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琳 魏海明
摘要:校園網作為一個對外宣傳及時,對內工作便捷的網絡平臺,是學校對外的宣傳窗口,是外界了解學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本文探討了校園網新聞編輯的特點及其再創(chuàng)作活動的表現形式,以期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產品,實現校園網絡新聞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網絡新聞編輯再創(chuàng)作
校園網是在學校范圍內,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為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協同工作的計算機網絡。校園網作為一個對外宣傳及時,對內工作便捷的網絡平臺,以倡導先進文化、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為指導思想,是學校的對外宣傳窗口,是外界了解學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
校園網絡新聞特點
校園網新聞編輯工作隸屬黨委宣傳部,其主要職責是做好校園網主頁新聞的采編工作。與傳統媒體相比,雖然校園網新聞編輯工作的把關性質、職業(yè)道德和創(chuàng)新原則依然如故,但是它同時具備它們所不具有的特點:
快捷迅速,不受版面時間限制。網絡不像報紙有固定的刊期和版面,也不存在廣播電視不易保留的弱點,網絡新聞的內容可以在幾小時內甚至隨著事件的發(fā)展隨時更新:也可以根據需要在網頁上保存幾天甚至更久,并且這個過程要求迅速、高教,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最重要的新聞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報告給受眾。
大容量圖片。圖片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網絡受眾一般具有重圖片、輕文字、重直觀、輕抽象的具象性思維方式,較大的文本塊使在熒屏是閱讀變得困難,網絡憑借其海量優(yōu)勢,可以在專題中組織大量的圖片。網絡新聞中標題和圖片最吸引人的眼球,文字內容相比之下就要退而求其次。而且,圖片不受版面限制,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可修改。網絡新聞可以隨時進人編輯后臺修改,不像傳統媒體,一旦刊出,就“覆水難收”。但同時網絡安全也是一大威脅。
內容簡明,注重實效。網絡傳媒的空前繁榮使得傳播空間日益向公眾化演變,受眾呈現非群體化特征,選擇性增強,個人趣味凸顯,千篇一律、冗長乏味的新聞報道再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波恩特新聞學院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眼球跟蹤技術和錄像設備對網民的新聞閱讀行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網絡新聞讀者的閱讀很膚淺,只是在特定的選題下,才會深入閱讀;網絡新聞讀者平均每次上網的時間僅為34分鐘;79%的讀者閱讀新聞是浮光掠影的”。這就要求新聞寫作要簡潔明快,通俗易懂。
校園新聞編輯工作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
未經編輯加工處理的新聞稿件只能是原材料或半成品,只有經過編輯精心整理加工后的稿件才能成為新聞產品進人傳播領域。編輯工作繁雜而瑣碎,每一篇報道都或多或少地凝結著編輯的心血。網絡新聞編輯不能做單純的“搬運工”、“粘貼匠”,不能做進行簡單操作的“理貨員”,這就要求編輯必須對來稿進行選擇和加工,及時發(fā)現稿件的問題(這里主要指的還不是一般的疏漏),使稿件的內容得到升華、形式得到完善,而這后一項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再創(chuàng)作”。當然,這種“再創(chuàng)作”是有限度的,不能隨意添加,更不能改變事實。
