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錢幣收藏愛好者轉(zhuǎn)讓給筆者一枚“地不愛寶”吉語錢(見圖)。此錢為傳世品,雖經(jīng)多人隨身攜帶和撫摸,錢面、錢背磨損嚴(yán)重,但文字、圖案還算清楚,而且保存完好,老舊包漿也自然。
“地不愛寶”,原本出于孔子《禮記》中,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椒?!边@里的“愛”,可以作為“暗”或者“蔓”來解釋,是不吝惜、不能遮蔽的意思。后來,人們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天不愛寶,萬象昭回;地不愛寶,萬物倚錯”的論述,意思是說,青青蒼天,不吝嗇自己的珍寶,所以讓萬種星景宿象在天空中放射著光芒,不停地運(yùn)轉(zhuǎn);厚厚大地,不吝嗇自己的珍寶,所以讓萬種奇物異類在地面上呈現(xiàn)著錦繡,不停地繁衍。而這枚吉語錢,就是用“地不愛寶”四字作為錢文制作的,是一枚含意深刻、別有情趣的吉語錢。
該“地不愛寶”吉語錢,用黃銅制作,錢徑為5.2厘米,厚為0.2厘米,重為33.2克。錢面邊廓較寬,為0.4厘米,穿廓較窄,為0.1厘米,方穿的直徑為1.2厘米。錢文為“地不愛寶”四字,上下右左直讀,楷書體,比較工整、規(guī)范。錢的背面為龍鳳圖案,穿上及穿左、穿右為龍圖,龍頭在左上方,龍尾從下至上在右側(cè),穿下為鳳圖,頭向左,尾在右,與龍相比,鳳嬌小。錢背的邊廓比錢面窄,僅寬0.2厘米。
從錢文圖案、制作工藝、包漿和磨損等情況分析,該錢應(yīng)為清中期鑄造。由于難得一見,故具有一定的研究、收藏和經(jīng)濟(jì)價(jià)值。
(責(zé)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