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詩人薩拉·蒂斯戴爾是位情感內斂,為人低調,隱遁于紐約鬧市的一位詩人。她的詩歌和她本人一樣,含蓄隱深。通過其一首小詩《像大麥彎彎》感受詩人的“隱”和其詩歌的“隱”帶給讀者的美感。
關鍵詞 薩拉·蒂斯戴 詩歌 《像大麥彎彎》
薩拉·蒂斯戴爾(Sara Teasdale1884-1933)是美國著名抒情詩人,她的作品于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直至整個20年代。紅透了整個美國,她是第一位獲得哥倫比亞詩歌獎(即后來的普利茨詩歌獎)的詩人,也深受和她同時代的詩人,如葉芝,羅伯特·弗羅斯特等人的好評。
在其有生之年,蒂斯戴爾陸續(xù)出版了《給杜斯的十四行詩及其它》(Sonnets 10Duse and Other Poems,1907),《特洛伊的海倫及其它》(Helen of Troy and OtherPoems,1911),《奔流入海的河》(Rive rsto the Sea,1915),《戀曲》Love Songs,1917),《火焰與陰影》(Flame and Shadow1920),《月亮的陰面》(Da rk of the Moon,1926),《奇異的勝利》(St range Victor,1933)。以及出版于她辭世后的《心之鏡一薩拉蒂斯戴爾詩選》(Mirror of the Heart:Poems of Sara TeasdaIe,1984)。其中最為著稱的是出版于1917年的《戀曲》。
蒂斯戴爾一生擁有很多愛。有來自父母兄長姊妹的親情,有來自瑪麗安娜·穆爾(MarlanneMoor)、杰西·瑞汀豪斯(JessieRittenhouse)?,敻覃愄亍た伎肆?MargaretConklin),約翰·豪爾·威爾洛克(John HallWheelock),維切爾·林賽(VacheI Undsay)等人的友情,還有丈夫歐內斯特·菲爾辛格(Emst Filsinger)忠貞不渝的愛情。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位如此受人愛戴且擁有成功事業(yè)和美滿家庭的女詩人,卻在盛年選擇了自殺。她自殺的消息成為第二天美國各大報紙的頭條,人們?yōu)槭ミ@位靈秀的詩人而震驚、惋惜??v觀她短短的一生,猶如她的作品,含蓄,隱深,謙遜,謹慎,如一支深谷幽蘭,默默綻放,幽香淺淺。她的隱,兼享隱之靜柔、隱之熱烈,用她自己的話說,有著“火焰般的安詳”。
蒂斯戴爾的詩歌《像大麥彎彎》,有著她詩作一貫的風格:簡樸,平實無華。這首詩借用海邊洼地迎著烈風的大麥的形象,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柔弱卻不屈服的生命,一種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而這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下面我們透過這首詩歌來看蒂斯戴爾的“隱”和她詩歌中的“隱”帶給我們的美感。
一、嬌弱背后的柔韌與堅強
蒂斯戴爾本人從小身體柔弱,在富足的家庭里像個水晶娃娃般被保護著,成年后依然時不時地病倒。嬌弱的身體使得她的性格更加敏感,細膩。也正是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她敏感的性格成就了她的詩歌才華。海邊洼地的大麥與烈風無休止的抗爭形象,正是詩人以孱弱的身體堅持生命與創(chuàng)作的寫照。
然而大麥的堅韌,并非錚錚鐵骨的剛強,而是細弱、柔韌的堅強。細細的麥稈,在烈風中彎腰(bending),但總會昂起頭(risingaga’m)。而詩歌中的“我”也要從傷悲和痛苦中奮起(r‘ise from pa’re),而且要輕柔地(softly),日日夜夜地(day long,night long)歌唱。如此不動聲色的執(zhí)著,展現(xiàn)出一種女性柔和而又柔韌。