編輯對稿件的加工主要包括對新聞事實的核實、訂正;對思想政治上的差錯的校正;對文字的修改和對辭章的修飾等。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媒體的編輯一般分工都很細,有文字編輯、圖片編輯、組版編輯、音像編輯等。網絡傳播是多種傳播手段的結合,網絡編輯不但需要具備駕馭文字的能力,而且還需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這就對網絡編輯的文化素質和業(yè)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聞編輯對各類新聞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把好政治關。編輯的大局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非常重要,不僅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而且真實、可信,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和可讀性。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嚴格的選稿標題,以正面?zhèn)鞑橹?,一切不利于學校的細枝束節(jié)或不成熟的經驗做法都要盡可能避免。如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就業(yè)形勢非常嚴峻,某系稿件報道引用某負責人的話“有工作就是好工作”,“就業(yè)是學生自己的事”,這類容易引起爭議的言論如果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
把好標題關。做標題是新聞業(yè)的一門藝術,西方新聞界認為,制作標題是一項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并需要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做一個好標題無異于完成一件藝術品。網絡的新聞閱讀是一種快餐式閱讀。很多人只是通過掃描標題來獲得一些基本印象。因此在網絡新聞中,標題具有特別顯著的導讀效用。網絡新聞標題不同于報紙新聞標題,報紙新聞標題在形式上有引題、主題、副題、摘要題、大標題等區(qū)別,而且標題都以大字號放在版面最顯眼的位置。在網絡新聞的主頁面中,標題與內容在空間上是分離的,網絡新聞媒體主要通過標題列表展示新聞,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網絡新聞標題制作的特殊要求:選擇最重要、最具體的事實和觀點入題。多用概括性的語言制作標題,刪除不太重要的新聞要素使標題簡明扼要。因此,一般性新聞的標題,首先應該更多地是以提示新聞事實為主,而不要故弄玄虛。其次,虛實結合,讓網絡新聞標題亮起來。有時一行標題難免有“生硬”的可能,如果新聞事實“太硬”,標題的吸引力可能不大,這就需要做個虛實結合的標題。這樣的一行標題同樣能有報紙多行標題的韻味。
把好文字關。編輯拿到的稿件質量往往良莠不齊,有的條理清楚,語句通順,有的漏洞百出,慘不忍睹,新聞文體不規(guī)范,語法不通,邏輯混亂,錯別字連篇,如何讓這些稿件“起死回生”,編輯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把好文字關主要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是消滅錯別字,這是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如集思廣益(義)、再接再厲(勵)等容易用錯的字,有時意思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如在某篇稿件中就曾有“放(防)火宣傳”,一份關于老干部稿件中有“完(萬)事如意”等錯誤出現;第二是疏通文字、修訂標點,很多稿件不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有時會引起歧義;用詞不當現象也較普遍,如“參加活動的同學矗立在廣場”、“此次作業(yè)評比活動意義重大”同級之間用“聽取”了匯報等;第三是新聞文體不規(guī)范,體例雜糅,由于不熟悉新聞寫作方法,有的將文件、感謝信、工作匯報等題材混用,如“希望各部門……”“相信一定取得成果”,或將所做的工作逐條以工作匯報的形式出現;第四,補充背景資料,有的稿件喜歡穿靴戴帽,滿篇都是官話、套話,編輯能用的素材有時只有整篇稿件的一半都不到,需要花大力氣充實稿件內容?,F舉一例:
金錢面前互諒互讓顯大愛
——外語系學生獎、助學金風尚點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金錢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元素。為了金錢有不少人失去了人性的真、善、美。更有甚
者不惜走上一條不歸路。面對金錢有一部分人心潮澎湃;然而,還有一部分人面對金錢則一筆而過。展示出他們的愛人之心和可愛的一面。突出他們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高尚品質。
面對大額的助學金,外語系同學都能正確對待,顯得格外的大方與慷慨。尤其值得走家學習的有×××、×××等同學。當他們被告知班上有一部分同學將接受國家助學金助學時,他們主動提出放棄此次申請的機會。他們說:“我們家并不怎么富有,但我們知道,我們班有比我們更需要這筆錢的同學,我們希望我們的放棄能夠使他們暫時的困難得以緩解”。多么使人感動的一句普通而又意味深長的話。此等奉獻不正是他們人生真正奉獻價值的體現嗎?他們的精神難到不值得我們大家倡導和學習嗎?
