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將從兩方面來討論從文化的層面思考問題,一是為什么要討論這個題目;二是從我自己的所做——我的小說、隨筆,來談談我是怎么樣進行文化的思考的。
我屬于第一批知青作家,與張抗抗、葉辛在相同的時間開始進行寫作。所以一開始我們很自然地從對一些社會問題的關注開始寫作,相對而言,文化方面的考慮比較少。比如,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冬》在1979年出版,正是“傷痕文學”興起的時候,重點顯然是關心社會的熱點問題,那時候的熱點就是思想解放,反思“文革”。那個時期,無論是我還是盧新華他們的作品,都帶著強烈的生命熱情。這是一個時代所經歷過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把今天想講的一個結論先拿到前面來,這個結論就是:我們曾經非常習慣地從政治層面思考一切問題。
比較明顯的是在“文革”時期,我們思考所有的問題都是從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即便是談戀愛、結婚也習慣用政治的態(tài)度去對待。記得我聽過一個相聲就是這樣的,一男一女談戀愛,這個講一句語錄,那個講一句語錄,他們交談的過程就是互相講語錄的過程。再如,鄰里吵架肯定也是從政治層面上思考的,這個是什么出身,那個是什么階級,然后這個吵架含不含階級斗爭的內容。
當我們逐步進入市場經濟,現在社會上又有一種什么樣的習慣思考呢?我覺得更多的是從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層面上分析問題,通俗的一種說法就是文化到了邊緣化的程度,很認真地思考文化的問題或者是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各種問題,好像已經不時髦了。
我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呢?
我從一個知青作家開始,起初較多關注社會的各種問題。大概20世紀90年代,我比較自覺地轉向,開始從文化層面來思考文學的很多問題。并不是說我不再思考經濟、政治、科技,但是作為一個作家,更多地從文化的層面思考,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在20世紀90年代寫了三部長篇小說,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了知識分子和中國文化的命運,最近這幾年,我集中寫了一批文章(包括已經出版的《思維八卦》),也是從很多的方面去思考我們現實的文化問題。
但我比較明顯地感覺到文化的思考是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還是在前不久。2003年11月,我和幾個同事去美國訪問,目的是去推薦一套英文版的中國文化的書。二十多年來,我們把西方的大量圖書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但是中國文化、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在海外主流市場發(fā)行卻極少。我們想改變這個趨勢。在美國訪問時,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11月2日晚上我們到了紐約(3日就是美國大選見分曉的日期),第二天早上就去紐約一個超級書店推廣這套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版圖書,陪同我們的是一家美國大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個中文講得很好的美國人。在路上他突然問我:“你有沒有發(fā)現今天紐約的氣氛非常壓抑?”我說“為什么問這個問題?”他說:“大選盡管還沒有定論,但是結果已經比較清楚了,看來是布什勝利,克里失敗,整個紐約都是支持克里的,所以今天早上的紐約非常悲哀和平靜?!痹仍趪鴥葧r,我也知道美國大選是非常激烈的一件事情,但是并沒有很深刻地去想,他這一講倒提醒了我。那幾天里我認真觀察了一下,結果發(fā)現在美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核心地區(qū)(紐約、華盛頓和洛杉機等),支持克里的明顯是大多數。
為什么核心地區(qū)都支持克里,而最后卻是布什贏了呢?這里面有很多原因是我們在國內沒有想過的。我們原先認為美國的大選,經濟問題很重要,要解決就業(yè),政治問題也很重要,伊拉克戰(zhàn)爭支持不支持。但是據我這次的觀察,發(fā)現在決定布什和克里成敗的時候,文化的因素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起決定作用的這些選民是來自美國的中部、北部的一些相對比較貧困和落后的地區(qū),那里的民眾不要說沒到過歐洲、中國,甚至連他們的首都華盛頓或者紐約這種地方都沒有去過。他們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布什贏得了這些地區(qū)的選票,幫助他最后超過克里。天主教徒們?yōu)槭裁磿С植际玻克麄冋J為布什是代表了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的那一個人。所以后來我們看到布什當選后很快有一個動作(如果我沒有去過美國就不會注意這個細節(jié))——在國會里通過了兩億美金的專款,在美國的中學里進行比較傳統(tǒng)的性教育。為什么?因為天主教的教義就是希望人們過比較傳統(tǒng)的男女生活。所以布什的勝利,在很多人看來,是因為反恐贏得了大量民眾的支持,或者布什當政幾年中經濟建設的成效,但其實布什和克里選票的差距很微弱,最后決定勝敗的恰恰是那些根本不太明白美國政治、經濟的中部、北部落后地區(qū)的選民,而那些選民就是憑著“既然布什跟我們一樣,是一個堅定的天主教信仰者,我們就投他的票”的想法,投了布什的票。