二、樂觀背后的悲觀與憂傷
乍看這首《像大麥彎彎》,一種堅強樂觀的精神貫穿著詩歌首尾。被風吹彎的大麥在風中“一次次的昂首”(rising again),而且歌唱不停(singing,ceaseless),詩歌中的“我”也是一副樂天的形象出現(xiàn),不屈地(unbroken)從痛苦中奮起(Rlse frompain),并且樂觀地歌唱,把痛苦化解為歌聲(change my sorrow irite song)——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旨在對痛苦和命運實現(xiàn)超越?!按篼湉潖潯?like barley bending)及“我要”(so would I)接連出現(xiàn)兩次,仿佛“我”正在喃喃自語要下定決心。讓人聽到一個柔弱卻堅定的聲音。
然而,這種樂觀,卻深深地根植于一種悲觀、憂傷的情緒之上。雖說疾風知勁草,但海邊的烈風卻更為猛烈和強勁。ha rd wind不同于strong wind。hard一詞除了有猛烈之意以外,還含有殘酷,冷酷無情,困苦,苦悶悲傷的含義。這里的海風。讓“大麥”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折磨,更有內心的悲苦。正如若水在其文章中的分析,海風的猛烈也許只是一時的逆境,然而海邊的洼地(Iowfields by the sea)卻帶有命運的悲哀,不能更改。生命之根一旦立足于一片土壤,就再也不可能去改變地方,落入山野便用在荒野,落入沃土便永在沃土,從發(fā)芽直至生命結束不可能在離開。而這片在海邊洼地的大麥,從種子落下的一刻開始開始,便注定要一生忍受苦澀又猛烈的海風的折磨。在這里我們能看到詩人精神深處隱藏的憂傷,卑微的生命在強大的命運困境中的悲涼。而這些情緒卻被詩歌表面洋溢的樂觀情緒燦爛地遮掩。
三、意象背后的自我
這無奈卻又堅韌、生長在海邊洼地。面對困境依然昂首歌唱的大麥形象背后,隱藏著詩人自己。孱弱的身體敏感的性格。讓蒂斯戴爾對命運充滿了質疑和悲觀。她曾在自己的一首詩里說自己“我是一朵花,盛開在這般悲苦的世界”(陳敏,30),盡管衣蒂斯戴爾食豐足,也不用為生計奔波,更沒有普通家庭女性為家務纏繞的煩惱,又盡情享用著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滋潤,如此在外人看來童話一般的生活。在蒂斯戴爾眼里的世界卻是這般悲苦。然而她卻在自己內心悲苦的世界里頑強抗爭著,接受愛也給予愛,更用詩歌表達愛的美好,和對愛的敬拜。她的詩集《戀曲》(Love Song)就是她對愛的種種體驗和思考。而這些過程中的詩人自己,也許就是她詩歌中的大麥的形象,雖然悲苦。卻依舊昂首歌唱。蒂斯戴爾生活自律,感情自制,自我封閉。詩人自己雖然身在紐約,卻深居簡出,把自己隱遁在鬧市之中。雖然深受讀者喜愛,她卻極少接受媒體參訪,不愿意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就像一支幽蘭。綻放無聲,淺香陣陣。然而,《像大麥彎彎》中詩人極為贊賞肯定并要學習的樂觀堅強的大麥形象,最終沒有支撐著詩人到生命的盡頭。1929年詩人固執(zhí)地和相愛的丈夫離婚,離群索居,并于1933年在自己的公寓服用過量安眠藥自殺,享年49歲。最后還是海邊大麥形象背后的憂傷戰(zhàn)勝了詩歌表面的樂觀和堅強。
這首詩歌里大麥的嬌弱形象背后隱藏著堅韌,字面的樂觀背后隱藏著憂傷,而大麥意象的深層有著詩人自己的影子,一個獨自在內心的悲苦中掙扎的女子。這首短小的詩歌的字面給我們力量,而詩歌背后的女子,惹我們憐愛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