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子
Mary,一個澳大利亞小女孩,無聊時閑翻電話黃頁,隨手找到一個地址寫信過去,還好心地附上巧克力。碰巧收信的美國大叔Max也是巧克力愛好者,兩人迅速找到更多共同話題,一寫就是20年。
在我看來,Mary的人生未免太悲慘了些:從小額頭上長著難看的胎記,處處受同學(xué)譏諷;父親在她年幼時忙于工作無心顧家,終于等到退休又不慎失足意外死亡;母親酗酒過度誤服毒藥跟著離世;終于與暗戀已久的心上人結(jié)婚,對方卻跟新西蘭筆友私奔了……
誰知Max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兒去,孤獨、自閉、脆弱、敏感,童年家庭不幸,長大也從未感受過友情的溫暖,好不容易幸運地中了次樂透大獎,除了買一屋子巧克力之外也不知道怎么花……人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卻原來,不幸也可以如此相似。不過是換了時間、地點和性別,Mary的人生與幾十年前Max的幾無差異。
兩個孤獨的M偶然相遇,難免撞出璀璨的火花。他們將對方引為知己,互訴生活中各種遭遇和難為外人道來的心情。生活變得如此輕易,那些苦痛、尷尬、含蓄、自憐,一切都可簡化為寫信、寄出、等待、閱讀、再寫信的循環(huán)。他們終于因著幾張輕飄飄的紙張,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一絲自我的存在感。
然而失敗的人生是禁不住拷問的。在小Mary不斷拋出諸如“你有幾個朋友?”“愛情是什么?”“你結(jié)婚了嗎?”的問題時,Max終于抵抗不住對前半生灰色經(jīng)歷的回憶和畏懼,蜷縮于墻角板凳上瑟瑟發(fā)抖的老辦法再也沒法緩解他的壓力,最終他不得不進入精神病院療養(yǎng)度日。
Mary在這段經(jīng)歷的啟發(fā)下,決心研究如Max一樣活在失敗陰影下的人們,找出他們的病因及最佳解決辦法。她順利拿出成果,出書、簽售,以素未謀面的好朋友作為剖析病例。Max深感自己被利用和被背叛,自此斷絕了與小筆友的聯(lián)系。人生剛剛有起色的Mary大為受挫,自此酗酒、消沉、得過且過,兩段人生又一次走上相仿的軌跡。
接下來的冰釋前嫌、重歸于好并不難猜到,電影的結(jié)局算不上幸福美好,但總歸回到了正常人生的安寧。故事本就簡單得沒什么高潮,就如同它采取的黏土動畫形式,看上去那么質(zhì)樸、笨拙、平凡,但其中卻包含著同樣平凡的我們一眼就可辨認出的溫暖。
或許,最溫暖的當數(shù)片頭那幾個常見的字,“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據(jù)說這是導(dǎo)演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20年的書信情誼陪伴著一個女孩子的成長,這樣浪漫而不可期許的情節(jié)居然是真的,這本身已是大大的鼓勵了。
(傅寧摘自《新民周刊》2009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