所以就在那次旅行當中,我更加深切地意識到,決定一個社會的走向(對一個社會的發(fā)展起作用的),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科技層面、經濟層面的因素(這些都很重要),還有文化的因素。
我們曾經很善于從政治角度去思考一切。我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50年代對馬寅初的批判。當初的出發(fā)點,就是“中國既然要強大,所以人越多越好”,從這個角度思考,“人多力量大”就是壓倒一切,不容質疑?,F在再來看,我們就比較清醒了,人多未必好。但那時顯然是沒有進行經濟方面的思考,人那么多,國家的資源承受得了嗎?經濟思考是缺位的。同樣,科技思考也是缺位的。人口太多了,環(huán)保問題怎么解決?(那時根本沒有環(huán)保的概念)文化方面的思考更加缺位,人口理論跟一個社會的文化關系太密切了。不說別的,原來上海這個地方鄰里吵架是很普遍的現象。有的人說上海人就是喜歡吵架,不是的!上海人并不是天生喜歡吵架,而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狀況讓上海人容易吵架,幾家十幾家人擁擠在一起,不吵架怎么可能呢?一個水龍頭前排著十幾個人等著用水,都想早點洗衣、拖地、淘米、燒飯,你擁我擠,再加上心情著急各不相讓,想不吵架都難。所以,文化是和環(huán)境、經濟有關系的。
那么,為什么除了極少數知識分子以外,絕大多數的人異口同聲認為人越多越好,說馬寅初的理論是錯誤的?就是因為當時對這個問題只有一個政治層面的思考(盡管這個思考是錯誤的)而根本不從經濟、文化、科技上進行思考。
“文革”結束以后,走向市場經濟了,于是我們又習慣從經濟上思考,這可以理解。我們是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的,正當身體要發(fā)育時卻趕上三年自然災害,飯都吃不飽,餓肚子時多難受啊,所以從小就覺得吃飯最要緊!然后是“文革”,商品奇缺,什么東西也買不到(連買塊肥皂都很困難),當然也沒有錢。所以在“文革”后那段時間,人們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認識,“中國什么問題都有可能解決,就是經濟問題解決不了,只要把經濟問題解決了,中國什么都好?!币虼?,當市場經濟開始在全國非常迅速地推開后,我們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香港經濟學家,他曾經這樣說過,“任何社會問題都可以在經濟的公式當中找到解決的答案”。我想,現在大概有一些人就是這么想的,覺得用經濟的模式、經濟的方式、經濟的方法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
但是我們冷靜下來,深入地思考社會現實,就會發(fā)現有很多問題用經濟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決得了的。
比如說,社會誠信問題。大家都承認現在信譽、信用非常成問題,那么用經濟的方法和手段,當然也可以有辦法,如建立一個黑名單,凡是不講信譽的人都讓他上黑名單,企業(yè)不講信用,企業(yè)上黑名單,個人不講信譽,個人上黑名單,這就是經濟的方法。但是接下來就會發(fā)現,如果不講信用成為社會普遍現象的話,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當黑名單只有百分之一的企業(yè)和百分之一的個人時,那么這1%是有壓力的,但如果十個企業(yè)有七個企業(yè)是不講信用,黑名單有用嗎?大部分的企業(yè)都上黑名單了,你黑我也黑,天下烏鴉一般黑!那不是等于沒有黑名單了嗎?其實企業(yè)的誠信也是一個很深的文化問題,追根溯源,能從歷史上找到根據。一些上年紀的人可能比我還清楚,南京路有個大公司的小開是這么宣稱的:全上海有那么多的人,每個人受我一次騙,我就發(fā)財了!所以不講信譽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個文化問題,是被舊上海張揚的一種做生意的文化。
再比如說交通規(guī)則。如果說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橫穿馬路是天經地義,車子是應該讓我的,那么,交通規(guī)則就無法建立!有許多非常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老外到了中國以后,也開始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什么?因為他發(fā)現如果遵守交通規(guī)則,他就開不了車,就走不了路。他看到了普遍的規(guī)則是“不遵守規(guī)則”,所以大家都在往前沖。而解決這些問題,僅僅靠經濟手段是不行的,僅僅靠行政手段下命令也是不行的,所以就不得不從文化層面考慮問題。
