療法、氣功、針灸、中藥治療。
2.4.3 施護內容:指導氣功、飲食護理、服藥護理[1]。
傳統(tǒng)康復護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規(guī)護理方法之外,還應在起居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以及運動護理方面突出康復期護理特點。
起居護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復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必須保持安靜整潔,養(yǎng)成良好的、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使患者心情舒暢,安心養(yǎng)病。
中醫(yī)飲食康復護理的原則是以食代藥,食藥并重,強調以合理的飲食調養(yǎng)配合疾病的治療,促進瘥后機體早日康復。
心理康復護理是通過治神、調神、護神、醫(yī)心等治療與護理手段,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訓練的一種方法。
運動康復護理法是對康復患者的行走、活動的護理,應按照康復治療的規(guī)程進行。要合理安排休息與運動,掌握動靜結合的原則,做適當的運動健身,對康復功能訓練進行指導與護理[2]。
對康復患者的功能訓練,要根據病證或傷殘情況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護士要指導和配合功能訓練,使患者盡快能夠生活自理,獲得勞動的能力,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為了使傷殘人員盡快獨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復期就應進行生活能力的訓練,如起床、穿衣、洗臉、漱口、吃飯、解大小便等。
在對瘥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中,筆者運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理論,配合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和養(yǎng)生方法,以減輕疾病損傷帶來的后果;使瘥后機體功能和精神情志盡量恢復到患病前的健康狀態(tài),并防止疾病再次復發(fā);使瘥后患者能夠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去。
[1]付艷濤.實用中西醫(yī)護理學[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6.
[2]劉茂祥.神經內科常見病的中西醫(yī)診療[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馮運華.中醫(yī)護理優(yōu)勢與展望[J].護理學雜志,2003,18(4):320,F003.
[4]徐筱莉,陳繼根,王麗萍.七情致病及中醫(yī)情志護理[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5(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