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是注定的,無論是熟人還是朋友、親屬,能保持用基本的做人道德準則待人,也就算“鐵哥兒們”了,不要指望人與人之間沒有隔膜。只要彼此的隔膜還不至于“像貓與狗的肢體語言那樣相反”,在我的眼里都不算“勢不兩立”。
至于生活中的熟人,大多也是一些彼此不崇拜、不認可、不關(guān)心、不交流,甚至都不嫉妒的“常態(tài)關(guān)系”。我們真的沒有興趣與更多的人溝通和交流,難怪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個讓自己感到“足矣”的知己才是沒隔膜的。
也許有人覺得我說的話過重了,那你搜索一下與自己沒隔膜的人,盤點一下你們的交往,看看能親密到什么程度。你就算與他“水深火熱”了,也不會是你說五八,他就說四十;你說雞蛋是樹上長的,他就說雞蛋上真是有個把兒;你信仰上帝,他就天天讀《圣經(jīng)》;你崇拜馬克思,他一生就研究《資本論》;你愛吃土豆燉茄子,他就愛吃茄子燉土豆。這樣沒隔膜的人有嗎?且不說人在認知上的差別、信仰上的不同,就是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盡管我們都處于同一文化的價值標準之下,那些大大小小的隔膜仍然消除不了。
個體生命之間的隔膜我們更沒有能力消除,不要相信你寬容、你仁善就能把你與他人之間的隔膜消除了,這是天真的想法。我們的寬容是我們包容了人性的差異,我們的仁善是我們理解了他人的毛病。就像每個人的生命基因中都攜帶著病原體一樣,沒有人是沒毛病的,我們自身的毛病就是我們與他人交往中的隔膜。鼻子敏感的人與有狐臭的人就有天然的隔膜;喜歡安靜的人就難與偏愛喧嘩的人結(jié)交成知己;守財奴就不會與慈善家達成財富觀念上的共識。
上述的隔膜,還不算人世間最大的隔膜,最讓人一生煩惱與痛苦的倒是人自身的隔膜。人自身的隔膜就是我們?nèi)烁衽c人性的自身分裂,這個分裂讓靈與肉永遠處于隔膜狀態(tài)。我們無限的欲望與有限的能力,我們幻想著的美好虛擬世界與掙扎著的殘酷現(xiàn)實生活,我們展現(xiàn)給他人的那個道德的形象與潛意識中自私、狹隘的自我,該有多大的隔膜!我們裝假時的虛偽,我們假裝時的卑瑣,都讓我們時時刻刻感到了自責??墒俏覀冇譀]有力量改變什么,甚至連自我救贖的能力都不具備,這樣的巨大內(nèi)心隔膜將伴隨我們一生。它就是人的潛意識為我們心靈免受傷害安裝的防火墻。人到了不同的年齡,具備了不同的地位,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與人的隔膜也會像變色龍那樣隨著季節(jié)與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著。
不要指望人類能收起自己的冷酷、猜疑和自以為是,對于他人的理性和寬容、理解與關(guān)愛,那是人類的理想。建造通天塔的美好愿望終究會有實現(xiàn)的一天。但道路是漫長的。
詩人顧城在《遠和近》中寫道: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這是對人與人之間隔膜的精彩寫照。
【原載2009年7月10日《銀
川晚報》】
插圖/善?惡?/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