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 管方方
一個法國攝影師的中國眼睛
文|《小康》記者 管方方
馬克·呂布來到了當時鐵桶一般封閉的中國,他帶著西方人接觸異域文化的新鮮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訴我們,原來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擺好姿勢,他讓我們眼前一亮
馬克·呂布
1957年去延安時,他拍下一張照片,主角是毛澤東的那張床;1965年,他再次來到中國,拍下中國民眾在天安門前抗議美國介入越南戰(zhàn)爭;1992年,他將鏡頭對準《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傳畫,拍下腳手架上一名工人為畫像著色;1994年,他拍下深圳建議人們購買股票的廣告,下面是撐傘路過的行人,廣告板上的金幣則像雨點般落在木質(zhì)人行道上……
他看過黃浦江上的風帆,登過8次黃山,對北京全聚德的方位了如指掌,但他卻始終不會講中文。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和許多 “年輕的”中國攝影家成為忘年交,并被后者送了個可愛外號“老馬克”。
關(guān)于“老馬克”,眾所周知的經(jīng)歷是:1923年,一個叫做馬克·呂布的男孩出生于法國里昂,14歲時他從父親那里獲得一臺柯達相機,從此便走上攝影之路。
上世紀50年代,身處巴黎的馬克·呂布得到攝影大師卡蒂?!げ剂兴傻馁p識,在其幫助下加入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在瑪格南的一眾攝影師中,他是與亞洲一直保持密切關(guān)系的一位——1955年他駕車6個月從巴黎經(jīng)土耳其至印度。在印度呆上一年后,他來到中國,此后往返中國達20次之多。
馬克·呂布最近一次訪問中國,是2010年3月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個人攝影回顧展。北京,是其展出的第二站。
鞍山.1957
北京琉璃廠.1965
北京.1957
這場展覽名為《直覺的瞬息》?!八蚕ⅰ边@個概念來自布列松?!榜R克·呂布師承布列松,布列松是‘決定性瞬間’理論的提出者。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照片從緊張到達最高潮,然后開始松弛的一剎那。他們主張的是,照片就應(yīng)該如實記錄,而非擺拍?!敝麛z影記者唐師曾這樣對本刊說。
馬克·呂布無疑是個“瞬息”大師。首先,他選擇了最適合表現(xiàn)“瞬息”的工具。馬克在傳記中稱自己是個害羞寡言的人,懼怕與人交往,一度逃避生活。他用以與周遭發(fā)生關(guān)系的工具,是一只1984年產(chǎn)的萊卡M6相機。
在唐師曾看來,“萊卡M系列不帶反光、單鏡頭、很小、黑機身,這些外部構(gòu)成使得它能最小限度地打擾被拍攝者?!币蚨?,那些“決定性瞬間”也就更為真實地被記錄下來。
比如1957年,馬克·呂布在從香港到廣州的火車上,拍下了關(guān)于中國的第一張照片,對象是一名身著黑青色中式衣褲的女人。馬克為照片添加的注釋是:“體面而端莊的女農(nóng)民?!?/p>
在本次北京展覽中,與“廣州火車上的中國女人”并排擺放的,還有1958年東京火車上睡著的日本女人,素衣、細眉、微微凌亂的卷發(fā);1971年上海芭蕾學校的女學生,白襯衣、長辮子、胸前別著革命徽章;1958年東京百貨公司里掩嘴而笑的優(yōu)雅婦女;1971年加爾各答難民營里哺乳的印度婦女,眼神平靜又孤獨,裸露的乳房泛著暗色的光……
“我到處去看,我熱愛那些美麗的臉,熱愛奇異而無垠的風光?!瘪R克·呂布數(shù)次強調(diào)自己不打算成為那種“獻身政治事業(yè)”的攝影師,“我更像一個四處漫步的流浪者,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在天地間慢慢游蕩?!?/p>
“與他同時代的其他攝影師,比如羅伯特·卡帕或尤金·史密斯比起來,馬克·呂布可能性格沒有那么強悍。他并不是直接沖到戰(zhàn)爭和流血最前線的那種攝影師?!?唐師曾說。
對觀看和拍攝暴力心懷抵觸,使得馬克·呂布曾在面對處決被俘虜?shù)目植婪肿訒r,不是舉起相機,而是合上鏡頭跑去找來印度官員求助。身為一名瑪格南攝影師,馬克·呂布更傾向于捕捉生活中幽微、細致的點滴,表現(xiàn)政治或文化的本質(zhì)。
馬克·呂布的成名作是那張《埃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他在自傳里這樣記錄:“布列松給了我一個傳統(tǒng)的取景器,當時我剛到巴黎。我在相機里塞了一卷底片,就跑到埃菲爾鐵塔那里溜達——真是個貨真價實的外地人!我看到一群握著刷子的油漆工,與其說他們是刷漆工,還不如說更像雜技演員。我特別害羞,不敢上前同他們說話。正當我試著構(gòu)圖的時候,一個工人突然頭朝下出現(xiàn)在我的取景器里。后來我把小樣拿給羅伯特·卡帕看,他圈出一張,然后賣給了《生活》雜志。這就是我第一張發(fā)表的引以為豪的作品?!?/p>
“馬克·呂布是最早一批接觸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攝影評論家李媚女士說:“他的作品告訴了當年的中國人,一種不同的觀看身邊生活的方式,從此中國攝影家開始將鏡頭對準日常生活,而從前我們不是這樣?!崩蠲脑鴦?chuàng)辦和主編深刻影響中國攝影史的雜志《現(xiàn)代攝影》。1989年第二期的《現(xiàn)代攝影》上,以大篇幅將馬克·呂布第一次介紹給中國攝影人。
