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作兵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是那些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時,還懂得“曼慢走,欣賞啊”的人們,因為唯有如此,才蘊含著生命的真正意義。
——題記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奔跑過程,不要奢望一步到位?!斑^程”讓我們能真正體驗到我們的心靈真正處于我們自己精神家園里的快樂,但在超功利與浮躁的背景下,火熱的“過程”被冷淡,而冷冰冰的“結果”卻成為人們追逐的唯一。過程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這些無疑是從方法論視角誤導人們:好像“結果”可以不通過任何路徑就可擁有。
對“結果”的理想追求。加之應試的思想將“結果”放大到無比崇高的地位,使“結果”在炫目的光環(huán)里盡享輝煌。以致許多人經(jīng)常講“我只問結果,不問過程”。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和女朋友約會。因為來得太早,而他又不喜歡等待的過程,所以長吁短嘆,突然,他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個天使。天使送給他一樣東西。只要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跨過所有等待的時間,省去所有的過程。
年輕人覺得太好了。他馬上按一下按鈕,女朋友立即出現(xiàn)在他眼前。要是現(xiàn)在馬上結婚就好了。于是,他又按了一下按鈕,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隆重的婚禮現(xiàn)場,他和女朋友走上紅地毯。要是現(xiàn)在就能有孩子。多好啊!于是,他的想法又實現(xiàn)了。
他心中的愿望在省略了過程的情況下不斷地超前實現(xiàn)。一時間,妻子、孩子、房子、事業(yè)都有了,可是,等他看看自己時,已經(jīng)風燭殘年,因為他一直追求結果,所以很多東西都丟失了豐富的過程就已經(jīng)過去了,這時他才明白生命中的過程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這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命運關注結果,同樣也注重過程。
語文教學同樣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它需要我們等待與忍耐,在等待與忍耐中釋放精彩,然而我們對應試的錯誤認識,使我們許多人的語文教學走上歧路。
在語文教學中,這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大家頗為熟悉的課文,我曾在常態(tài)下聽過幾位老師上這一課。大部分老師是在課的結尾以“告訴”的形式向學生灌輸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無比幸福的,大家要珍惜,等等。老師對學生進行這樣的陳述內容無疑是正確的,但正是這些無休止的“告訴”與“正確”,剝奪了學生思考、體驗、質疑的權利。也是這些直白的“告訴”,在學生的潛意識里“設置”思維“限制”,正是在“結果”重于“過程”的認識論前提下。確立了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告訴”與“灌輸”為主,致使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地知道那幾句結論,而對“幸?!钡睦斫獠]有直抵他們的心靈。
一、在教學的慢活中看風景,聽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
教學是一種“慢活”,不能因為“過程”的“漫長”而把它省略掉,也不能因為“結果”對我們有用而忽略“過程”,那是一種短視行為。對“結果”與“過程”關系輕重的不同看法,也決定著教學處理的根本走向,它將會影響學生認識世界的根本看法,“由世界觀到方法論是客觀世界的自發(fā)運動形式向主體運動形式和主體的自覺活動形式的轉化過程”,這是一個特定的、必然的階段,是高度抽象的,是在哲學水準上進行的。
雖然方法論源于世界觀,指引著具體方法的根本方向,決定具體方法的選擇,然而這一運動形式在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學生在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時,“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指導”這一看法就應該受到思維逆向的質疑,這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身心影響的地位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這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有相當積極的能動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具體方法會深刻影響著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這些認識方式將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處世方式,以及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形成。
席勒在《遺失的部分》一書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圓的一部分圓弧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圓,因此就四處尋找遺失的那一部分。但因為它是一個不完整的圓,所以只能慢慢滾動,由此它得以沿途欣賞花草的芬芳,陽光的明媚。并與蚯蚓娓娓而談。有一天圓找到了自己遺失的部分,與自己匹配得天衣無縫。它高興極了,因為它又是一個完美的圓了。它開始飛快地滾動,快得連花都看不清楚。更不用說與蚯蚓對話了。它發(fā)現(xiàn)快速滾動的世界整個變了樣。許多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來。將千辛萬苦找曰的那一部分丟在路旁,然后慢慢地滾動著行走,尋找失落的世界。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也經(jīng)常遇到類似情況,我們都不愿把時間用在對學生生命質量提升有所幫助的問題上,而是熱衷于對“異端”與“另類”打棍子、扣帽子,要不就是對學生的“心靈真實”熟視無睹。
而孫建鋒老師在一次執(zhí)教《白鷺》一課時,卻表現(xiàn)出一個有智慧的老師對非主體問題處理的淡定,對有可能招致非議的輕視,他的這種輕視正是對學生成長的尊重。當連續(xù)三個“另類”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韙,放言要吃白鷺,老師預設的標準答案在課堂上受阻。因為這三個學生的價值標準與預設中所謂的主流標準相悖。這就是教學的真實,生活的真實,這些真實的“發(fā)生”不會因為要恪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存在。教育就是改變!就是要通過“問題”與“另類”的顯露。讓“教育”對人的成長真正起作用。這是“過程”的魅力。如果一開始處于話語霸權地位的孫老師就推出“標準答案”扼殺第一位“另類”學生的想法,就不會有接下來的“另類”過程,取而代之的是虛假的道德拷問,那么在消除“雜音”的過程中,“原生態(tài)”的學生對話就會消匿,甚至夭折。