同學們,朋友們!就讓我們共同攜手,從現在做起,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吧!共同構建我們美好的大家庭,做一個心中有他人、集體、國家的人吧!共同構建美好的明天。
原文更像一篇表揚信,新聞文體不規(guī)范,標題模糊空泛,行文生硬不當,編輯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修改標題,通過補充背景資料,用對比來反襯出報道重點。
外語系學生“禮讓”助學金
……今年,國家助學壘的資金之雄厚,規(guī)模之大,為史上之最。然而玉中有瑕,隨著國家助學金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問題浮出水面:拉選票“搶”助學金者有之,向老師講得“聲淚俱下”者有之,爭得面紅耳赤者有之,開具虛假證明騙取助學貸款者有之,私刻公章,冒領助學金者有之,為了爭這個錢而鬧矛盾。同學們之間的友情與信任蕩然無存。
面對大額的助學金,外語系的同擘卻都能正確時待,尤其是×××、×××等同學,當他們被告知班上有一部分同學將接受國家助學金助學時,他們主動提出放棄此次中請的機會。他們說:“我們家并不怎么富有,但我們知道,我們班有比我們更需要這筆錢的同學,我們希望我們的放棄能夠使他們暫時的困難得以緩解。”一句普通的話讓大家看到了他們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高尚品質。如果每個同學都能像他們一樣,那么。評定國家助學金中所發(fā)生的種種怪現象還會存在嗎?
把好圖片關。編輯收到的圖片往往大小尺寸不一,光線、取景都有瑕疵,需采取縮放、剪裁、亮度調整等手段進行編輯。同時,照片的排列次序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重要性進行編排。
利用網絡優(yōu)勢,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網絡天地更是大有可為。如可以將各類大型展覽縮微到網頁中,以圖片為主,配上前言和說明文字,進行網絡展播。如我院曾嘗試將職工書畫攝影展作品一一翻拍成照片進行網絡展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策劃新聞。校園新聞中一般是消息占統治地位,這其中會議報道又占半壁江山。特寫、側記、通訊等深度報道成了稀缺品種。因此,策劃有觀點、有特點和有影響的報道,增加校園新聞的可讀性顯得尤為重要,如我們曾根據我院馮庭文老師獲首屆“金紫荊獎”中國美術教師優(yōu)秀作品選優(yōu)活動“金紫荊銀獎”這一消息引申出一篇題為《此生懷抱翰墨知》的人物報道,從而延伸和擴展了新聞的價值。
除時單篇稿件進行“加工和強化”外,在加工稿件時,還可進行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為了深化新聞稿件的主題,在文前或文中加插“編者按”的形式,不僅使稿件中潛在的東西被點破了,增加了吸引力、感染力,起到了一種導讀作用,而且基本上保留了作者的原稿風格。如我院孫健同學作為志愿者在暑期走進北川,親歷、見證了震后的災區(qū),并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編輯在文章前配發(fā)了編者按,師生普遍反映非常感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又如,同一事件,同時有幾家單位報送新聞,這就需要將幾篇稿件進行糅合,取長補短,優(yōu)化組合,形成一篇更全面的報道。
按稿件的重要性進行分類。有的校園網分好幾個欄目,如新聞主頁、專題報道、系部動態(tài)、校園生活、團學工作等,要求編輯按稿件的重要性和內容進行分類,哪些稿件需要重點突出,需要編輯要有敏銳的新聞洞察能力和全局意識,這一點恰似報紙的版面編輯。
總之,校園新聞編輯工作量大,有時一天有十幾條稿件需要處理,而新聞又有很強的時效性,編輯全天候要盡心盡力“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工作性質又如同足球場上的守門員,撲住99個“點球”是應該的,一旦漏掉一個就麻煩了,甚至是“大麻煩”,因此需要編輯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受眾服務的觀念,始終把受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更新思維方式和報道觀念,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業(yè)務和本領,提高快速處理新聞業(yè)務的能力;與此同時,還必須繼承和發(fā)揚編輯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開拓意識,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來,以實現校園網絡新聞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項目基金: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教研基金項目,基金號:j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