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正
捏“面人”又叫面塑藝術,是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藝術,在我國已傳承了數(shù)千年,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開始的面塑只是家庭主婦們用糯米粉,塑成果實模樣,以祈求吉祥、幸福。后來經(jīng)過藝人們的精心揣摸,才逐步發(fā)展到、用面粉加糯米粉及各種彩色顏料,捏制成各種人物、動物,一般多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如武松打虎、魯智深下山、豬八戒吃西瓜、濟公等,由于制作精巧,形象逼真,有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祭品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后來凡執(zhí)此業(yè)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這一傳說雖然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信仰。
今年60多歲的蔡伯,從小就跟隨父親及祖父走村串寨捏面公仔(公仔是粵港一帶對各種材質(zhì)的動物或者人物玩偶的叫法)養(yǎng)家糊口。蔡伯說,他的家族都是祖?zhèn)髯鲞@個的,說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一般不外傳,只能按祖訓或師訓傳給繼承人。
捏公仔講究手巧,但更要心巧。首先,學這門技藝的人要心平氣和,如果過于浮躁是學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和韌性,幾年甚至更久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據(jù)蔡伯介紹,在捏公仔時不能忽視每一個細節(jié),先取面粉,加入適量清水,拌成面團、煮熟,然后再用干凈毛巾或干凈布擠出一些水分,使面團保持一定的濕潤,涼凍后分別加入所需色素,拌成彩色面團,憑自己的想象,經(jīng)過搓、壓、捏、粘、貼、印等工序,將其組合成形,貼上支架再整形,有時候還要配上飾物,這樣做成的公仔才更加生動形象。
從業(yè)幾十年,蔡伯不但將這傳統(tǒng)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還無償為40名愛好者授課傳藝,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在家沒事做,兒子女兒長大了在外地工作,自己也得找點事做不是?”捏面愛好者張大媽就是其中一員,2年前當她看到蔡伯捏的面公仔就愛不釋手,決心一定要自己親手做幾個出來,于是加入了捏面授課班。如今,張大媽的手里,時不時會蹦出一個個精靈可愛的公仔來。
過境境遷,現(xiàn)在,孫悟空、豬八戒、七仙女等已經(jīng)不受城里的孩子們歡迎了,蔡伯在一些小朋友的要求下,轉捏如今最熱門的卡通形象,奧特曼、蠟筆小新等新的工仔相繼橫空出世。舊時的捏面藝人為謀生,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深受百姓喜愛。如今的老人們,通過捏“面人”,不但找回了兒時的快樂,還鍛煉了大腦和雙手,延緩衰老、增強體質(zhì),在快樂中達到了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