馬克·呂布來到中國、記錄中國,其最大的意義,在著名攝影評論人和策展人鮑昆看來,是“他來到了當時鐵桶一般封閉的中國,他帶著西方人接觸異域文化的新鮮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訴我們,原來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擺好姿勢,原來照片可以這么拍,他讓我們眼前一亮?!?/p>
關(guān)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紀實攝影的蒼白無力,李媚用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加以說明。“1976年唐山地震時,攝影家林永惠是現(xiàn)場唯一的見證人,受到當時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觀念的制約,攝影家沒有將鏡頭對準一幕幕災(zāi)難場面,而只是拍下了符合宣傳口徑的畫面,結(jié)果,他錯過了一個歷史性的機會,而中國攝影則給歷史留下了永遠的空白?!?/p>
上海.2002
深圳.1992
沈陽.1965
于是,到了對攝影價值重新思考的1980年代,攝影家們開始試著掂量中國影像事業(yè)的遺憾,他們自然而然將目光鎖定在西方,鎖定在“老朋友”法國人馬克·呂布身上。
馬克·呂布抓拍過毛澤東和周恩來、拍過北京街道上三個手臂交勾著并行的女孩、拍過1957年擁擠的上海大街、拍過1965年端著木槍的沈陽少年、拍過街頭藝人表演“胸口碎大石”、拍過煙囪旁舉手示意的主席雕像、拍過解放初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沒落貴族。在恰當?shù)臅r間、恰當?shù)牡攸c,他掀動快門,為中國人留下了我們剛好經(jīng)歷過的時光。
在鮑昆看來,馬克·呂布的照片之所以一次次打動中國人,更多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因為那些照片記下了 “歷史上或生活中讓我們心里顫動的事物”?!暗R克·呂布并不是他所處時代最具典型性的攝影家。作為一個西方人,猛一下進入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東方國家,那種強烈的差異和撞擊太明顯了,如同城市人剛進入一個陌生的鄉(xiāng)村,也會猛摁快門一樣,并且視角獨特?!滨U昆說道。
馬克·呂布對上海情有獨鐘,1992年和2002年的中國之旅中他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上海的照片,它們被以對比的方式呈現(xiàn)在此次《直覺的瞬息》影展中。其中包括1993年上海街頭的時髦少婦、堅固龐大現(xiàn)代的楊浦大橋、人頭挨人頭的節(jié)假日商場、傍晚時分穿著睡衣在弄堂里聊天的市民、鋪天蓋地的街頭廣告畫、巨幅可口可樂標志和外灘時尚餐廳……事隔幾十年后,一度認為已經(jīng)拍夠中國的馬克·呂布,重新發(fā)現(xiàn)了正經(jīng)歷巨變的中國的攝影價值。這不再是那個神秘莫測的中國,這里演進的關(guān)于現(xiàn)代化的一切都似曾相識,同時又充滿獨特的東方矛盾,一些質(zhì)樸的東西正在消失但并未殆盡,演變成另一些奇特的沖突表現(xiàn)體。
不可否認,馬克·呂布用自己的鏡頭為我們呈現(xiàn)了50多年來發(fā)展中的中國。但針對馬克這些近期照片的分量,攝影評論人鮑昆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西方攝影家拍中國,從前的優(yōu)勢叫做‘陌生的眼睛’,畢竟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是將題材和目光放在所謂‘宏大敘事’上,我們不關(guān)注身邊小事。但在攝影極為普及和常識一步步得到回歸的當下,這種‘陌生眼睛’的優(yōu)勢或許已不再明顯?!?/p>
因此在鮑昆看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必過度闡釋。理性思考,才能更為客觀。
過度闡釋的問題,同樣出現(xiàn)在對攝影大師們職業(yè)行為的解讀上。
某種程度上,出于對旅行的熱愛和對神秘地域的向往,使得馬克·呂布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東南亞國家及北非的照片。于是,人們總喜歡將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照片找出某種關(guān)聯(lián),試圖牽引出不同宗教文化在人們生活里的烙印。
“我想馬克·呂布用‘直覺’二字是恰當?shù)?,這只是攝影家的直覺。但你不能提升到一個什么高度,否則就太奇怪了。”唐師曾說道。
至于鮑昆則覺得,“在看待馬克·呂布時,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所有過度闡釋回歸常識——無論他本身是不是一個具有強烈關(guān)懷意識的人,他的確一次次來到中國,他的職業(yè)使命使他恰好留下了關(guān)于中國的珍貴影像,那個年代我們都經(jīng)歷過這些影像,卻見怪不怪,僅這一點,中國人也需要感謝馬克·呂布先生?!?/p>
責編 羅嶼 LuoYu77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