當人們長期沒有了學習過程的樂趣與思辨。思維水平將會下降,智力潛能會逐漸枯竭,泰興市襟江小學的楊金林老師說得好,這樣會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悟、體驗、深化、個化、細化所學內容,無暇去發(fā)現(xiàn)知識的個人意義、去建構屬于自己心靈財富的活性知識,思維缺乏應有的深度和靈活度。過度注重標準答案,沒有過程理解的生吞活剝使學習遺忘的速度快、效率低,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導致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喪失。
這種過分關注“結果”,對“標準”的過分依賴,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盡快接受書本和老師的結論,盡早達成權威設定的課業(yè)目標”的習慣。人們就逐漸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把自己禁錮在急功近利的圈圈里。
人們在急切地、一心一意地奔向“標準答案”的進程中,無暇顧及與享受沿途過程中思維與體驗帶來的快樂。
二、追求“結果”與“過程”的和諧是對生命發(fā)育的尊重
方法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它就應是“中庸”的,其內部也是和諧的,在側重內部要素中一個方面的同時,不可偏廢其他方面。追求“結果”與“過程”的和諧也是教學本身的辯證要求。
“過程”與“結果”的和諧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那種只重目標結果,無視“過程”在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的行為。因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生命各個要素之間的和諧發(fā)展、促
進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才是我們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當然關注“過程”的同時,重視“結果”也無可非議,我們要批判過分地重視“結果”而導致“過程”育人功能嚴重喪失的行為與思想及其認識論前提指導下的方法。
面對教學的內容、教育的對象以及需要達成的目標,教學方法作為一個不確定的開放系統(tǒng),對它的選擇需要用“生態(tài)”的眼光加以甄別,為了使“過程”與“結果”和諧,我們要有方法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的和諧,而且這種和諧也是與之相一致的,用“生態(tài)平衡”的智慧去觀照我們的課堂智慧。
支玉恒老師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中對“浩浩蕩蕩”一詞的智慧處理,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過程”與“結果”的和諧思想。
師:誰能講一下“浩浩蕩蕩”的意思嗎?
生:“浩浩蕩蕩”形容人數(shù)多,氣勢浩大。
師:是形容人數(shù)眾多。氣勢浩大嗎?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今天老師們來聽課,人數(shù)很多,氣勢也很大。說“浩浩蕩蕩”地坐了滿屋子老師。行不行?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這不是人數(shù)多。氣勢很大嗎?
生:“浩浩蕩蕩”還得是行動著。
師:我再舉個例子。自由市場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師:自由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蕩蕩,行不行?
生:不行。
師:錯誤出在哪兒呢?
生:還是要行走著的。
生:還得是向同一目標走的。
師:對,有方向性。大家行動一致向一個方向,這才叫“浩浩蕩蕩”呢。那么,我再舉個例子:長江之水,浩浩蕩蕩流向東海。這回可沒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師:誰說行?你說為什么行?
生:因為長江是向東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標的。
師:對,有一定目標。規(guī)模大不大?
生:大。
師:沒人行不行?
生:行。
師:其實,這個詞原來就是形容水勢浩大的,后來把它借來形容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行走的隊伍等等。
教學中光有“結果”沒有“過程”。這樣的“結果”穩(wěn)固不起來。這樣的“結果”在學生成長中不會成為習得成果,因為它只停留在淺表層面,這需要許多“精彩”過程來詮釋與體驗,這樣的東西才會“入腦”,才能讓知識成為成長的經(jīng)歷與生命的組成部分。
“過程”往往是感性的,“結果”常常是理性的。很多生動與鮮活的東西并不總體現(xiàn)在“結果”上。在我們童年的記憶里。讓我們心動的大都是一些遠去的細節(jié)與過程。這在我們的學習與成長的經(jīng)歷中都非常重要?!磅r花綻放在過程中”,這里昭示的是一種哲學思想,鮮花綻放是我們要看到的結果,而綻放的這種結果盡在綻放過程本身,這就是和諧,“過程”與“結果”、目標與方向的統(tǒng)一?!敖Y果”是事物的出發(fā)點,也是事物的歸宿,不管是出發(fā)點與歸宿,都在過程中呈現(xiàn),這是一對矛盾,它們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它們永遠相互依存。
消除“結果”的魔咒。其實就是消除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荒謬的結果至上的思想。就是對消解“結果”在教學系統(tǒng)中過重的支配力的崇拜,消除人們對它的崇拜帶來的急功近利的短視思想。從教學生態(tài)講。結果與目標的達成,只不過是對“過程”價值的一種度量,“結果”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彰顯。發(fā)揮其對人的成長功能。
當我們的教育教學貧乏得只剩下“結果”的時候。教育的悲哀是它失去了育人的靈魂。沒有教學的“過程”,那么對“結果”的占有只是一種幻想,適合的過程產(chǎn)生適合的結果。教學結果的財富與價值蘊含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在過程中組織和調動成長的力量,教學的“結果”只有在教學的過程生動起來,才不會僵化。只有生動的過程產(chǎn)生的結果,才能在過程結束之后讓“結果”體現(xiàn)其永久的存在價值。并把這種成果融入下一個目標的行進過程中,成為生命成長的不竭動力。這樣,和諧的“結果”與“過程”才會在人的生命成長中閃耀靈性的光輝。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伊山中心小學)