因為我曾經負責上海的版權工作,知道中國的盜版問題是我們要認真去解決的問題。但是好像我們的前人說過“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不要說竊書不算偷,中國原來的文化里面還有作假畫是文人的游戲一說。現在拍賣一幅假畫,大家會很氣憤地說:這是贗品,是偽造,是欺騙。但中國文化有過那么一種現象,甚至到清末民初還很盛行。偽托名人的畫和臨摹名人的畫是文人的雅事、文人的游戲,而且是很值得自豪的游戲。我臨摹出來的畫你們看不出,識不破,是我的本事大,而且確實有一些我們很尊敬的大師,在青年時代也玩過這樣的游戲,所以造成現在有些中國畫真假難辨。
我們不難發(fā)現,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僅靠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還應該考慮文化問題?,F在有哪些文化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哪些問題需要用政治手段或經濟手段解決?又有哪些需要我們在文化的層面很好地思考、討論?如果說我們的一些文化已不適合現代的社會,哪怕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若不是好東西,也得改!但恰恰是現在文化在很多方面被人感覺是一種軟的、無足輕重的、可有可無的東西,不像經濟(GDP、利潤是多少)、科技(一個發(fā)明解決了什么問題)等有硬指標。
在社會不是很重視文化的時候,我提出多從文化的層面思考,是因為認為不同層面思考會解決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有各自的作用。經濟主要解決人的生物性需求,解決人的生存和繁衍的條件,以及發(fā)展空間,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政治是為所有的社會活動和人的基本活動提供秩序和安全的框架,是平衡社會關系,調節(jié)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對政治可能還有很多解釋,我現在在這個命題下做這樣的解釋,可能有片面,但我只是把幾個大類作一個簡單的粗分,便于說明問題??茖W是為各種發(fā)展目標提供動力和可能,有的時候具有燈塔的指導意義。比如,打破“地心說”,創(chuàng)立“日心說”。“日心說”其實也是不科學的,我們現在有了新的科學的宇宙觀。但當初打破“地心說”,為整個新的社會觀念的建立,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我覺得科學是提供動力和可能的。那么文化是解決什么的呢?在我看來,文化主要是解決人的精神需求,是人要實現快樂和理想的一種基礎,我再加上很重要的一條:文化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界的前提。因為不單人有精神需求或說追求快樂,現在對動物的研究發(fā)現,動物也有快樂的需求,而且現在很難斷定,所有的動物(除了人以外)是沒有思維、沒有精神性活動的?,F在的科學研究,至少還不能完全否決這一點。但是如人對文化的綜合追求,可以說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發(fā)現一個動物會有這么豐富的追求。上述對經濟、文化、政治、科學各自特殊的不同的社會作用和意義,做了一點個人化的區(qū)分,沒有什么學術上的定義,這僅僅是便于我自己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
我們現在集中到文化的思考上去。既然文化主要是解決人的精神性需求,那么就應該想想文化的現狀是不是滿足了這種需求。我們都知道人的精神需求絕不僅僅是娛樂,但目前文化的現狀是娛樂文化、快感文化、通俗文化比較適應市場需要,發(fā)展也比較迅速,如通俗音樂、網絡游戲、卡拉OK等等。我們不排除這些娛樂也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但是人在精神性領域的需求,絕不是僅僅娛樂一下就能夠滿足的。目前文化界比較認真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如何來適應轉型中的當代社會,如何重新構造社會的價值理念?有人對我說,現在大學生的價值理念,是一種飄忽的,難以琢磨的價值理念,大學生們也說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理念到底是什么?我感覺這可能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問題,恐怕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理念,在激烈的轉型中有一個重新構建的問題。
有一次朋友問我,你們作家現在怎么寫不出讓人看完后感到很有震撼力的作品,你們怎么現在寫小作品(小的社會問題)的越來越多。我說,作家不是寫作機器。盡管有句笑話說,作家是干什么的?作家是把別人的故事寫下來,再賣給別人并向別人收錢的。這當然是開玩笑,如果只是記錄別人的故事就能賣錢,那么這個作家是不是太好做了?凡是作家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如果說作家對整個社會轉型過程問題都沒有一個基本判斷的話,他寫鄰里長短的小作品也許可以,但肯定無法寫大作品。以托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