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金蘭
多多有了一輛嶄新的電動車,吸引了好幾個鄰居的孩子都想親手玩一玩。這可急壞了多多,兩手緊緊抱著電動車,連聲喊叫:“不行,這是我的,我的!”小伙伴們都失望地回家向各自的媽媽“告狀”,多多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小氣鬼”。
形形色色的“小氣鬼”
其實,像多多這樣的“小氣鬼”可多了,試看你周圍的兩三歲小寶寶,有幾個不是“多多第二”?“小氣”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形形色色:
★食物不肯給別人吃。比如,某個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餅干,你若將手伸過去: “給叔叔一塊好嗎,”回答肯定是“不”。
★玩具不愿別人玩。家里來了小客人,當你要求孩子將玩具讓給小客人玩,往往遭到反對。甚至小客人摸什么,孩子就將什么拿走。
★獨“占”媽媽。不讓媽媽抱別的孩子。否則就生氣,或者大哭大鬧。
★受不得委屈。小伙伴不小心踩臟了他的鞋,他會馬上翻臉:“不和你玩了。”
★看到別人家喜歡的東西,哭鬧著要把它拿回家,據(jù)為己有。
孩子中這類“小氣”行為實在太多太多,舉不勝舉。除了上述的諸多典型例子外, “小氣”的寶寶大多還具有以下特點:做事愛講條件;缺乏同情心;適應能力較差;嫉妒心強;做事比較猶豫,缺乏果斷性等。
“小氣鬼”的內(nèi)外因
那么,天真無邪的小寶寶為什么成了“小氣鬼”呢?原因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內(nèi)外兩方面因素。
從內(nèi)因看,關鍵是與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關。奧妙在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其心理狀態(tài)具有“自我中心性”,基本上是從自我出發(fā)來觀察世界,受限干“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還沒有能力考慮別人,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父母多有這樣的感受:八九個月大的孩子都比較“大方”,常能將好吃的東西或好的玩具“慷慨地”拿給大人或小朋友,可到了1歲以后,卻一反常態(tài),變得特別“吝嗇”與“自私”。其實,這是錯怪孩子了。因為不滿周歲的嬰兒還不知道某一樣東西只屬于某一個人,他們沒有物品歸誰所有的概念。周歲以后則不然了,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懂得區(qū)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對自己的衣帽、玩具、食物都能認識了,因而不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 “我的”便成了他們的一句“口頭禪”,這是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特征的正常表現(xiàn)。故周歲內(nèi)的慷慨行為與“大方”并無太大關系,周歲以后尤其是兩三歲期間的“小氣”也與大人的自私不能等同,僅僅是這個年齡段獨有的一段心理“小插曲”而已。要知道,孩子把東西都看成自己的并不表明他自私,而是一個學習新知識的信號,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權”這個概念,才能開始慢慢學習與他人分享。
至于外因方面,則多與家庭環(huán)境、家教方式、人際交往等有關。比如家庭成員的“小氣”行為與不良教育的影響;父母過于溺愛孩子,使孩子養(yǎng)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行為習慣;孩子缺乏交往,沒有機會體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未能
“小氣鬼”巧改造
如何看待與應對孩子的小氣行為呢々剛才已經(jīng)說過,這只是孩子兩三歲期間的一段心理“小插曲”,一般在3歲以后會隨著心智情感的發(fā)展與成長,逐漸變得大氣起來。當然,必要的家教措施也要跟上,不能讓這種思維方式發(fā)展與蔓延,否則孩子日后可能變成一個真正自私的人,而自私的人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即使他智商再高、能力再強,也是難有作為的。因此,父母可從以下幾方面給孩子以具體的幫助:
創(chuàng)造條件讓寶寶結交朋友,多與小伙伴玩耍,尤其是多與大方的孩子交往,并有意識地引導他學習分享。如鼓勵他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和心愛的東西主動拿給小伙伴玩和看。當孩子真的這樣做了時,你應給予表揚與獎勵。讓他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以促進其慷慨行為進步發(fā)展。
用講故事、看畫冊等方式向孩子灌輸與人分享的意識。切不要用開玩笑的形式或語言嚇唬孩子,比如“你不乖,媽媽不要你了”,或者“以后不給你買好吃好玩的了”等。
教孩子嘗試換位思考,啟發(fā)孩子體會他人心情。比如,多多不讓小伙伴碰他的電動汽車,大人不妨這樣啟發(fā)式地問他:“多多,玩不到這個玩具難受嗎?那你不準李阿姨家的橋橋玩,橋橋是不是也難受呢?”讓孩子體驗對方的情感和需要,出自內(nèi)心地愿意和對方共享。
家庭成員樹立榜樣。特別是父母對孩子有著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力,故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在家里上敬老,下讓小,夫妻之間不要斤斤計較;鄰居家來借東西時,應熱情地借給人家;主動把好吃的東西拿出來與人共享等。
盡量為寶寶提供練習分享的機會,并加以正確引導。如買回來的糖果不要全部給孩子吃,要讓他親自把糖果分給家庭成員,與家人共享;或有意識地買一些需要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的玩具,讓他體驗共同游戲的樂趣。當然,也不妨允許孩子有一點保留的空間,比如某些特殊玩具可以不給小伙伴玩耍,讓他更容易獲得心理上的輕松感與滿足感。
汪玉珍,女,四川省達州衛(wèi)生學校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