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福
如果沒有未熄的戰(zhàn)火及特殊使命,或許他們不會分別達半個多世紀;如果沒有《老同志之友》刊登的文章牽線搭橋,或許他們今生今世不會再牽手相擁……
1948年秋,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在部隊機關有一對擔任著重要工作的青年男女隱秘地熱戀著。男的叫王忠,25歲,任野司管理科長;女的叫馬蘭,17歲,是指揮部制圖科最年輕的繪圖員。后來,他們隨部隊一起參加了解放南京的戰(zhàn)役。戰(zhàn)火硝煙,催生愛的種子。新中國成立,馬蘭繼續(xù)從事測繪工作,王忠也提升為某作戰(zhàn)部隊的副團長兼參謀長。他們用勤奮的工作,在不同崗位上比翼雙飛。兩人約定,要學文化、增技能,相依相偎,共筑愛巢……
然而,因王忠的一個戰(zhàn)友煞有介事的傳言,使馬蘭對王忠產(chǎn)生了誤解。此后,王忠?guī)状渭s馬蘭,她都故意躲避不見。1949年12月,王忠參加修建川藏公路及成渝鐵路工程。時間緊,軍令嚴,王忠未及向馬蘭辭別便匆匆出發(fā)。緊張的施工任務,讓王忠無暇顧及其他,而仍深陷誤解旋渦的馬蘭,含淚一連給王忠寫了4封絕交信,卻因部隊施工地址保密,而不知發(fā)往哪里。隨著兩相分隔及歲月流逝,后來他們各自都有了新的選擇。從此,各為人夫人妻,直至離休,天涯兩隔,音信皆無。
2003年夏,筆者以王忠為主人公寫了篇《干休所的“王教頭”》,刊登在當年第7期《老同志之友》上。當遠在西北的馬蘭讀到此文時,一下子愣住了!難道會是他嗎?再仔細看看雜志上面那個舞棍弄劍、笑容可掬的老人照片,她不得不確信,真的就是他!
馬蘭的眼睛模糊了,內心一陣痙攣掠過。此時馬蘭的老伴已于14年前去世了。十幾年來,不時有人給她介紹過后老伴,可她都沒動過心。手捧雜志,思緒翻滾:“50多年過去了,還和他聯(lián)系嗎?”心聲最終讓馬蘭鼓足勇氣,她打電話給《老同志之友》編輯部索要了王忠家的電話號碼。
這天早上,一個遠隔萬水千山的電話打進了王忠的家?!榜R蘭?”王忠十分驚愕,“難道你是西南軍區(qū)時的馬蘭?”“是呀!正是我呀!”馬蘭激動得聲音顫抖,說話間,已禁不住潸然淚下……
2005年3月,王忠的老伴不幸病逝。此后,兩位老人互相牽掛,常在電話中遙寄思念,但卻都恪守著“永遠是朋友”的互囑,思忖著把心里的那份深情的愛,埋在心底。不久,他們質樸的戀情,被家人和老戰(zhàn)友們知道了,大家都極力撮合他們重聚。
2006年10月,馬蘭像遠嫁的“新娘”,在兒女們的陪伴下,來到了沈陽。干休所所長帶著官兵十余人趕到車站“迎親”。沒有隆重的婚禮,但有濃厚的親情。王忠家里擺上一桌豐盛的美餐,雙方子女相聚站立,恭恭敬敬地給這兩位老人深深地鞠上一躬,齊聲喊出了:“媽媽,爸爸!”“爸爸,媽媽!”王忠和馬蘭異常激動,感慨萬分:“我們感謝兒女們!感謝干休所的領導!感謝《老同志之友》雜志!”
兩位老人忘情地享受著這份遲來的愛,他們共同走進照相館拍了合影,并莊重地在照片上題寫:“60年后,再牽手!”
(注:應受訪者要求,本文的王忠和馬蘭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