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由青年戲劇導演黃盈執(zhí)導的《馬前馬前》在重張的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上演,揭開了09’國話之秋演出季暨青年戲劇人PK營的序幕。
“馬前”這部戲選取了元、明、清及建國初期四個時間點,以小人物的視角記錄了北京城的歷史變遷。四段故事的主人公都叫馬前,且都伴有一段或悲或喜的愛情故事作點綴。其實我認為四段愛情故事都是悲劇才好,這樣才能在整部話劇歡樂的大氣氛中將觀眾的情緒收回來,冷卻下去。但是作為編劇的安瑩認為觀眾還是更喜歡看大團圓結(jié)局。
由于這一次在國家話劇院小劇場可以由著性兒折騰,所以黃盈也玩得很開,第一幕明朝的時候,劇場中間是一道小小的人工水渠,被演員們當成什剎海的所在,觀眾就分坐兩邊;到了明朝,觀眾還要配合演員玩遷都,所有人拉著鐵鏈子轉(zhuǎn)了半場,還要抱著自己的座位。清朝末期,因為是亂世,干脆所有人都站在舞臺中央,一會看義和團,一會拜見慈禧,跟著演員們跑來跑去。解放后,北京城大規(guī)模拆除古建筑,觀眾們就圍成一圈,扮演將被拆除的城墻。
這樣熱鬧的四場戲演下來,100分鐘的時間有些不夠。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黃盈就犧牲了對文本部分的精雕細琢,于是造成了一個嚴重問題:整場演出顯得輕飄飄。我一向認為,話劇無論形式上多么花哨,人物的對白都是最重要的。像林兆華,一向是形式主義話劇的典范,他所選用的劇本基本都是厚重的名著,比如《哈姆雷特》、《理查三世》、《櫻桃園》、《故事新編》、《建筑大師》等等。這些出自文學名家的劇本在形式新穎的實驗手法下總能給人驚喜,可是一旦劇本改為國內(nèi)作家原創(chuàng),就相形見絀了,比如《刺客》、《廁所》、《或者還是死去》。當然,當今國內(nèi)確實沒有合格的劇作家,更沒有優(yōu)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